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學結合是一種將學習與工作相結合的教育模式,其主要形式有工學交替、半工半讀、訂單培養等。工學結合的前提是校企合作,即學校將企業資源引入教育中,由學校和企業雙方共同培養人才。工學結合教育模式由來已久,它起源于英國1903年開始實施的“三明治”教育模式(Sandwich Education)。l906年,美國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學開始實施與英國基本相同的工學結合教育模式,并稱之為“合作教育”(Cooperative Education)。1983年,世界合作教育協會(World Association for Cooperative Education)在美國成立,每年召開一次國際性會議,其影響越來越大。2000年,世界合作教育協會經討論后決定,將合作教育改為“與工作相結合的學習”(Work-integrated Learning),以進一步從名稱上凸顯工學結合的基本特征。
一、黨和國家一直重視工學結合
在我國,早在1958年劉少奇主席就發表了《我國應有兩種教育制度、兩種勞動制度》一文,提倡半工半讀的教育模式,這種教育模式就是今天的工學結合模式。這種教育模式在天津、上海、江西、江蘇、廣東等試驗,取得很好的成績。劉少奇是這樣評價的:畢業生“能文能武,就是說,既能腦力勞動,又能體力勞動;既能當工人、當農民,又能在科室辦事、在研究機關工作;有些還當了技術員。我認為,這種在半工半讀的中等技術學校或者大學畢業出來的人,是一種新人。這種人跟我們不一樣,跟現在的工人、農民也不一樣,跟現在的知識分子也不一樣,而是一種新的人了。他們沒有那個知識分子架子。”筆者認為,所謂“新人”,用今天的話說就是“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高素質的勞動者”。與工人、農民相比,他們素質技能都很高;與知識分子相比,他們能夠深入生產一線,沒有架子。“文革”的十年浩劫耽誤了中國教育,也葬送了這種教育模式。改革開放后,新建立的“半工半讀學校”,不再是原本意義的半工半讀,而是違法青少年教育的專門機構。
我國政府一直高度重視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早在1991年,國務院就在《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的決定》中正式提出了“產教結合,工學結合”的要求,但是作為倡導性意見,沒有強力推廣。在當時的背景下,沒有引起各類職業學校的高度重視,對它的研究實踐都不多。
2002年,國務院再次發文《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要求“職業學校要把教學活動與生產實踐、社會服務、技術推廣及技術開發緊密結合起來”,對工學結合的內容進行了具體化。為了落實《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2004年教育部等七部門聯合發出《關于進一步加強職業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見》,強調“推動產教結合,加強校企合作,積極開展‘訂單式’培養”,將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具體化為訂單式培養。
2005年11月,國務院再次發出《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明確提出“大力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培養模式”。同時,豐富了工學結合的內容,要求與企業緊密聯系,加強學生的生產實習和社會實踐,改革以學校和課堂為中心的傳統人才培養模式,建立企業接收職業院校學生實習的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讀制度。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精神,大力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培養模式,教育部于2006年專門發布了《教育部關于職業院校試行工學結合、半工半讀的意見》。《意見》指明了工學結合的重要意義和具體途徑,對各學校建立工學結合的保障機制提出了要求。同年,為進一步落實《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精神,教育部發布了高職教育的綱領性文件《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提出“大力推行工學結合,突出實踐能力培養,改革人才培養模式”的要求,把工學結合提到“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點”的高度,希望通過工學結合帶動專業調整與建設,引導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改革。
二、高職評估和示范建設有力促進高職院校對工學結合的探索
在宣傳發動的同時,兩項重大政策對工學結合的探索和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第一項政策是教育部開展的高職高專人才培養水平評估工作。該項工作自2003年試點,2004年全面鋪開,2008年正式發布《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工作評估方案》。在2004年發布的高職人才培養水平評估試行方案中,將《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教育部關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等法規和文件作為評估依據。在2008年發布的正式評估方案中,將切實落實《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作為評估的重要指導思想。這些都意味著,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是評估的重要觀測點之一;是否進行了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關系到高職院校能否在評估中取得好成績。從2007年以前的評估結果來看,凡是被評為優秀等次的學校都是在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是取得突破的院校。
第二項政策是教育部財政部實施的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該計劃以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為目標,以教育教學改革領先為評選條件之一,以合作開發一批體現工學結合特色的課程體系為目標之一。在具體評審過程中,符合16號文件的要求成為重標準。
這兩項政策是我國推動高職教育發展的重要政策措施。順利通過評估并取得優秀等次,爭取成為國家示范院校,都關系到各高職院校的生存發展。所以,各高職院校積極探索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以期能夠在評估的示范創建過程中取得好成績,打造良好的品牌形象,提升學院的競爭力。
三、職教市場競爭是工學結合受到重視的根本原因
工學結合研究和實踐的繁榮,歸根到底是市場競爭的結果。1999年,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做出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教育決定后,高等職業教育進入了蓬勃發展階段。到2009年,全國獨立設置高職院校1215所,比1999年的474所增長了1.6倍;全國高等職業教育招生數達313.4萬人,比1998年增長了6倍以上,超過本科生的招生規模;高職院校在校生數達964.8萬人,比1999年增長了8.2倍。 與本科教育不同的是,我國職業教育的主體是各級地方政府,主要是市縣級政府,是財政最困難的兩級政府。各地方政府對高職教育的投入非常有限,高職的辦學經費主要來源于收取的學費。各高職院校為了爭取更多的生存發展資源,不得不不斷地擴大招生規模,不得不與其他院校競爭。在生源非常充足的情況下,這種競爭并不明顯。但是,近年來,一方面高職院校數繼續增加,另一方面高校生源迅猛下降,高職院校剛剛找到自己和發展道路,又面臨激烈的市場競爭。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提高人才培養水平,是各高職院校面臨市場競爭的惟一選擇和出路。在這時候,大家不約面同地選擇了工學結合,帶來了工學結合研究與實踐的繁榮。
注:本文是湖北省教育科學規劃2009年度課題“工學結合的內涵及運行機制研究”(項目編號2009B178)的階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單位:湖北省黃岡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