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導向教學源于德國社會教育學家梅騰斯(Mertens)在1974年提出的“關鍵能力”概念。為使關鍵能力培養從抽象的概念走進職業教學實踐,德國職業教育界于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起開展了行動導向教學的討論,并成為德國職業教學改革的方向。在我國職業教育專家劉邦祥、姜大源等人的努力下,近年來,行動導向教學理念主導了我國職業教學改革的方向。
行動導向教學中的核心概念“行動”是來自于德文“Handlung”的中文翻譯。如果采用直譯法對“Handlung”進行翻譯,“Handlung”可對應著中文的“行為”、“活動”和“行動”三個術語。姜大源教授在《“行為”、“活動”與“行動”辨》一文中,將上述三個術語所對應的學習理論進行比較,指出:“應將“Handlung”翻譯成“行動””,其依據是行動研究理論。然而,行動研究中的“行動”是指實踐者、實際工作者實踐活動和實際工作,這里所指的“行動”并沒有“學習”的含義,這與德國職教界“行動即學習原則”存在差異。之所以存在上述現象,本文認為主要來之于對題目名稱翻譯方法的理解:直譯是指逐字照搬翻譯;意譯是指為了更好地襯托原著的內容,完全或基本脫離原題目字面意義的譯法;第三種就是形意結合,其指既注意到題目的字面意義,又要發掘其深層含義。將“Handlung”翻譯成“行為”、“活動”應屬于直譯;而基于行動導向教學原則,將“Handlung”意譯成“行動”,在題目概念上,易將“行動”誤解成“實踐活動”或“動作行動”,也不能更精確地表達“行動即學習”的行動導向教學本義 。本文認為對于科學理論的題目,特別是一種新的理論,最好采用形意結合的譯法對其題目的概念進行翻譯,以便理論的學習者或使用者在概念上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該理論。為此,本文擬在行動導向教學和行動研究比較分析的基礎上,對行動導向教學中的“行動”概念進行探究,以期對行動導向教學理論有更深層的理解。
一、行動導向教學
行動導向教學,作為以“行動為導向”的職業教學理念、框架教學計劃,是指根據完成某一職業工作活動所需要的行動和行動產生和維持所需要的環境條件以及從業者的內在調節機制來設計、實施和評價職業教育的教學活動。行動導向教學的目的在于促進學生職業能力的發展,其核心在于把行動過程與學習過程相統一。
1.行動導向教學中的“行動”內涵
行動導向教學中的“行動”是有目標的活動,強調行動即學習。通過對行動導向教學的理論基礎和行動導向教學原則分析,“行動”的內涵應是:
(1)杜威的實用主義角度。“行動”既包括個體意識行動,又包括個體的客觀具體行動,即要求實現動作行動與心智行動的整合。具有如下兩層意思:作為名詞的行動是職業工作過程,是具有教學意義和職業意義的職業工作活動,即教學過程盡量與職業工作過程相一致;作為動詞的行動,是職業工作的實施,相當于“做中學”中的“做”,通過“做”實現學習的意義。
(2)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角度。“行動”就是個體要主動參與學習活動中,按照實際職業工作過程的要求而設置的各種訓練或真實的工作工程,在參與的過程中生成勝任職業所需要的咨詢、計劃、決策、實施、檢查和評價等行動能力。
綜上所述,行動導向教學中的“行動”的概念實質是指在行動中學習,為行動而學習,這也是行動導向教學理念的本質所在。前者的“行動”具有動詞含義,即通過對行動的反思,習得知識和經驗;而后者的“行動”具有名詞含義,指的是“職業工作活動”。
2.行動導向教學理論基礎
(1)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主體,學生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在教學內容方面,教材所提供的知識不再是教師傳授的內容,而是學生主動建構的對象;學生在教師的組織和引導下一起討論和交流,共同建立學習群體,強調“協作學習”;注重創設情境、進行協作學習和會話交流,即作為學生主動學習、協作式探索的認知工具;教學設計應是針對學習環境的設計而非教學環境的設計;學習過程的最終目的是完成意義建構,而非完成教學目標。
(2)杜威的實用主義。將以杜威為代表的活動教學中的“活動”限制為有目的的“職業活動”,行動導向教學就是“做中學”的活動教學理念。
3.行動導向教學特征
根據職業教學目標的定向性、應用性和整體性以及行動導向教學的理論基礎,可歸納出行動導向教學具有如下特征。(1)教學現場的情境性。指學生在真實或者準真實的職業實踐情境中進行學習行動。(2)教學過程的完整性。行動教學是一個典型職業活動的全過程,學生學習的步驟包括咨詢、計劃、實施、反思、評價全過程,融專業能力、關鍵能力培養為一體;合作學習,學生和教師以團隊形式共同解決行動中所面臨的實際問題,通過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社會能力。(3)行動的反思性,學生的知識、經驗是在對行動的反思過程中建構的。(4)實踐性問題的拋錨性。實踐性問題是整合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的微觀紐帶,通過對行動中所遇到的實踐性問題的反思,實現學習過程與工作過程的統一。因此,在教學設計時,應將實踐性問題“拋錨”在產品上。在對產品操作的同時,反思實踐性問題,習得技術知識。
