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倦怠指個體在工作重壓下產生的身心疲勞與耗竭的狀態。這個概念最早由美國紐約臨床心理學家Freudenberger 于1974 年提出。他認為,職業倦怠是一種最容易在助人行業(如護士、教師等)中出現的情緒性耗竭的癥狀。
一、教師職業倦怠的表現及影響
1.職業倦怠的表現
教師的職業倦怠在心理或行為上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第一,情感耗竭;第二,人格解體;第三,個人成就降低。在生理上,教師的職業倦怠則表現出一系列生理耗竭的狀態,如精力缺乏、容易疲勞、身體虛弱、對疾病抵抗力減弱、經常感冒或有各種生理上的小毛病,甚至出現偏頭痛、緊張性頭痛、胃腸不適、失眠等身心疾病。
2.職業倦怠的影響
對教師而言,會導致生理、認知、情緒和行為的極度疲勞,并容易誘發其他心理問題和生理疾病,激化人際矛盾,降低生活質量;對教學而言,教師對教學工作產生厭倦、無可奈何的情緒,教學上無心投入、敷衍了事、創造性降低。
二、 民辦高校教師職業倦怠的特殊原因
1.社會期望與收入狀況不協調
在民辦高校里,教師們所要扮演的角色越來越復雜多樣。他們不僅僅是傳授知識的教師,還要擔當領導者、表率者、心理咨詢師、學生的知己和朋友等角色。面對這些過高的期望值,教師不但要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教書育人,同時還要面對來自家長、社會的諸多要求以及現實環境的種種限制。然而,民辦學校需要自籌資金維持學校運轉,沒有國家的財政補貼, 民辦教師的收入與公辦教師相距甚遠。
2.工作超負荷,缺乏專業研究
具有本科學歷的年輕教師,是民辦高校教師隊伍的主要力量,但由于工作負擔較重,相當一部分教師還停留在原有的知識傳授和教學水平上,只是應付過于繁重的教學任務,無力承擔教師知識更新的任務。他們缺乏對民辦高等教育培養目標和教學法的研究,即使有接受培訓的愿望,也很難抽出時間。
3.角色模糊或沖突
社會角色沖突是引發高校教師心理壓力的一個重要因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中國高校教師由“靈魂工程師”變成了一個“打工者” 的角色;二是科研和教學的沖突;三是“傳統的知識分子良心”和“面對市場經濟物質誘惑”的沖突,是社會轉型期知識分子的難解之結。
4.教師歸屬感不強
民辦高校的用人機制往往實行全員聘任制,人事不納入現有國家的管理體系,其教師的業務培訓、社會活動、勞動福利及社會保障等方面,享受不到與公立高校教師同等的待遇。因此,民辦高校很難吸引和留住優秀的教師。
三、民辦高校教師職業倦怠的對策
1.教師層面,需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
(1)堅持職業信念和理想。隨著經濟的發展以及地方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困難和矛盾都會逐步得到解決。所以,教師要在職業工作中始終保持著旺盛的精力和高度的熱情,防止悲觀、疑惑心理的產生。
(2)準確的角色定位。民辦高校教師應明白,民辦高校的發展與公辦高校的民營化是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趨勢。在未來的發展中,民辦高校與公辦高校教師的角色區分會逐步淡化與模糊。所以,民辦高校教師應努力提高自己的耐壓能力,加強身體鍛煉,善于忙里偷閑,改變行為認知,變壓力為動力。
2.學校層面,要優化教師成長空間
(1)減少教師壓力。教師是一個鮮活的生命體,他們需要發展,需要創造,需要有自己支配的時間和空間。然而,很多重復的、不必要的工作,往往將老師折磨得筋疲力盡。作為學校的管理者,要以科學的發展觀來看待教師的日常工作,給教師減壓,讓他們輕裝前行。
(2)創設和諧人際環境。民辦高校的管理人員應為教師創造一個良好的組織文化氛圍, 實施員工幫助計劃,積極主動地關心教師生活,力所能及地幫助他們解決一些實際生活困難,協調好教師的工作關系和人際關系,多與他們交流溝通。
(3)創建學習型組織。建立學習型組織,強化教師的學習理念,幫助教師獲得專業成長,從而使教師獲得事業成功的幸福。
3.在社會層面上,構建和諧的社會環境
解決民辦高校教師職業過勞是一項系統工程,全社會都應給予關心支持。要不斷改善大環境,建立對民辦高校教師的合理的角色期待,給教師創設一個寬松的人文環境。完善人才流動機制,通過雙向選擇可到公辦高校任教,促進教師在民辦與公辦高校之間的雙向流動,形成競爭,優化教師隊伍。民辦高校在業務培訓、職務聘任、表彰獎勵、社會活動等方面,應依法享有與公辦高校教師同等權利,鼓勵支持民辦高校教師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作為教育政策法規的制訂者,應充分了解民辦高校教師在新時期里所面臨的壓力源以及民辦高校的實際情況,在制定相關法規時,要切實維護民辦高校教師權益,使教師真正感受到自己被社會所尊重。
只有認識到職業倦怠的嚴重性,采取有效的措施,民辦高校教師職業倦怠癥才有望得到預防和緩解。健康的民辦高校教師將會為社會培養積極、樂觀、堅韌不拔的人才,為社會注入健康、新鮮的血液,推動社會飛速發展。
(作者單位:福建省廈門興才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