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現狀
場景:某班《機械基礎》課程進行開卷考試。考試結束時間已經到了,但全體學生卻遲遲不愿交卷,依然在不停地寫著,直到監考老師催促后才交了上來。
以上的現象雖然違反了考試的規定,但在中職學校中,相信仍然會出現同樣的現象,筆者從教7年以來,卻是頭一回遇到。在以往的各種考試的過程中,筆者所在班級的學生總是很早就想著交卷了。想早交卷的學生有些是不把考試當回事,有些是復習得不夠全面沒法再繼續答題,還有些學生提早交卷是因為老師在考前給的復習范圍太小,他們一會兒就將試卷做好了。而考試本身是一種很傳統但又不可缺少的教學手段和方法,通過考試,教師可以從中掌握學生學習的情況。但是從小到大,學生們已經經歷了無數次傳統的考試了,而且上職業類學校的學生可能對傳統的考試形式已經失去了興趣。我們身為教育工作者,只有對傳統的考試方法進行改革,才能使大部分學生對考試產生興趣,從而避免再發生文章開頭的場景,而這樣的場景也激發了筆者對考試方法和考試內容的深思。
二、思考
傳統的考試形式就是單一的閉卷考試,這種考試的方法往往會誤導我們教師教育教學的關注點,常常認為高分就是高能。其實不然,在課程改革中也要注意考試形式的轉變,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要,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促進學生在原有基礎上獲得發展。
三、嘗試
因此,筆者在給學生上課時就一直采用分組教學。筆者一直嘗試著采用分組教學的方式,仔細觀察學生,按照學生的特點進行分組。給每一小組自由選擇考試形式的權利。
有的小組會選擇開卷考試,那么筆者就在出試卷時多出一些靈活性大、知識面寬、綜合運用知識能力強的題目。比如在出“試分析金屬材料的性能”這類型的題目時,既要考慮金屬材料的使用性能和工藝性能,又要能分析出使用性能里面的物理、化學和力學性能。而開卷考試的特點就是前后知識點的聯系,題目量比較大,這一類型的考試主要檢查的是學生在答題時的思路是否清晰,內容是否全面。
有的小組會選擇學習報告考試,就是采用解決實際問題的形式,讓學生用生活中所積累的經驗去結合書本的知識點進行整理,其間給足學生時間,讓他們主動思考,互相討論產生學習報告,最后筆者再對學習報告進行打分。舉個例子,筆者曾經布置了一個單元學習報告的考試題目:尋找生活中一種常用的間歇運動機構實例。過了幾天,幾個小組的學習報告都交了上來。有部分學生分析了港口吊車中防止逆轉的棘輪機構,除了寫學習報告,學生還自行分組,并都制作了簡單的模型。也有部分學生分析了電影放映機上的卷片機構,他們將早期的卓別林電影和現在的電影做了比較,得出結論:為了適應人們的視覺暫留現象,要求影片作間歇運動,因此它采用四槽槽輪機構,當傳動軸帶動圓銷每轉過一周,槽輪相應地轉過90度,這樣便能使影片的畫面作短暫的停留。
通過以上的幾種不同的考試形式的運用,既尊重了學生的選擇,又改善了考試效果。學生享受到了自由選擇考試的快樂,老師也達到了教學的目的,體現了教育的真諦。當然,并不是所有學生都能作到盡善盡美。有些學生由于自身缺少自信心或是性格內向等原因,會產生自卑的心理,這就造成了學習的困難。對于這部分學習困難的學生,筆者會采取“第二次打分”的方式,允許其改正后的第二次成績作為最終成績。因為考試的目的是為了學到知識,而學習是允許有快有慢的,一次考試的失敗并不意味著這些學生就是“差生”。這樣做,會有利于提高學習困難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信心。
選擇一些新的考試方法,對學生、對教育者而言都是一種嘗試,也是一種挑戰。有時筆者還擔心學生是否都能掌握新的教學知識。但時間長了,就發現其實只有真正做到“以人為本”,尊重學生的選擇,遵循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和發展規律,才能從根本上對傳統教學進行改革。實踐證明,改變傳統的考試形式會讓學生變被動為主動,有利于促進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形成創新性意識,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方法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只要考試的內容和方法得到了改進,課程改革必然會得到深化。
(作者單位:江蘇省通州職業教育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