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是高速發展的時代,網絡的開放給人們的生活增加了便捷, 80后、90后走進了大學校園,網絡成癮、打架斗毆、違法違紀現象屢禁不止,通過大量調查發現,大二學生更加容易違紀,而這些多與“學習倦怠期”有關。在高職院校中普遍存在著這樣一種現象:學生學習目標不明,最常產生的情緒是無聊、郁悶、沒勁,學習方面產生倦怠情緒,經常逃課,對于自己的學習與前途很迷茫,閑則生非。針對這一現象,本文將通過研究找出學習倦怠期的成因及解決辦法,旨在通過減短學習倦怠期的時間,幫助同學找出原因,順利完成學業。
一、高職學生學習倦怠的現狀
在長期的學生工作中我發現,不少學生當對學習沒有興趣卻又不得不為之時,就會感到厭煩,從而產生一種身心俱疲的心理狀態,并消極對待學習活動,嚴重者開始沉迷網絡很少上課,這部分學生違紀現象比較突出。臺灣學者稱之為“學習倦怠”,并做了如下定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因為課業壓力、課業負荷或其他個人心理層次上的因素,以至于有情緒耗竭、乏人性化及個人成就感低落的現象。
高職學生正處于心理發展迅速走向成熟但卻未真正成熟的過渡時期。其心理呈現出多重性和矛盾性的特點。高職學生的“學習倦怠”,反映了高職學生消極的學習心理。高職學生學習倦怠心理在其認知、情感、意志和行為上分別有所表現。在認知上表現為視學習為一件痛苦的事情,害怕吃苦,一想到學習,心理上就會產生疲憊感;在情緒上表現為情緒低落,莫名的煩躁,整天六神無主、無精打采;在意志品質上表現為信念喪失,求知欲不強,缺乏毅力,整天萎靡不振;在行為上表現為課前不預習,課上不注意聽講,不想做筆記,看其他書刊或睡覺;課后很少去圖書館,不愛看書、抄襲作業,甚至想放棄學業。
2009年初溫家寶總理來校時曾要求同學們“學會學習”,這也是學生個人發展與教育發展的最終目標之一,達到這個目標的重要基礎在于學習者對于學習的熱愛程度,能夠真正“樂學”。而我們在對大學生的學習狀況的開放式問卷調查中也發現目前大學生當中普遍存在學習倦怠的現象。顯然這些都與終身學習、學會學習的目標是相悖的。
二、大學生學習倦怠產生的原因
1.內部原因
(1)學習動機不明確學習動機是引起和維持學生日常學習活動,并使學習活動朝著一定的目標進行,以滿足學生學習需要的內部動力。現在大學生學習動機各有不同,有的學生是為了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有的是自我價值實現,如為了個人興趣、求知欲等;有的是為了學到先進科學技術以促進國家或家鄉的發展,報效祖國;但更多的學生是為了取得好成績,畢業之后找到一份高薪的工作,并能獲得廣闊的發展空間。另外,由于學校的獎勵制度不明確,大部分學校只設置了每學期的獎學金,平時學生的進步得不到外部的肯定,使得不少學生在學習目標上產生了“60分萬歲”、“61分浪費”的認識,其它的愛好、特長更是沒有展示的機會,讓有愛好的變得沒愛好,沒愛好的不培養愛好,對什么都提不起興趣,生活過得單一而乏味。內部動機不正確,外部動機不強烈,導致大學生生活消極、學業倦怠。
(2)學習策略不合適。學習策略是通過個體自我監控機制調節學習過程和學習方法。大學生在中學時期曾有老師引導,到了大學后學習任務重、考試壓力大,不會運用適當的學習策略,整天死讀書、讀死書,即使學得疲憊不堪學習成績也不如人意,越學越不自信。有的學生對所學專業缺乏了解,不感興趣,導致學習動力不足,學習只不過是為了應付考試或取得文憑,因此,學習不主動,不求甚解,只是把知識點死記硬背,不會把所學的知識聯系起來,不對自己所學的學科作詳盡的資料搜集或深入研究。有的學生不會制定長遠的學習目標或具體的學習計劃,成就動機低,對自我期望低,不能很好地進入大學的學習情境。還有的學生重教輕學,對教師的課堂教學比較認同,但只是被動接受,忽視了自己作為學習者應該采取適當的策略和學習方法探索創新。
2.外部原因
(1)就業壓力。隨著經濟的發展,用人單位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先是對學歷的苛刻要求,從專科、本科、碩士、博士到留洋博士,后來又是各種專業的或是公共的考試等級證書,到現在又要求豐富的工作經歷和實踐經驗,學生在市場這個無形的指揮棒下日以繼夜地積累能體現自身價值的各種砝碼,即便手中握有大堆認證和榮譽證書仍感前途迷茫。受高等教育的畢業生逐年增多,就業壓力越來越大,眼見學生本人和家庭在教育上進行的精力、時間和金錢的投資沒有得到相應的回報,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大打折扣。
(2)人際關系。校風、班風、甚至一個宿舍中幾個成員的學習風氣,都會對大學生學習動力產生較大影響。有些大學生不善于與同學交往,缺乏適宜的人際關系。人際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大學生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有些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封閉自己,人為地縮小交往圈,或者以自我為中心,不能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缺乏輕松、愉快、和諧的人際關系,以致于對學習產生不利影響。
(3)專業困境。有相當部分高職學生在入學前對所學的專業了解甚少,報考專業時,許多學生并不清楚自己所報專業的特色及社會價值,甚至不清楚自己真正喜歡什么專業。往往聽從父母、老師的建議,盲目地填報志愿,陷入“專業困境”,對所學專業產生了抵觸心理,從而失去了學習興趣,對學習基本上采取放任態度,常把主要精力放在與學習無關的活動上。
