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進一步深化,新的就業機制逐步確立,對技能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單純的學校教育已無法滿足用人企業的需要,為了適應市場要求,做到與企業接軌,學校必須要走“工學結合”的道路。首先,學生到企業實習,直接參加生產實踐和生產過程中實際技能的訓練,可以使學生熟悉生產情況,掌握生產技能,獲得適應生產環境、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畢業后能盡快找到工作并適應工作需要,有利于學生發展和就業;第二,有助于學生通過勞動獲得收入,減輕學業上的經濟負擔;第三,可以加強學校與企業的聯系,有助于學校改善辦學條件,拓展辦學空間;第四,對現代企業來說,需要有組織地吸納經過兩年專業學習的勞動者充實到一線生產崗位上去,從長遠來看,這種模式將會越來越受企業的歡迎。筆者所在學校近幾年一直采取這種培養模式,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技校學生在外實習過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例如,個別企業管理混亂,存在安全隱患;教師和師傅在教育方式上存在差異,導致學生不適應,人際關系處理不當;理想與現實的差距太大等諸多原因,造成學生離崗。筆者認為,技校學生由于受自身條件限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探索自主創新能力較差。為了幫助學生盡快適應企業工作,有必要對即將外出頂崗實習的學生進行崗前教育。
一、搞好學生的誠信教育
學生到企業實習,要嚴格遵守實習協議,把自己融入企業中去,成為其中的一員,學習企業文化,苦練技能,愛廠如家,有充分的“廠興我榮,廠衰我恥”思想意識;熱愛企業,熱愛自己的本職工作,勤奮學習,培養自己的創新能力;與企業同甘苦共患難,風雨同舟,對企業一時的困難要有準備,而不是一遇到企業業績下滑、效益差,現實收入和自己的理想要求有差距時,就馬上辭職,甚至不告而別。對學生進行必要的誠信教育,既可以避免學生離崗后給學校造成的一系列不良影響,也幫助工廠避免了重新培訓造成的資源浪費,提高工作效率,達到雙贏目的。
二、搞好學生的安全教育
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對大量事故分析研究的結果表明,幾乎所有事故都有人為因素。從我們學校近幾年學生實習發生的事故看,基本上都是由于違反規定、違章操作造成的,特別是習慣性違章操作。因此,在學校實習期間,就要對學生加強安全行為習慣方面的教育,把工作中的一些習慣性違章行為一一列舉出來,教育學生相互監督、相互提醒,并結合強有力的管理措施,徹底改變習慣性違章行為。例如,筆者所在學校自去年開始,就在學校各專業實訓中心推行“5S”規范活動。“5S”活動是指在生產現場中對人員、機器、材料、方法等生產要素進行整理、整頓、清掃、清潔、素養等有效的管理。規范現場、現物,營造一目了然的工作環境,培養員工良好的工作習慣,其最終目的是提升人的品質。經過推行這項強有力的措施管理后,學生逐漸養成良好的安全生產、文明操作習慣,做到凡事認真、維護環境整潔、文明禮貌等。其次,對機械類學生實習的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安全教育。例如,在化工廠實習的學生,要注意防火防爆問題;在機械制造企業實習的學生,要特別注意高空墜落、砸傷、操作機械損傷等安全問題,也可用一些案例對學生進行教育,使他們印象深刻,牢記在心。目的是讓學生在實習的過程有良好的安全習慣,防患于未然,時刻有“安全第一”的觀念。
三、搞好學生的吃苦耐勞教育
在市場經濟大潮中,人們的思想觀念隨之發生變化,個人利益為上,集體觀念淡化,奉獻和索取位置顛倒等,造成社會上出現了許多不正之風,諸如金錢第一、享受第一、為了金錢不擇手段等。這些給青少年帶來了極大的負面效應,給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造成了極大沖擊。假如此時學校不及時在學生群體中進行正面教育,將會給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的形成,造成極壞的影響。因此,要想做好學生的吃苦耐勞教育,首先規范教師行為,要求教師做到表率作用,成為學生學習的對象。教師應處處嚴格要求自己,熱愛教師職業,熱愛學校,能刻苦鉆研業務,關心愛護學生。同時,適當模仿工廠三班倒的工作方式,安排學生實習,使學生在校實習期間,通過潛移默化的教育,逐漸養成熱愛本職工作、愛崗敬業,能吃苦耐勞的習慣。其次,教育學生如何擺正自己的位置,調整理想與現實的差距。對上崗實習的苦累程度,要向學生講清楚,提醒其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特別是在頂崗實習的前三個月,由單純的學生身份轉變為“學生-員工”雙重身份,學生進入企業后,企業會像對待其它員工一樣嚴格要求他們,加上一些學生的不良行為、意識習慣,如愛上網、不受約束、怕辛苦等沒有及時糾正,最終結果往往是學生離職。這種類型的學生,在返校重新推薦頂崗實習的過程中,又是工作最不穩定的學生之一。筆者在工作中曾遇到這樣的事例:有些單位來焊接實訓中心面試焊工時,要求筆者推薦一些優秀的學生給他們。筆者推薦了班級上技術好的學生時,說:“這個學生技術最好,學習技能進步很快,應該能很快適應工廠的工作。”然而,用人單位則普遍要求推薦一些勤快、能吃苦耐勞的學生。他們說:“技術差一點,只要肯學,都可以提高,而人品才是最重要的。”因此,筆者認為,要讓學生知道現代企業對工人的要求,讓學生在校就養成能吃苦耐勞的優秀品質,為他們今后能迅速適應企業的需要而做好儲備。
四、搞好學生處理人際關系的引導教育
要讓學生他知道,真誠是良好人際關系的開端,在真誠的基礎上才會有合作。在學校,同學之間的交往,應該是在平等互助基礎上的學習、生活過程。遇到事情要學會與人商量,遇到糾紛要學會控制,對人要寬容大度;要善于聽取別人的建議,要學會與老師、同學溝通,對一些不合理的事情學會如何拒絕。這些都是提高人際交往能力的技巧和態度。具備了以上的技巧和態度,在企業實習以及身處社會環境中,處理復雜的人際關系就游刃有余了。筆者經常聽到一些實習學生反映,不想在這個企業干了,原因就是和師傅的關系處理不好,影響工作。因此,教育學生如何從處理好師生關系向處理好師徒關系的轉變,是非常必要的。在學校,老師能針對每個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學生有錯,老師會循循誘導,幫助學生分析原因,給予學生改正的機會。但是,在企業,師傅帶徒弟,工作計件,如果出現錯誤,造成產品報廢或返工,師傅的教育方式就可能簡單粗暴、語言粗魯,這往往使一些學生難以接受,不適應。如果平時沒有學會寬容及足夠的堅持,這些學生往往就會選擇辭職,或被企業辭退。因此,在平時的實習過程中,應適時嚴厲地教育學生。例如,在學生技能進步較快、自我感覺良好時,及時給他們潑冷水,告誡他們“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道理。還有一些焊接專業的學生反映,有些學生的技術比師傅的還好,看不起師傅,不服從師傅的工作安排,甚至和師傅吵架。針對這樣的現象,要教育學生學會真誠、服從、寬容、忍耐、禮貌。要讓學生知道,不單要向師傅學習技術,更要學習做人的道理,學習如何更快適應企業的管理方式。
總之,要教育學生嚴格遵守學校實習管理規定,服從實習單位的工作安排,以主人翁的思想、責任感去完成每項工作,實現與企業的無縫接軌,獲得用人單位的認可,順利完成外出頂崗實習,為今后畢業工作創造良好的機會。
(作者單位:廣西石化高級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