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09年底,全國中等職業學校招生873.6萬人,在校生達到2178.7萬人,占整個高中階段在校生的50%左右。我國中等職業教育主體數量龐大,擔負著改善勞動力整體結構和勞動者素養的重大歷史責任。教育部原部長周濟曾指出:我國的中等職業教育已經由數量和規模辦學向穩定規模和提高質量上轉移。以“能力為本位,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推進教學領域的改革,而教材則是教學改革的重點,也是難點。由于教育理念、教材編寫及出版周期等原因,教材改革總是相對滯后的。在教師的日常教學工作中,如何使用好已有的教材,更好地適應職業教育改革,更好地貫徹新大綱的教改精神呢?對手頭正在使用的教材在新大綱的指導下進行二次開發無疑是一個好辦法。
一、教材的二次開發
“二次開發”的字面意思為對新資源進行發掘和整理以達到有效利用。配套的教學參考書對一線教師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可以算作教材的第一次開發;而一線教師,必須有一定的創新意識,善于從教材中尋找新的素材或從原有材料中衍生出適合組織教學的新思路、新方法,這被稱為教材的“二次開發”。教材的二次開發是對教材本身的有效補充。通過二次開發教材,教師也擁有課程開發的話語權,與專家、學者開發教材不同的是,這種開發存在于教師的日常職業生活,是教師專業生活中不可少的一部分。
二、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新《大綱》
在新一輪“以能力為本位,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改革背景之下,教育部職成教司于2008年修訂了《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大綱》,并于2009年秋季開始施行。新《大綱》進一步明確了中等職業學校語文課程的任務:“加強語文實踐,培養語文應用能力,為綜合職業能力的形成奠定基礎”,“掌握日常生活和職業崗位需要的現代文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由此可以看出:新《大綱》對語文課程任務和目標的定位,著眼點在于為“形成綜合職業能力”奠定基礎,“促進職業生涯的發展”以及“為培養高素質勞動者服務”,突出了中等職業學校語文課程的服務功能,彰顯了職教語文的“職業性”特點。
三、中職語文教材的使用現狀
我校中職一直采用江蘇省2001年秋季推廣使用的由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語文教材,限于當時的實際情況,其編寫理念還沒有完全擺脫普高教材的影響,教材基本是普高翻版加上應用文寫作。體系仍以語文學科知識為核心,以講讀為中心,每冊6個單元的閱讀教學,4個大作文訓練,2個應用文寫作訓練和2個口語交際訓練,閱讀、大作文、應用文和口語交際內容割裂。蘇教版中職語文教材在教學實踐中存在諸多的問題:選文偏難、應用文寫作偏少、口語交際空泛、職業性特點不突出。
職業學校因為重視專業建設,忽視基礎文化學科建設。語文學科的邊緣化致使語文教師工作積極性不高,部分教師對教材和出版社編寫的配套教參、練習依賴性很大。大多數中職生在初中時的語文成績相對較差,語文學習的熱情本來就不是很高。整齊劃一的語文教材凸顯出艱難的教學現狀與效果,師生之間相互抱怨責怪?!巴ㄟ^教學培養中職學生語文綜合素質和綜合職業能力的成效不明顯”,“任何一種教材都不可能百分之百地符合教學大綱或課程標準的要求,在實際教學中,教材‘至高無上’的現象實際上是教材的消極作用”,統編教材主要體現了教學的普遍性原則。不可否認的是,地區之間,甚至同地區的學校之間依然存在著較大差異,乃至同一個班級的學生也存在著較大差異。所以,在中職語文新《大綱》的指導下,以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語文綜合素質為目標,對現有中職語文教材進行二次開發是十分必要的。
四、中職語文教材二次開發應該遵循的基本原則
1.語文課程目標定位
