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功在桑梓,34年來,一直默默耕耘在龍江職業教育這片沃土上,將一批批普通學生培養成高素質技能人才是他畢生的追求;他,被譽為“專家型”院長,身兼學者的儒雅和社會活動家的魄力,“心底無私天地寬”是他多年來始終堅守的人生格言。
撥通電話,一陣“嘟嘟”聲后,電話那端傳來了戴春祿院長親切的聲音,頓時讓人感到一股北方人特有的熱情從遙遠的哈爾濱襲來,雖未謀面,但足可以讓人感受到他儒雅而不失大氣的長者風范。
出生于1954年的戴春祿是地地道道的黑龍江人,黑土地賦予了他寬廣的胸懷。
1976年畢業于哈爾濱機械工業學校的戴春祿,是“文革”后的第一屆學生,同學們戲稱這一屆學生為“黃埔一期”。 當時由于師資力量缺乏,戴春祿因成績優秀,能力突出,剛念了一年書就被任命為75屆學生的兼職輔導員,他的育人事業從此開始了。從1976年畢業留校到1994年擔任校長,戴春祿的職業教育生涯已走過了整整18年,但新的挑戰才剛剛開始。
臨危受命,引領學院快速發展
2007年,按照市委、市政府關于技工教育管理體制“共建、調整、合作、合并”的改革方針,為進一步整合哈爾濱市技工教育資源,五所行業辦學的技工學校開始實質性整合成立哈爾濱技師學院,同時承債式兼并哈爾濱市自行車工業公司。
“五校一企”的大融合,使局面變得極為復雜。一方面,五所技工學校原來的發展狀況各不相同,職工思想不統一,工作氛圍不和諧,個別學校的歷史遺留問題較多,導致一些校辦企業的職工經常上訪;另一方面,原自行車工業公司需要安置的職工達170多人,這些職工多次到省政府、市政府上訪要求解決事業編制的問題。更讓人棘手的是自行車工業公司債務沉重,使新成立的哈爾濱技師學院陷入了辦學的困境。
千頭萬緒,百業待興,許多人都不愿意接這個復雜而困難重重的攤子。剛剛成立的哈爾濱技師學院像一株風雨中的小苗,迫切地需要有人為它撐起一把傘。就在這時,戴春祿來了,他帶著34年豐富的職教經驗和對職業教育的滿腔激情毅然地接過了呵護這棵小苗成長的重任。“我剛來的時候他們經常沖擊院長辦公室。”談起起步的艱難,戴春祿淡定地說,“面對一系列問題,學院黨委審時度勢,緊跟時代步伐,制定了三年發展規劃。隨之而來,進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
人是第一生產力,為了統一思想,凝聚人心,剛剛上任的戴春祿深化教學改革,創新管理機制,按照哈爾濱市編辦批準的機構設置和干部崗位職數,實行了處、科兩級干部競聘上崗和全員聘用制,并強力推行分配制度改革。“改革提高了干部和教職工的收入,激發了教職工的積極性,增強了凝聚力。”這樣的變化讓戴春祿感到非常欣喜。在不斷激勵大家工作熱情的同時,他又為學院的發展方向有條不紊地忙碌著、思考著,明確了“以服務社會為宗旨,以素質就業為導向,培養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中高級技能型人才”的辦學定位,并確立了“品牌立校,名師強校,特色興校”的辦學理念。
專業結構的設定對于學院的發展更是至關重要,戴春祿對此深以為然。為此,學院確定了數控加工、電氣自動化設備安裝與維修、汽車維修、酒店服務與旅游、展示工程、焊接加工等六個專業為品牌專業,并從專業發展規劃、師資配備、資金投入等多方面給予重點扶持。就這樣,學院的品牌專業很快得到了社會和企業認可。
何謂品牌?面對記者的提問,戴春祿說得很干脆:“就是培養的學生要好用!”為了淋漓盡致地彰顯品牌作用,他憑著多年來的職教經驗總結出了“前校后廠,廠校合一”的特色辦學理念,即“引企進校,校企共贏,以產養訓,產訓結合”,使企業的文化進校園,車間的文化進課堂,實現校企“零距離”對接。
特色支撐,走“內涵式”發展之路
學院辦學質量的提升不僅擁有現代化的硬件設施,重要的是在戴春祿的帶領下,闖出了一條新的發展之路。“辦職業教育,重要的是要走‘內涵式’發展的道路。所謂‘內涵式’發展就是夯實學院的發展基礎,增強市場的競爭力,提高社會對技工教育的認可度,體現品牌效應,如果不抓內涵教育的話,學院發展就沒有后勁兒,培養出來的學生也不會得到社會歡迎和認可。”