(4)受制于社會認同。社會對高職教育存有偏見,高職畢業生就業困難、就業層次偏低、高職教育辦學質量亟待提高等客觀因素,導致學生對于未來前景預計不明朗。因此,如何引導、幫助這些學生建立正確的學習觀,形成良好的學習態度,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三、大學生學習倦怠的解決方法
如何解決大學生學習倦怠是擺在每個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難題,學生自身的努力固然重要,但我們的培養方案與高職生的成長規律和高職生的成長需求保持吻合更重要。
1.尊重學生個性
(1)引導個人興趣。學生在選擇學校、專業時,一定要參照個人的興趣、愛好和志向,不要以父母的喜好或是以后的就業前景來選擇,一旦選擇了自己不喜歡學或不擅長學的專業,勢必會越學越吃力,越學越厭煩。我們的調查顯示,相當一部分高職學生的專業都是“被志愿”,因此引導學生的專業興趣將成為培養方案的重中之重。
(2)培養健康心理。心理健康是能正常學習的基礎,學生的心理健康不僅指沒有心理疾病,更要有積極向上發展的心理狀態。心理健康的學生是敬業的、是樂群的、是不斷提高自我修養的。我們要幫助學生了解并接納自己,能正視并滿足自己的需要,生活有目標并能自控,能有效處理問題,培養共情與合作能力,有責任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情緒愉快穩定。教師應通過多種媒體的廣泛宣傳,強化學習的參與意識;通過專題的心理講座、心理沙龍,讓學生了解心理健康。
(3)規律生活作息。多數大學生在學校住宿,而大學留給學生許多自由學習的時間,這些時間是讓學生根據自己對生活世界的認識與理解,根據自己的好惡、特長、客觀條件等,恰當地自己選擇一些知識,從而使自己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充分發展。大學生們要充分利用好這些時間,不管學校是否排課,都要嚴格要求自己,遵守學校的作息制度,規律生活。在學習之余多參加學校各種活動、加強體育鍛煉,要做到勞逸結合,保證有健康的身體、旺盛的精力,為更好的學習和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
2.完善培養方案
(1)調整課程設計。現階段我國課程體系存在教學內容重復陳舊,課程門數膨脹,體系結構不盡合理的問題,對代表專業發展方向的新理論、新方法、新技術吸收不夠。因此,高校應確定課程改革目標、原則、方向,劃分課程群,組建課程體系改革方案,精煉教學內容,著重技能方法能力培養,從課程設置上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豐富校園文化。良好的校園文化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能較好地調節和激勵學生的思想行為。把大學生的注意力引到勤奮學習,勇于探索、勇于創新的學習中來。校園內要經常開展各種知識競賽和學術講座,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活躍學術思想,促使學生去博覽群書,開拓知識視野。組織多種活動,以寓教于美、寓教于樂的形式,增長學生知識,陶冶學生情操,健全學生體魄。邀請國內外優秀的教授學者、企業家作報告、講專題,不斷將世界上最先進的科技成果和管理經驗展現在學生面前,拓寬他們的視野,啟發他們的靈感和創新能力。
(3)提升教師魅力。所謂教師魅力,是指教師個人的精神狀態、個性氣質、思想品質、道德風貌、生活習慣、穿著打扮等方面,通過自己特有的語言舉止,姿態動作所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的一種個性鮮明的神韻。良好的教師魅力是形成教師人格的重要因素。教師的人格具有巨大的感召力,它能直接地、形象地感染和影響學生,如果教師儀表整潔大方、精神飽滿、熱情認真、言行得體、自然協調,課堂上很容易出現寬松、活潑、認真、和諧的氣氛,學生也會心情愉快、精力集中地認真學習。相反,如果教師因魅力不足、風度欠佳而使學生產生反感或輕視,課堂氣氛可想而知。因此,注意自覺地培養教師自己的風度并用以感染和影響學生是非常重要的。
3.強化職業規劃
幫助學生學會規劃自己的學業生涯,促使他們對自己的現在和將來有個客觀全面的認識,從而努力規劃自己的人生。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目標,加強自我鍛煉,優化人格特征。
4.注重家庭教育
家庭對學生的心理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不恰當的教育方式會給學生帶來沉重的心理壓力。所以,積極營造良好的家庭氣氛,給學生以適當的空間、適當的自由度,是消除高職學生學習倦怠的不可缺少的家庭因素。要加強學校、家庭和學生之間的有效溝通,調整過高期望,為學生成長營造一個寬松的環境。
高職院校的培養目標是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讓每一位學生都成才”是高職院校的辦學理念和立身之本。但是由于高職院校的的學制短,學生來源與本科生有所不同,解決高職學生的學習倦態問題就成了培養方案中的重中之重。多研究高職學生的成長需求和成長規律,是解決他們學習倦態的唯一途徑,一旦他們的學習倦態得以解決,他們離培養目標就不會太遠。
(作者單位:江蘇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