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網絡技術》是中職學校計算機專業的一門必修課,集計算機網絡基礎知識、網絡規劃與組建、網絡安全與管理、網絡建設等理論與技術于一體,知識面廣,是理論與實踐結合性很強的網絡技術專業課程。通過近幾年的計算機網絡技術課程的實際教學,筆者發現,理論教學與實踐脫節的矛盾十分突出,在實訓課中大部分同學動手能力差,不能很好地完成實驗任務,教學效果很不理想。針對以上問題,筆者在計算機網絡技術課程的實際教學中,不斷摸索并總結出了以下教學改革措施,以適應課程本身與學生的發展變化。筆者在教學過程中重點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技能,使學生畢業后就能成為符合當今社會需求的高素質的第一線實用型、應用型人才。
一、以就業為導向,按需教學,適當調整教學內容
隨著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的飛速發展,計算機網絡技術得以蓬勃發展,社會對計算機網絡專業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這既為中職計算機專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同時也對學校教學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最新的一項調查顯示,企業對網絡工程師、網絡管理員和系統管理員的需求量不斷增加。在這種社會形勢下,人力資源專家指出,導致我國網絡人才缺乏的根本原因除了總量供應不足之外,還在于目前供應的網絡人才中缺少合格人才。因此,為滿足社會對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人才的需求,計算機網絡技術的教學改革勢在必行,必須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以市場急需人才為目標,合理調整教學計劃,適當調整教學內容,準確定位和全面調整計算機網絡技術課程體系。
二、以能力為本位,精講多練,采取多種教學模式
1.對原理性知識,詳講多練,采取集體教學模式
在實際教學中,對于原理性的知識,應該采用精講多練的教學方法;對于計算機網絡中的要點、難點,進行詳細的深入講解,如網絡體系結構、媒體存取層協議分析、TCP協議分析、地址分類等,這些都是計算機網絡的經典核心內容,需要進行詳細講解來幫助學生掌握知識;對于一些掌握難度小、學生在日常應用中相對熟悉的內容,則采用簡要講述課后自學的方式進行教學,如應用層的一些內容、局域網與廣域網的內容等;對于一些內容,如虛擬子網的概念、路由器配置的有關概念、組播與多播的概念等,采用以試驗代替純粹的課堂講授的方式來進行,讓學生以實踐的方式來學習。
在教學過程中,將概念、原理等講述清楚后,提供學習途徑,讓學生在計算機上收集信息或者分組討論、協作交流,同時交待任務情景。利用計算機反應迅速和反饋及時的特點,化難釋疑,放手讓學生自行練習,學生出現疑難問題,可用電子舉手。教師通過監視管理功能,選定有疑難問題的部份學生,組成一個特定的學習小組。學生可以利用語音對話、BBS論壇、留言簿、公告欄等展開討論,進行經驗交流。教師同時也可接受學生的咨詢,指導學生解疑,提供幫助。另外,利用廣播功能,可以對典型錯誤在小組或全班進行廣播,迅速進行糾正,以引起學生注意。對有創造性的見解,在小組或全班廣播后進行表揚或肯定,以供同學學習和借鑒。這種集體教學模式,可以幫助學生在輕松環境中學習新知識,促進了學生共同合作的意識。對教師來說,能迅速有效地收集到學生的學習反饋信息,做出更加符合實際的教學內容的變更和教學方案的調節。
2.對操作性知識,精講示范,實施自主學習模式
自主學習模式是利用服務器功能,充分利用硬件資源,使有限設備發揮最大的效率,完全以學生為主的學習模式。但是,這種模式不等同于自學,而是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首先,由教師制定教學計劃,制作網絡學習材料,然后學生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利用服務器站點,自主選擇學習內容的難易,自主掌握學習進度,選擇學習內容,查閱相關資料,完成練習和作業,并隨時與教師、同學進行交互。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可以共享服務器站點上的大量信息,可以借助于電子郵件、網上答疑系統等及時獲得教師的輔導和幫助。
實踐操作是計算機網絡課程學習的重要環節,許多內容應該以實訓課的方式讓學生進行學習和理解,必須充分培養學生的主動積極參與意識,通過實踐驗證來掌握其基本原理、基本概念,通過實踐訓練來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在實訓內容的設計上,要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心理特點、基本能力素質等開設驗證性、設計性和綜合性三種試驗,并按照先按章節內容點練習,再進行綜合練習的漸進方式來進行。操作性實驗的內容通常主要有兩類:第一類是基本的網絡應用試驗,如IP地址設置、網關和域名服務器的配置、互聯網應用工具的使用等,這些內容學生通過使用PC機即可實現;第二類是網絡的配置與管理,如局域網的組建、網絡操作系統的安裝、各種應用服務器的搭建等。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先用常規教學中的講授法創設情景,激發學生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興趣的引導和激發是教學過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目標。它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引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活躍課堂氣氛,增強教學雙方的互動性。隨著計算機的日益普及,大多數學生的家庭中普遍建立了互聯互通的網絡,他們對構建網絡、路由器配置、建立各種服務器具有強烈興趣,并且在使用網絡的過程中會遇到大量實際問題。針對這個情況,要加強課程中互聯網絡的組建與配置這方面的內容,指導學生利用子網掩碼建立以宿舍為單位的虛擬子網,學習使用各種網絡管理和分析工具,優化網絡的性能,并對各種網絡服務的建設和配置進行介紹。
三、以學生為中心,營造情境,實施情感互動教學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積極地創造情感互動的情境,更好地實施情感互動教學。教學中的“互動”是解決學生學習中發現問題的一種較好方法,通過網絡教育平臺可以使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得到充分溝通。學生通過與老師、同學之間的交流和討論,不僅可以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可以鍛煉團隊協作的精神,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且這種互動是跨越“時空”限制的,可以采用專題討論區、QQ群、E-mail等多種方式進行,從而促進教學中的情感互動。
為了使網絡教學中情感互動能及時、有效地進行,需要建立和完善促進網絡情感互動的機制,保證教學內容的組織、制作到教學的整個過程中都能有效地貫徹情感互動的思想和理念。具體地說,應從讀書筆記的檢查、課程分章作業的完成、學習進度的跟蹤、批閱和講評、在線討論等環節入手,加強對學習者學習過程的檢查、監控和指導。在進行網絡課程的開發時,應對情感互動作相對獨立的設計,將情感互動真正作為網絡教學中的一個要素整合到整個教學過程中,從而既保證教學目標的實現,又借此培養、提高學習者的自我管理學習的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只有這樣,網絡教學中的情感互動才能夠真正產生并持續下去。
進行網絡教學設計的教師,應運用先進的技術,設計出與學生的學習相適應的互動性高的內容,增加學生的點擊率,多次強化學生正面情感的體驗,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通過教師和學習者的共同努力,營造出一種民主、自由的氛圍,讓學習者的成果能及時得到教師或學習伙伴的認可。這樣,學習者在教學過程中,會保持相對積極和穩定的情感情緒狀態,樂于和教師或學習伙伴進行交流,從而促進整個教學質量的提高。
(作者單位:山東省平邑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