在戴春祿看來,“內涵式”發展模式不是既定不變的“流水線”模式,其核心是在充分了解市場的前提下,挖掘自身長處和發展特色,“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戴春祿正是領會到了“內涵式”發展的精髓,深入挖掘哈爾濱技師學院的長處,突出辦學特色。
特色一:教學模式多樣化
基于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區域性特點,哈爾濱技師學院的專業設置主要是服務于區域經濟發展,以二產類專業為主、以三產類專業為輔。戴春祿首開先河,在黑龍江省技工院校中實行了學分制和彈性學制的教學管理模式,并將實訓教學課時數提高至總課時的60%以上。以被評為全國機械行業特色專業的數控加工專業為例,在該專業的教學過程中全面實行“模塊化、任務引領型”的教學模式。“我們應用校本教材,將一門課程的教學內容分為若干個模塊,由低級到高級螺旋式上升,一個模塊就是一個任務,只有熟練地完成了上一個模塊的任務,才能進入下一個模塊的學習。”戴春祿深入淺出地講解著“模塊化,任務引領型”教學模式的內涵。
多樣的教學模式和靈活的管理方式,使學院的學生在技能上出類拔萃。前不久全國第三屆技工院校學生技能大賽開賽中,哈爾濱技師學院在全市選拔賽中,囊括了所有(7個工種)競賽項目的金、銀獎牌,26名參賽選手均晉升為高級職業技術資格。在全省兩個系列的技能大賽決賽中,取得了3金3銀1銅的好成績,15名選手被晉升為技師職業技術資格,8名選手被晉升為高級工職業技術資格。在全國決賽中,于開強同學取得焊接高級組第9名的好成績,榮獲“雛鷹獎”。
特色二:一紙“軍令”促發展
“不以規矩,無以成方圓。”在管理上,建立并完善規章制度、實行“年度目標責任制”考核辦法。年初學院與各部門負責人簽訂《目標責任狀》,并以指標完成情況作為年終獎懲的依據。這樣一紙“軍令狀”,規范了管理,提高了效能。
特色三:素質就業促穩定
“素質就業”是戴春祿提出的學生就業理念,“企業要有良好的發展前景,學生的個人發展就有希望,學生就業率才會穩定。”愛生如子的他不僅關心就業率,更關心學生們今后的發展。為了確保穩定就業率,提升就業質量,學院先后在天津濱海新區、人民大會堂、哈飛集團、鐵道部北車集團、北京京濱飯店等知名企業建立了相對穩定的就業基地,特別是與北京好利來公司達成聯合辦學協議,每年向好利來公司輸送50名學生,這些學生從頂崗實訓到就業都在好利來公司完成,學生在擁有良好的學習環境,掌握了扎實技能的同時,還擁有了穩定的就業崗位,沒有了后顧之憂。另外,中國北方人才市場還在哈爾濱技師學院設立了“畢業生就業服務工作站”,每年可安置800名畢業生到天津濱海新區的企業就業。
特色四:“雙師”隊伍優質化
“‘雙師型’教師是職業院校持續發展的關鍵”。戴春祿非常重視對教師的培養。自2009年年初開始,哈爾濱技師學院每年組織一次專業教師的崗位大練兵活動,全員參加,教師自己選擇專業,邀請黑龍江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出題進行技能考試,合格者頒發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按照計劃,每年定期選派教師利用寒假和暑假到企業頂崗實訓,熟悉企業的生產加工工藝,全面提高了教師的動手能力。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規定技師學院的“雙師型”教師的比例是60%,而哈爾濱技師學院的“雙師型”教師比例已經達到了75%以上。
如何做一名“專家型”院長
認識戴春祿的人都認為,在他的身上滲透著一種教育工作者特有的儒者氣質。他為人溫文爾雅,為學嚴謹求實,被人們譽為“專家型”院長。
