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屬切削刀具是切削加工中的重要工具,也是切削加工中影響生產率、加工質量與成本的最活躍的因素。刀具角度是確定刀頭幾何形狀與切削性能的重要參數,是各類刀具設計、選擇、使用、刃磨的基礎。全面掌握刀具的角度,對提高生產率、保證加工質量、降低生產成本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一、了解刀具的組成
刀具可分為夾持部分和切削部分,刀具切削部分(以車刀為例)號稱“三面兩刃一尖”,即前刀面、主后刀面、副后刀面、主切削刃、副切削刃和刀尖。前刀面Aγ:切屑流出的表面。主后刀面Aα:切削時刀具上與工件過渡表面相對的表面。C、副后刀面A′α:切削時刀具上與工件已加工表面相對的表面。主切削刃S:前刀面與主后刀面的交線,切削時起主要切削作用。副切削刃S′:前刀面與副后刀面的交線,切削時起輔助作用。刀尖:指主切削刃與副切削刃的連接處相當少的一部分切削刃,分為修圓刀尖和倒角刀尖。
二、識別刀具角度的幾個輔助平面
用于定義和規定刀具角度的各輔助基準坐標平面,只是假定參考,事實上看不見,摸不著。其中包括:切削平面Ps ——通過切削刃上一點,并與加工表面相切的平面;基面Pr ——過主切削刃選定點,并與該點的切削速度方面垂直的平面;主截面Po ——過主切削刃選定點與基面,主切削平面兩兩垂直的平面。
三、認識刀具的幾何角度
1.前角(γo)——刀具前刀面與基面的夾角,在主截面內測量
前角的大小決定了刀具的鋒利程度,前角越大,刀具越鋒利。前角大,切削層的塑性變形小,刀具和切屑摩擦阻力小,切削力和切削熱可降低;但前角過大,會使切削刃和刀頭強度降低,散熱條件惡化,刀具壽命下降;有時為了增加刀具強度、斷屑,常采用較小前角。
2.主后角(αo)——主后刀面與切削平面之間的夾角,簡稱后角
后角的大小決定了刀刃的強度,并配合前角改變切削刃的鋒利程度。增加后角,可以減少刀具的后刀面或副后刀面與工件之間的摩擦,但后角過大,會減弱切削刃強度,并惡化散熱條件,使刀具壽命下降。
3.副后角(α'o)——副后刀面與副切削平面的夾角
它在副截面上測量產生,其作用與主后面相似(注:副截面是指κ垂直于副切削刃且垂直于基面的平面)。
4.主偏角(κ'r)——主刀刃與待加工表面之間的夾角,也稱為導角
主偏角的大小主要影響到切削層的形狀以及切削分力的變化。改變主偏角的大小,可調整徑向切削分力和軸向切削分力的比例。主偏角增大時,徑向切削分力減小,軸向切削分力增大;減小主偏角,可減小切削厚度和切削刃單位長度上的負荷;同時,由于主切削刃工作長度增大,刀尖增大,刀具的散熱條件得到改善,刀具壽命可提高;但主偏角過小,使徑向切削力增大,容易引起切削振動。
綜合以上分析,主偏角的選擇可根據以下幾個因素:在工藝系統(機床-工件-夾具-刀具)剛性允許得條件下,應盡可能采用較小的主偏角,提高刀具的壽命;工件材料強度,硬度高時,宜取較小的主偏角;在切削過程中,刀具需作中間切入時,應取較大的主偏角。
5.副偏角(κ'r)——副刀刃與已加工表面之間的夾角,也稱為離角
副偏角和主偏角一起影響已加工表面的粗糙度。副偏角越大,副后面與已加工表面的摩擦越小,可減小副切削刃工作部分與工件已加工表面之間的摩擦;副偏角過大,會使刀尖角減小,工件表面的殘留面積也增加,刀具的散熱條件惡化,表面粗糙度增大。減小副偏角,副切削刃的工作長度增大,對工件已加工表面的修光作用加強,有利于減小工件表面粗糙度;但過小的副偏角,會使刀具的徑向切削力增大,在工藝系統剛性不足情況下容易引起切削振動。
6.刃傾角(λr)——主刀刃與基面之間的夾角,又稱為主刀刃斜角
該角在切削平面上測量。改變刃傾角的方向和大小,可控制切屑的流動方向。斷續切削時,適當的刃傾角可使切削刃逐漸切入和切出工件,緩和沖擊,使切削平穩;刃傾角還影響刀尖的強度,當刃傾角為正值時,刀尖的強度降低,鐵屑向刀架方向流出,適用于精加工類型刀具。負值的刃傾角,可提高刀尖的抗沖擊能力,但過大的負刃傾角會使徑向切削力顯著增大,同時增大實際切削前角,減小切屑變形,使切削輕快。
另外,刀具還有兩個派生角度。第一,楔角(βo)——前刀面與主后刀面的夾角。第二,刀尖角(εr)——主、副刀刃在基面上的投影夾角,它影響到刀尖的強度。因為主偏角、副偏角和刀尖角之和等于180°,刀尖角數值隨著主偏角、副偏角的變化而變化。
(作者單位:山東棗莊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