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多元化發展,計算機文化基礎的應試教育教學模式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教育只有多元化,才能與時俱進。作為高職院校公共基礎課的計算機文化基礎,其教學重點應在于培養學生學習計算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操作,培養學生自覺使用計算機解決學習和工作中實際問題的能力,使計算機成為學生獲取知識,提高素質的有力工具。注重計算機應用技術與學生各自的專業教學、科研工作相結合,提高大學生基本素質與能力。
一、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教學現狀及問題分析
《計算機文化基礎》 作為一門公共基礎課,所涉及的學生人數多、專業面廣、影響大。本課程屬于課時比較多、量大面廣的通識課程。教育部早在1994年就為高等學校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基礎教育制定了明確目標,原因在于學生對該門課的學習掌握程度直接影響著學生對后續計算機課程和專業課程的學習,所以該門課程普遍受到重視。該課程的設置及教學內容的選擇以普及計算機技術和應用為主,通過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為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新型人才,并在綜合思維能力、綜合表達能力及綜合設計能力諸方面均能為后續專業課程的學習奠定一定的基礎。
由于各地區經濟、教育發展的不平衡,導致了新生入學的計算機水平呈現出很大的差異。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做到讓有基礎的學生不感覺是舊菜冷吃,讓沒有基礎的學生感覺學習不是特別吃力,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新形勢下教學方法的探索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那么作為計算機基礎教育工作的執行者,老師如何更好地教學是值得永遠探索的一個課題。要在不斷實踐中改進、推進計算機文化基礎教學,就要通過以下幾個方面對教學過程進行一些探索:
1.推行分層次教學
由于擴招帶來的學生生源分布廣、水平參差不齊,按照傳統的自然班級授課方法,必然造成“兩頭吃不飽”、“進度難掌握”等一系列新問題。采用分層次教學,讓學生有機會根據個人情況在學習深度上進行選擇,也可以更好地執行教學內容,體現“以人為本”的教學思路。
2.基礎和前沿相結合
因為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是公共基礎課,從深度和廣度上沒有太多限定,如何更好的把握學習進度,既讓學生感覺學習有意義,又不覺得枯燥,確實是教育者值得思考的問題。將計算機文化跟專業前沿結合起來,是一種可行的方法。
3.采用“任務驅動”的教學方式
“任務驅動”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法,強調學生的學習活動必須與大的任務或問題相結合,以探索問題來引動和維持學習者學習興趣和動機,適用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受益終生。美國教育家杜威說:“教育的目標在于使人能夠繼續教育自己”。設計有針對性的綜合題目,提高學生組織信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的能力。例如在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中,要求學生結合個人專業和興趣,寫一篇論文,并做成幻燈片。這樣的“任務”,不僅鍛煉了學生的信息檢索、概括總結及組織文字的能力,同時也是對 Word 、Power Point 教學內容的鞏固,教師主要是在一些思路上給予指導,使得學生處于學習的主導地位。
總之,結合專業制定計算機基礎課教學的內容,實施以應用為目的的計算機基礎教育,結合學生所學專業解決學生的計算機應用技能問題,可以適應各專業學生對計算機知識與能力的不同要求,充分體現高職計算機基礎教育所應具有的注重應用、寬度優先、符合社會需要和靈活機動的特點,可以提高學生的專業適應性、應用實踐能力、團結協作能力與可持續發展能力。
(作者單位:山東工業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