中等職業教育培養的是高素質現代勞動者。高素質不僅是指從事某一職業的勞動技能,還應包括一定的人文素養。高素質人才不僅是創造財富的勞動者,還是幸福的社會生活者;不僅是職業人,也是一個社會人。因此中職語文的課程必須以學生的成長為根本目標,通過語文教學,培養學生從事某種職業必須的語文能力;通過語文教學,提高學生人文素養,成為幸福的社會生活者。
2.尊重學生的知識儲備
目前中職學校語文課程的教學狀況令人擔憂,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極低。其原因普遍是學生的準備不足,包括知識上的和學習心理上的。從成績上看,進入中職學校的學生的語文課程學習結果非常不理想;從學習心理上看,多年的學習成績不佳以及教師的責備、冷漠,已在學生心中形成了對語文課程的厭惡。教學第一線的教師感受也異常痛苦,老師指責學生素質太差,學生抱怨語文課沒意思。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沒有交叉點,沒有共鳴,就像兩條平行線,永遠不能“相會”。作為一線教師,應尊重學生以往的知識儲備,教材二次開發才能有的放矢。
3.在教學中滲透專業教育
新《大綱》按照模塊設計教學內容結構,具體分為基礎模塊、職業模塊和拓展模塊。職業模塊是適應學生學習相關專業需要的限定選修內容,各學校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選擇和安排教學。2001蘇教版教材共分四冊,注重語文的基礎知識積累和讀寫基本能力訓練,相關職業內容幾乎沒有涉及。有的學校在服飾服裝類專業語文教材的二次開發中,把我國的服飾類文學作品融入語文教學中,在語文教學中加深對服裝服飾專業課程的理解,一舉兩得;旅游管理專業語文教學也可以按照和旅游有關的方式開發。實踐表明,通過與專業相結合,能有效地提升學生學習這些課程的興趣,也給學生提供了在專業中應用這些知識的線索。
這些有益的嘗試給中職語文教材的二次開發提供了極好的范例。中職語文教學既要堅持和遵循語文教學的基本原則和規律,又必須尋求突破,與各專業相結合,探索一條中職語文教育與專業課程融合的道路。在語文教育中加深對專業課程的理解,凸顯職業教育背景之下的語文教學獨特的與魅力。
五、中職語文教材二次開發的方法
1.以人為本,重組教材內容
教材共有的特點是相對滯后,十年前的蘇教版語文教材很難顧及到十年后職業教育發展的巨大變化。一線教師要做教材的主宰,具備駕馭教材的能力,從職業教育的特點和學生的專業發展出發,有機內化教材,對教材中的知識結構和順序作調整,利于日常教學。實際上,無論哪一個版本的教材都不可能完全考慮到現實變化,更不可能完美無缺。在實際教學實踐中,只有充分考慮學習者的學習需求、學習興趣、知識儲備,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教學主體的主觀能動性,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一線教師要先了解不同專業、不同階段對語文的期待,再結合教材內容重新剪輯、組合,有針對性地對教材進行二次開發,使其更符合實際的教學需求?,F代教材觀強調的“用教材”,就是教師在研究、挖掘教材時,要以學生為本,最大限度地實現教材的預設目標。
2.在閱讀教學中開發口語交際課型
2001年蘇教版中職語文教材,偏重于閱讀教學與傳統寫作教學,輕應用文寫作與口語交際。語文能力的歸宿點是“說”和“寫”,新《大綱》也特別強調“掌握日常生活和職業崗位需要的現代文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因此,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可以根據實際設計應用文寫作或口語交際課型,訓練學生“說”和“寫”的能力。筆者在處理《燭之武退秦師》時,設計了這樣的問題:如果你代表燭之武出使秦國,怎樣讓秦國退兵?讓學生分組進行游說,然后與燭之武的說辭進行對比,總結其優劣。開發閱讀教學內容,通過課型設計,培養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
3.減少文學寫作,開發應用文寫作
蘇教版教材的寫作教學完全是按照寫作學的理論編寫的,理論性、文學性強,與目前中職學生的語文素養和能力有一定的差距。這些中職生的語文學習動力和興趣不高,而且他們中大部分人的目標是學好技能找工作,從中職生的角度來說這樣的寫作作用不大。他們需要未來工作和個人發展中能夠用到的知識和應用能力,需要的是學了就可以用“快餐式”學習,而不太需要“高檔宴席”。所以這樣的寫作課程,對他們沒有吸引力。