二、行動研究
行動研究的概念,起源于行動研究創始人之一美國的約翰考利爾在解決印地安人地區自治問題時所采用的“行動導向研究”(Action-orientedresearch)的名字,主要指的是從實際工作需要中尋找問題,在實際工作過程中進行研究,由實際工作者和研究者共同參與,是研究成果為實際工作者理解,掌握和應用,從而達到解決實際問題、改變社會行為的目的的研究方法。
1.行動研究中的“行動”與“研究”關系
在行動研究理論中,行動和研究本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它們有著各自的活動領域,是兩個用以說明由不同的人從事不同性質的活動的概念。“行動”主要指實踐者、實際工作者的實踐活動;“研究”則主要指受過專門訓練的研究者、學者專家對人的社會活動和社會科學的探索。它們有著各自的理論和行動目的。當兩者被聯系在一起時,就是將實際工作者和理論研究者結合在一個實踐情景中,共同解決實際問題。正如行動研究創始人之一庫爾特勒溫所說的“沒有無行動的研究、也沒有無研究的行動”,充分揭示了行動與研究密不可分的關系。
2.行動研究特征
本文通過對一些文獻進行回顧分析,歸納出行動研究的特征如下:
(1)為行動而研究。行動研究既是以提高行動質量,改進實際工作為“首要目標”的研究方法,又是一種針對某一實際問題為導向的現場研究方法。在日常生活中,許多問題的解決、規律的發現都是依賴于對具體問題和情景的多視角、多層次的觀察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綜合運用眾多學科的知識、方法和技術。因此,行動研究首先是一種以“科學地發現事實”、“解釋事實”為基礎,以解決問題為目標的“診斷性”研究。這就意味著行動研究是一種“以問題為中心”的研究方式。問題的發現和界定是行動研究的起點,解決面臨的實際問題是行動研究的終點。
(2)對行動的研究。行動研究是強調研究與行動結合,即強調研究過程與行動過程結合的研究方法,是以實踐經驗為基礎的研究方法。行動研究依據的是觀察和行動的記錄,目的是通過有計劃的干預,改變所需要改變的行為。
(3)在行動中研究。行動研究是要求行動者參與研究,研究者參與實踐,在研究和工作中互相協作,是以小組成員間互相合作方式進行研究的方法。研究者起咨詢、指導作用;實際工作者起研究、收集反饋信息、自我解決工作中所面臨的實際問題的作用。
(4)系統性。行動研究是一種在動態環境下或在較短時間內顯示其在實際工作中的作用和效能的研究方法。每個研究進程都具有相應的目標、計劃、實施、反思、評價機制,即計劃——實施——觀察——反思——評價完整的行動過程。
(5)強調研究者與實際工作者的合作。在行動研究過程中,研究者與實際工作者一起合作,共同進行研究。研究的問題是由研究者和實際工作者一起協商提出的,雙方一起制定研究計劃,共同商定對研究成果的評價標準和方法以及一起對研究成果進行評價。
(6)反思性。反思作為行動研究過程的核心環節,決定著行動研究最終的成效。研究者與實際工作者在研究過程中反思意識、反思能力、反思方式等,都會對行動研究產生重要的影響。通過對行動的反思構建實際工作者的知識和經驗。
3.行動研究的理論基礎
(1)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是從行為主義發展到認知主義以后的進一步發展,最早在皮亞杰“發生認識論”的思想中得以體現,后經布魯納的“以學習者為中心”、發現學習的教學理論以及奧蘇柏爾的“有意義的學習”、杜威的“經驗學習”等理論得以發展而形成相對完整的理論形態。建構主義認為,世界是客觀存在的,但對世界的理解和賦予意義卻是由個人自己決定的。人是以自己原有的經驗、心理結構和信念為基礎,通過與外在情景相互作用而建構知識和理解現實的。建構主義強調個人主體的知識體系來源于主體的主動建構,并且在學習過程中,主體不但要理解新知識,而且要對知識進行分析、檢驗和批判。
(2)杜威的實用主義。杜威的實用主義來源于生活實用,知識絕不是思索的、靜止的東西,而是實際、活動的東西。他認為,人們如果想發現什么東西,就必須對事物做一點什么事,他們必須改變環境。行動研究旨在解決當前問題,以實用為導向,所以,行動研究與杜威的實用主義相符,都是著重行動,強調過程的發展性。
綜上所述,對行動導向教學和行動研究比較可以看出:二者無論在內涵、特征還是理論基礎都是一致的,特別是行動研究的“在行動中研究、為了行動而研究”與行動導向教學的“在行動中學習、為了行動而學習”的學習理念更是如出一轍。這也進一步驗證了趙大源教授的:“德國職業教育界界創造性地把教育行動研究理論運用到了職業教育”的觀點。為了在題目概念上準確地體現行動導向教學理念,追隨于“行動研究”概念起源于“行動導向研究”之事實,對行動導向教學中的“行動”概念應詮釋為“行動研究”,在題目上更能體現行動導向教學的“行動即學習原則”的根本教學理念。此外,通過上述分析,也可看出:行動導向教學的最重要一個理論基礎就是行動研究理論。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江海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