在談到“專家型”院長應具備的素質時,戴春祿謙虛地表示:“中國的職業教育需要懂教育、會管理、善研究、能創新的領導層,要真正成為‘專家型’院長自己還需要努力。”
他認為,“專家型”院長首先應深刻地認識中國職業教育的發展規律,了解國家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的歷史沿革。“上世紀50年代初期,我國引進的是前蘇聯的職業教育模式,偏重于理論,培養的是技術員,現在的中等職業教育重在培養技能,以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這正是技工院校發展的有利時機。”
其次,應能夠認識職業教育在國家教育體系中的地位,熟悉教育教學工作業務,敢于和善于創新。
再次,應有愛生如子的情懷,“你只有愛學生才能教育好學生,才能培養好學生,能夠看到孩子們的成長,看到他們在社會上成為有用之才,是我最大的喜悅。”
第四,既要成為職業教育專家又必須是社會活動家。學院的院長要有足夠的精力在社會上跑資金、跑政策、跑項目,現場指導招生就業、校企合作等工作。
最后,戴春祿認為“一院之長還要善于打造團隊精神,構筑學院的靈魂,熱愛職業教育,樹立自身形象,甘當表率,將學院和孩子們的未來發展作為自己的內在動力,沒有這個動力想做個好院長是很難的。”
“我的一生都將從事職業教育”
34年的職業教育歷程一路走下來,戴春祿從未感到厭倦,“我將在這條路上繼續前行,我的一生都將從事職業教育!”這鏗鏘有力的話語是他對事業、對學生,也是對自己的莊嚴承諾。
在戴春祿的帶領下,今天的哈爾濱技師學院已經發展壯大:設立了機械技術系、電氣技術系、汽車技術系、信息技術系、商貿醫藥旅游技術系,開設了機床切削加工、數控加工、焊接、汽車維修、酒店服務與旅游、計算機網絡應用、電子商務、烹飪、藥劑等33個專業;現有教職工500余人,專、兼職高級講師、實訓指導技師、技師200余人;占地面積21萬平方米,建筑面積13.8萬平方米,其中一體化教室(實驗室)近60個,建筑面積2.4萬平方米,新建實訓大樓2.5萬平方米;固定資產總值達2億元,其中實習實訓設備資產3100萬元;現有辦學條件可滿足近萬名全日制學生在校學習;目前在校生規模已達9600余人,學院就業率始終穩定在97%以上。
學院已成為首批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培養示范基地、國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貢獻單位、黑龍江省技工教育先進單位、哈爾濱市文明單位標兵;學院設有國家級職業技能鑒定所、黑龍江省技工院校師資培訓基地、黑龍江省技工院校教科研基地哈爾濱工作站、哈爾濱公共實訓基地,為龍江技工教育事業和技能人才培養做出了積極貢獻,為地方經濟建設輸送技能人才近萬名,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可和好評。
“和原來相比,這是一個飛躍性、跨越式的發展。教學樓、實訓樓、圖書館、培訓中心、學生公寓、餐飲中心等齊全的硬件設施在黑龍江省11所技師學院中首屈一指。”盡管隔著長長的電話線,但記者似乎也能看到戴春祿臉上浮現出欣慰自豪的笑容。
“在十二五發展規劃期間,哈爾濱技師學院要繼續創建國家級示范性技工院校……”戴春祿的語氣中充滿了對未來的期望和信心。
人物鏈接
戴春祿,1954年出生于黑龍江省望奎縣,現任哈爾濱技師學院院長,教授。中國機械職業教育協會高職中專分會副理事長、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培訓理事會副主任、全國技工院校教材專業委員會委員、黑龍江省經濟發展促進會副秘書長、黑龍江省技工教育理事會副理事長、黑龍江省技工院校省級督導員、哈爾濱市職業教育協會副主任,曾獲得“黑龍江省技工教育優秀院校長”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