新《大綱》明確要求:提高學生的實用文寫作能力,重點是寫作日常應用文的能力;要學會寫各種常用應用文。中職的作文教學應走出按寫作學理論組織教學內容、將應用文教學作為陪襯的桎梏,而以學生能夠用到的應用文寫作訓練為主線,真正做到學以致用。中職應用文寫作應突出其實用價值,研究職業崗位群的寫作需要,有針對性地進行應用文寫作訓練,如條據類(便條、借條、假條、收條等),書信類(求職信、請柬、申請書等),合同類(協議書、合同書等),請示、啟事、海報、通知與通報、歡迎詞、自我介紹、來電記錄等。為中職生走向社會后處理學習、工作中的實際問題提供服務。
4.開展系統有效的口語交際教學
良好的口語交際能力是每一個現代人必備的基本能力之一。中職口語交際教學應走出隨意性的誤區,著眼于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開展系統、有效的口語訓練。
蘇教版教材中口語訓練僅有會話、復述、講解、即席發言、專題討論、演講、辯論和舉薦8項,分布在四冊課本中。不僅所占的分量少,內容也相對割裂,而且偏重理論,實用性不強。這樣的口語交際教學只是紙上談兵,中職學生難以得到有效的學習,不能適應今后工作和生活的需要。在中職語文教學中,口語訓練應從語文教學的附屬地位變為語文教學的主要內容之一。在每一個學期安排專門的模塊進行系統、有針對性的口語交際教學,每個學期能有7~8課時教學時間。這樣,在整個在校期間可以達到32課時的學習時間,與寫作訓練相同,使閱讀、寫作、口語訓練的比例達到2∶1∶1。
口語交際訓練體系可以進一步完善,真正實現大綱要求的“掌握日常生活和職業崗位需要的口語交際能力”,能根據不同的場合、對象,恰當、得體地進行口語交際。在整個在校期間,可以分階段、分模塊進行系統的口語交際訓練。從普通話訓練開始,從聲母、韻母、語流、情態、語調、節奏、體態語等不同角度開展系統訓練。在此基礎上,介紹口語常識、交際技巧,從接聽電話、接待來客、異性交往、坐立行走、說服他人、恭維批評、求職面試、推薦、展示、談判、慶典、剪彩禮儀、即席發言、演講、朗讀、辯論等不同角度開展訓練,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突出實踐能力。
5.引進生活的源泉,開發課程資源
美國著名教育家華特B科勒涅斯反復強調,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語文課程理應向社會延伸。語文課程資源極為豐富,除了教材之外,生活中處處皆有語文,如報刊、影視、網絡等。在許多學生的眼中,語文不可愛的原因之一,就是教材內容過于嚴肅,缺乏親和力,與學生的生活差距太大。如果在教材中適當引入鮮活的生活,通過對教材的二次開發脫去老化枯燥的外衣,讓教材既充滿生活氣息,又富于人文情懷與審美情趣。這樣不僅可以增添教材的情感魅力,也能讓課堂煥發出無限的活力與生機,豐富學生的學習情感。在教學大綱的引領下,對教材進行二次開發,完全可以把各種課程資源根據實際需要有機整合到語文教學過程中,增添教材的親和力和情感魅力,更好地服務于中職教育的總體目標。
一本成熟的語文教材,一篇篇經典的文學作品,傳達的信息是豐富而多元的,其中有很多獨特、內隱的價值需要老師去挖掘開發。教材只是教學的一個起點,教師在使用教材時,應以教學大綱為依據,憑借自己的智慧、靈感、經驗,在尊重的基礎上對教材進行二次開發,努力挖掘教材的內隱價值,讓它更好地為教學服務,為學生的發展服務。
教材在教學各環節中處于重要地位,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教與學的內容與方式。由于課程的不斷發展,教材也應處于動態開發過程中。但是,因為教材編寫的周期相對較長,始終與現實的課程發展有差距,一線教學的教師對教材的二次開發就顯得尤為重要。這樣能使教材更加適應不斷變化的學生和社會需求,盡可能縮小教材滯后而課程不斷發展的差距。教師對教材的創造性使用既可以反映學科的先進性,也可以促進學生的發展。
(作者單位: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宿遷經貿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