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導入新課作為課堂教學過程中的首要環節,對整個教學的成功與否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尤其對文學色彩濃郁的語文課更是如此。成功的導入,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和諧的教學氛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從而使其他幾個環節和諧愉快地進行,收到理想的教學效果。那么,如何有效地設計語文課堂的導入語呢?
一、創設情境,營造氛圍
語文課本中相當一部分文章滲透作者濃郁的思想感情,這是“緣事而發”的結果。因時代變遷,師生互動分析理解文章時必須充分考慮作者所處時代的特點,以及作者的創作風格。像屈原在《天問》中呼天問地,《孔雀東南飛》中焦仲卿、劉蘭芝雙雙殉情,陶淵明告別官場“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等。對于現今時代的學生來說,不應提倡這種精神。教師在教學中要盡量挖掘其“情動而辭發”的原因,積極引導學生從善。因此,教師引入教學時也必須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創設一個正確理解文章的情境,以情動人,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如教學《孔雀東南飛》前,可從封建舊俗扼殺青年男女自由婚姻的角度入手,把學生帶入那種“父母之命”“媒妁之約”的特定環境中去研習文章,從而起到揚善棄惡的教育功效。
二、觸動心扉,激發情感
學生對很多事情往往停留在感性認識的層面,缺乏真正意義上的理性認識,教師設計課堂導入語應該立足其知識興趣,通過情感色彩濃烈的導入語,叩開學生的心扉,觸動他們的情感世界。既緊扣事物的特征,又調動學生的獵趣涉奇心理,引導他們把注意力集中到語文課堂中來,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如在教讀柳永的《雨霖鈴》(寒蟬凄切)之前,可以用歌曲《讓我再看你一眼》來導入,歌詞中的“不知何時才能相見”“我要把你記在心里”等與《雨霖鈴》的感情基調異曲同工。以此來導入新課,既把學生的情感帶到離怨別恨上來,又有利于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一箭雙雕,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串聯知識,溫故知新
任何學科都有一個知識體系,語文也不例外。同學科的知識有千絲萬縷的聯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勢必探尋各個知識點的內在聯系,用一條線把知識點串聯起來,形成一個網絡,全面把握知識體系。導入新課正是“串聯知識,溫故知新”的一個好平臺,通過巧設臺階,利用已有知識作鋪墊,慢慢攀上學習新知識的階梯,可有效提高學習效率,最大限度地獲得知識。如學習《故都的秋》時,可以先從“萬里悲秋常作客”“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枯藤老樹昏鴉”等描寫秋景、秋色,表達秋悲、秋怨的內容出發,讓學生在溫習的基礎上理解“秋”在文人墨客心中的特色和感悟,為更好地賞析“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的北國獨有的秋色、秋味奠定基礎。
四、直觀感染,進入角色
教師導入新課時,采用一些直觀手段,能給學生形成整體形象,能增強記憶,加深理解。現在,多媒體已成為教師教學的有力武器。教師能借助音像、音影這些載體,營造美的氛圍,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學到知識,受到藝術的熏陶。如導讀《套中人》時,可借助別里科夫的形象畫面,引導學生體會其與世隔絕、頑固保守的性格特征;又如導讀李清照的《一剪梅》(紅藕香殘)時,可借助《月滿西樓》這首歌來讓學生感悟傷感懷念的情懷。這樣,學生能很快地進入角色,對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是很有實際意義的。
五、比較分析,凸顯特征
有比較才有鑒別。通過比較分析,能更好地把握事物的特征,形成總體的印象。導入新課時,教師也可以采取這種簡單而實用的方法,讓學生更好地把握文章內容,從比較分析中得到感知。在教授課文《泌園春長沙》時,筆者是從它與《沁園春雪》的比較中導入的。兩詩同具崇高之美,但物象截然不同。《沁園春雪》側重由壯闊巍峨的北國雪景起筆“評古人”“論今朝”,表現豪情四溢的成就感、英雄感;而《沁園春長沙》則由蒼茫遼闊的“湘江秋景圖”入手,“憶少年”“巧疑問”,表現了激情奔放的求索感、抱負感。從比較分析中把握毛澤東的偉人情懷,為下面分析詞的思想內容作了很好的鋪墊,學生也形成了初步的感知。
語文課堂的導入,是一門學問,也是一種藝術。我們只有遵循語文教學的基本原理,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立足書本,廣開門路,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讓導入真正成為美味佳肴中不可缺失的調味品,做到“未成曲調先有情”,起到“管中窺豹,可見一斑”的作用。
(作者單位:湖南省郴州師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