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校教育中,由于班主任的勞動具有示范性,他們的品德、行為隨時都可能給未定型的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因此,班主任要在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和日常行為管理方面,用不言之化、行為之范感染學生追求崇高,用“勝不驕、敗不餒”的精神去感召學生追求卓越,教育學生在挫折和困難面前成為當之無愧的強者,引導學生不陶醉于成功的喜悅中而不思進取;不沉溺于失敗陰影里而不能自拔。為此,筆者在教育實踐中,采用的是積極的介入法,每天深入教室、操場,與學生打成一片,走進學生心靈世界,接觸學生真實思想,關心學生學業成績,關注學生行為習慣。高爾基說過:“誰不愛孩子,孩子就不愛他,只有愛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熱愛學生是教師應具備的美德,也是教師的天職,師愛比淵博的知識更重要。能夠得到教師的關愛,是每個學生最起碼的心理需求。師愛對學生來說是一種鞭策和激勵,對學生的成長和進步具有很大的推動作用。作為一位班主任老師,關愛學生是塑造良好人格的關鍵。
一、愛而不寵
對學生的愛,是指關心學生的思想、學習、生活和身體狀況等,而不是無紀律、無原則的溺愛和縱容。筆者每天早晨進入教室的第一件事,就是環視全班,觀察每個同學的表情,洞察每個學生的心理。筆者自踏上講臺,就十分信奉這樣一句話:“寧可讓學生在不懂事的時候責怪我,也不要讓學生懂事后怪我。”這就是在“嚴”的前提下的真正的“愛”。有時學生犯錯,為避免傷害他們的自尊心和工作積極性,可根據所犯錯誤的大小,采取適當的形式或場合進行教育引導,從而讓他們接受挫折教育,并深刻認識到自己的問題。
二、愛要平等
教師應該把愛的光輝均勻地灑向每一位學生,溫暖每一位學生。教師的愛應該是平等的,如果有偏愛,就可能產生不良的教育效果。正如凱洛夫所說:“教師對學生的態度,如果不公正,例如把學生分為喜歡和不喜歡的,就會破壞師生之間的團結,妨礙教育工作的進行。”愛學生,就必須善于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須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教育界有這樣一句話:“愛優生是人,愛差生是神。”教師雖不是神,但應具有這樣的胸懷和追求。同時,教育對象不可能素質能力都一樣,同樣來校接受教育,不應當受到歧視和忽略。另外,“親其師,則信其道。”學生,哪怕是差生,讓他們感受到教師的重視、關心和平等對待,他們就會自然感覺這位教師可親可敬,進而相信、聽從老師的教育。平等的愛,是心與心溝通的基礎,只有平等地看待每一個學生,看待學生在曲折中的點滴進步,才能發現他們的閃光點,才能得到學生們的認可,才能真正地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
三、愛要表揚
恰當的表揚能挖掘學生的潛力,轉化“問題生”。“閃光點”即優點、長處,任何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優點、長處,“問題生”也不例外。獲得表揚是每個人的心理需求,每個學生在其志趣、愛好、才能、天賦、思維、傾向的某一方面,都會表現出閃光點,在轉化過程中,教師一方面要獨具慧眼,善于發現,并及時給予肯定、表揚;另一方面,教師要結合后進生的個性和特長,多給他們表現自我的機會,讓他們覺得“我不錯”、“我能行”,讓他們感受成功背后的掌聲和贊許的目光。在實際的教育過程中,可以言傳情、以目傳情、以手傳情。恰當的表揚不僅鼓勵和調動著中下等生,同時也更能促進中上等生的學習,使他們都不甘落后。為了使每一個學生成為學習的主動者,要讓“表揚”在課堂上永駐,相信它一定會成為學生奮進的“催化劑”。因此,作為一個教育者,千萬不要吝嗇微笑,不要吝嗇表揚,不要吝嗇每一個愛心的舉動。
四、嚴格教導
教育不能沒有愛,職業教育的對象都渴望得到教師的愛,但在給予學生愛的同時也要嚴格要求他們。每個人既有優點又有缺點,再優秀的學生不可能沒有缺點、不犯錯誤。因此,要對他們嚴格要求。要注意的是,“嚴”并非苛刻、死板、固執己見,而要從學生的根本利益出發,對學生的不良思想和行為傾向進行正確、嚴格的教育和引導。
1.嚴而有理
當班級出現不正常現象或學生違紀甚至多次違紀時,首先要求教師及時了解情況,分清對錯和利害,然后發散思維,初步擬出幾種教育措施,并一一實施,最后擇優選擇最為合理、恰當的措施。
2.嚴中有情
人性和時代的特點證明,打罵不是最有效的教育方法。在教育中,不讓學生的身體和心理受到傷害,讓學生感到教師是在非常真誠地關心他、幫助他。在具體的實施中,注意調控好自己的心態和行為:變痛恨為痛心,變發怒為寬容,變責罵為勸慰,變毆打為撫摸,變訓斥為商量,變罰站為請坐,變冷漠為熱情。這樣,那怕是再桀驁不馴的學生,也會感到老師對他的尊重,從而使之為所犯的錯誤感到后悔、不安。
3.嚴而垂范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一個教師的言行舉止,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教育效果。這就要求教師品德高尚、言行規范、嚴于律己。
總之,對學生的教育,既要嚴,又要愛,做到嚴中有愛,愛中有嚴。“嚴”和“愛”將是教育學生的永恒主題。
(作者單位:山東濱州陽信商店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