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創造性思維教學的含義
創造一詞依據《韋氏大字典》的解釋,有“賦予存在”的意思,具有“無中生有”或“首創”的性質。創造力則是一種創造的能力,也有學者稱之為創造性思維能力。創造性思維教學,就教師來講,乃是鼓勵教師因時制宜變化教學的方式。其目的在于激發學生創造動機,鼓勵學生創造的表現,以增進創造才能的發展。就其內涵來看,是教師通過課程的內容及有計劃的教學活動,以激發和增長學生創造行為的一種教學模式。也就是說,利用創造性思維的策略,配合課程,讓學生有應用想象力的機會,以培養學生敏銳力、流暢力、變通力、獨創力及周密的思維能力。
二、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意義
教師將學生看作為一個知識的容器,周而復始地往“容器”中灌輸所謂的知識,而學生的接受能力、接受數量、質量得不到教師正確的預估,導致許多學生的大腦成了儲存的容器、漏斗。學生被期望成為小綿羊,溫順服從,盡可能少錯誤地重復教師傳授的知識。學生被要求均衡發展,不允許偏科,在回答問題時面面俱到,注意答題的完整性、統一性,而忽視答題的獨特性、多樣性。對學生學習結果的評價方式單一化——考試。無可厚非,分數也就成了評價學生學習結果的標準,因為分數檔次是評定好學生、升入好學校的砝碼。盡管無法理解89分與90分有什么質的區別,但是為了客觀、公正,只好理直氣壯的舍棄89分。而教師將學生視為一塊供雕刻的頑石,成品是什么完全依賴教師的雕塑。如此,壓抑了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重記憶不重思維,重分數不重生命,重知識不重能力,重繼承不重創造,重共性不重個性,從而培養出來的學生本質上是復印機的產物——知識的復制品,是“君子型”的。只是由于個人天賦、家庭環境和勤奮努力的程度不同而表現出知識掌握程度上的差異。
三、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策略
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進步,各類人才需要具有較高的創新素質,而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已成為世界各國教育的趨勢。在我國的計算機教學中,由于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使得師生們對于計算機教學活動中的思維能力、創造力都未能予以充分的關注與足夠的重視。這是一個相當大的課題,由于能力和水平的限制,僅就以下四個方面進行探討。
1.更新傳統的教學觀
經濟學家指出:“觀念一變,金錢百萬。”創造性思維教學要求教師轉變“教師萬能”及“唯我獨尊”的觀念,由教“學問”轉變為教“思創”。即在教學中,注重學生的思維訓練,注重創造性思維品質的培養。促使學生敢疑、善疑。教師要盡量少用一些扼殺學生個性的“標準答案”或習慣用法來“排斥異己”。在教學中,教師應盡量借助直觀教具或采用現代教育手段,充分展示知識的發生過程。
2.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惠說:“科學知識不應該傳授給學生,而應當是引導學生去發現他們。這就是說,教師的主要任務在啟發引導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和濃厚的學習興趣。”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也說:“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索真理的欲望。”在教學實踐作為主導的教師應該時刻注意利用各種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
3.培養學生的求異性
要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教師就要將以往教學活動中的老框框打破,鼓勵學生大膽提問,多問幾個為什么?大膽探索,多幾個設想?在學生提出眾多創造性解決問題的方案中展開討論,鼓勵學生擺脫習慣性認識程序的束縛,用思維獨特性,以新奇、異常、罕見、首創的思維去探索問題,建立評價標準,篩選出最佳方案。為此,教師要做到每一次創造活動都要給學生留出一塊個性發揮的余地。
4.改革傳統的教學法
教師應借鑒國內外教學模式建構的理論和實踐,運用歸納法和演繹法,以現代教學理論為指導,提出以學生為主體的創造性思維教學模式。創造性思維教學模式是用簡化形式表達的創造性設計和組織教學的理論。其旨在弘揚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使受教育者積極主動的發展,達到使其具有創造性素質的目標。其過程需要綜合運用哲學、教育學、心理學、計算機科學等多門學科原理或技術,體現科學性和藝術性的有機結合。并且,創造性思維教學模式是建立在學生“最近發展區水平”上的,它不僅體現探索性、自主性、思維的批判性、邏輯性與非邏輯性等特點,而且體現超前認識和突破創新的特點。
總而言之,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提高創造能力,教師一方面要從掌握方法、工具、加強思維訓練著手;另一方面也要根據哲學、教育學、心理學等學科原理,注意科學地培養人的創造動機和創造興趣。
(作者單位:江蘇省鹽城市建湖縣職業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