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見過的許多《計算機應用》教材都是講“操作步驟”,而且教材中以“知識點”來劃分章節。雖然分類細致,操作步驟詳實,但每個知識點之間沒有連續關聯性,也不能形成一個整體,不能完成一項整體性、現實性的任務。因此,筆者在幾年來的教學實踐中發現了一些不方便之處。如:知識點繁多,學生跟著做做,覺得較容易,但容易遺忘知識點;學生把教材當作一本“萬能說明書”,需要時翻翻書,按步驟一查就會,但是離開了書又忘記了,不能真正成為自己的能力。筆者嘗試過“舉例”教學,即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緊緊圍繞一個“共同任務”為活動中心,在強烈的“解決問題”動機的驅使下,通過對學習資源的積極主動應用,開展自主探索和互動協作的學習過程,并在完成既定任務的同時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學生聽課的熱情會大大提高。
一、計算機課程中“舉例”的作用
1.舉例可調動學生積極性,激發學習興趣
例如,在“word編輯”課堂的開始,筆者把“編輯前”的文檔與“編輯后”的文檔進行了詳細對比,學生們明顯看出編輯后的文檔美觀整潔,很有藝術效果。使學生迫切想知道《簡歷》的前后變化是如何發生的,不會把本堂課的學習當作一種包袱,而是積極探索,變“要我學”為“我要完成任務”。
2.在知識點的教授過程中,舉例能幫助學生理解問題,總結規律
當老師把操作步驟總結好時,學生本來沒有感性認識,通過巧妙舉例,使學生理解詳細操作步驟,真正把這個知識點變為技能。例如,遇到“邊框”“項目符號”“段落”等設置,都在“格式菜單”下;遇到“藝術字、插入圖片、插入文本框等”設置時,都在“插入菜單”下。
3.以例子強化記憶
在課后總結時,布置幾個包涵當堂課所有知識點的例子,讓學生反復訓練,既起到加強理解的作用,又使學生便于記憶。
二、計算機教學過程中“舉例”的幾點原則
1.舉例時追求實用,學以致用
教學中,學生在教師的組織、引導下,用不同的方法完成活動“任務”,在這個過程中,其知識、思維、技能和情感得到鍛煉和熏陶。因此,教師進行“任務”設計時,要以“學生為中心”,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拿出現實生活中的確需要解決的問題,這樣學生才覺得順理成章,有學習的必要性。
2.舉例時難易程度適中,由簡入難
舉例不宜晦澀、深奧,新知識點不宜過多,應從學生實際出發,不要盲目認為學生很聰明,也不宜過于簡單。選取范例要考慮學生的特點,及其知識接受能力的差異。不同年齡段的學生,甚至同一年齡段的學生接受知識的能力往往會有較大的差異。教師進行“任務”設計時,要從學生實際出發,充分考慮他們現有的知識基礎、認知能力、興趣等特點,遵循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漸進等原則。對于新內容或有難度的“任務”,最好事先演示或給出清晰、詳盡的操作步驟,便于學生自主學習。實踐證明,學生在完成一個與他們的實際生活密切相關而且比較有趣的“任務”時,就會專心致志,興趣濃厚。
3.舉例時抓住重點,突出難點
舉例新課時,可以穿插前幾堂課已經熟練掌握的知識,一方面及時達到鞏固知識點、檢驗學生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增強學生學習本堂課的興趣和信心。
對實例講解過程,不宜每個知識點都進行演示。有時唯恐基礎薄弱的學生不明白個別知識點的操作方法,而不斷復習,重新演示,復述步驟。這樣久而久之,會養成了學生的依賴心理,無法培養學生自覺回顧知識,靠自己動腦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
4.舉例時兼顧美觀,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
審美教育,是指培養學生感受美、鑒賞美、展示美和創造美的能力教育。美,無時不在,無處不在。讓“美”走進課堂,讓學生在輕松和諧的環境中既學到科學知識又得到美的享受,是課堂教育成功的集中體現。
計算機教學中動人的段落文字、精美的插圖、造型優美的線條與色彩,都能提供生動的形象,使學生產生愉悅的美感。然后他們就會有足夠的激情親自上機動手實踐,不僅有了知識的收獲,更重要的是整個學習過程使學生的審美能力得到升華。
教師應該不斷地加強業務知識的鉆研,努力掌握豐富的專業知識,并潛心鉆研教學理論,才能更好地掌握“舉例”的技巧和藝術。擁有源源不斷的活水作范例,使學生在大量的精彩范例實踐中熟練地掌握計算機操作技能,有效地幫助學生樂學、易學、會學。
(作者單位:江蘇省通州職業教育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