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是為滿足企業人才需求,使學生具有熟練的職業技能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因此提出了案例教學、任務教學、情景教學等一系列教學方法。
一、任務驅動教學法的定義
“任務驅動教學法”是建立在建構主義基礎上的,它將以往以傳授知識為主的傳統教學,轉變為以解決問題、完成任務為主的多維互動式教學;將再現式教學轉變為探究式學習,使學生處于積極的學習狀態,每一位學生都能根據自己對當前問題的理解,運用共有的知識和自己特有的經驗提出方案、解決問題。
要切實有效地實施任務驅動教學法還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是任務驅動與建構主義的關系;
二是如何讓學生真正主動地去獲取知識與技能;
三是解決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和方案設計的經驗不足;
四是系統化知識結構與解決方案的結合。
二、任務驅動與建構主義的關系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是學習環境中的四大要素,是實施建構主義的前提條件。要求為學生創建有利于對所學內容的意義建構的“情境”,利用“協作”,對學習資料進行搜集、分析與假設,在學習中通過“會話”形式完成規定的學習任務,最后對所學內容的性質、規律以及內在聯系完成“意義建構”,獲取知識的多少取決于自身經驗及建構有關知識意義的能力。
在建構主義下所需要的前提條件,應當在任務驅動中得以體現和完成。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合理地設計任務片段,構建學生能夠有效獲取知識的情境,讓學生根據任務對學習資料進行搜集、分析并提出假設,學生之間通過溝通提出解決方案,找出其中性質、規律以及內在聯系,最終完成對任務所涉及知識點的意義建構。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圖1所示的教學流程圖。
三、如何讓學生真正主動獲取知識與技能
要讓學生能夠主動地去獲取知識與技能,需要兩個前提條件:任務本身的有效性;學生的主動性。
對于任務的有效性,要求任務本身不能片面化、簡單化、擴大化,需要合理地根據學生情況設計經驗范圍內的、能體現較真實的任務情景、能突出一些問題、反映出較清淅的知識結構。任務的設定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引導學生重視規定的知識要點,同時在經驗范圍內,有能力對該任務進行一定的分析與思考,為“意義”建構搭建良好的平臺。但從教師角度出發去思考任務的設定,會導致任務以單純完成教學任務為目標的形式化,須從學生特點出發設定合適任務,使任務成為學習的動力,而不是迫使學習的手段。
要讓學生主動地去學習,需要對任務的分析與思考、對學習資料的搜集與分析、找出內在的關聯。如果將任務等同于練習的方式布置給學生,使“任務驅動”變成了“任務的驅動”,就使其失去了原有的價值。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相互協作共同對任務進行有效的分析,根據分析的結果,盡可能地搜集有關資料,通過學生之間的對話,找出相應的邏輯關系,可以使用思維導圖的形式體現出來。
四、對問題的理解及方案設計經驗的不足
任務在實際設定過程中不太好實施,原因就在于學生具有多樣性,并且對知識獲取能力不同。學生在對問題的理解過程中,需要教師對任務情景進行較好的詮釋,使學生能夠體會到較為真實的案例情景,引導學生對任務情景的構想,從而達到可操作性。解決問題時,學生部分知識的欠缺,可能會導致學生使用不恰當的方式去解決問題,因此,在這之前應做好引導性工作。
五、系統化知識結構與解決方案的結合
任務驅動教學法中任務不可能涵蓋所有知識點或對某個知識點相關的所有知識進行設定,因此會導致片面性。相比傳統的理論性教學模式下,它的知識搭建要顯得更加零散。傳統理論教學中,對某個知識點的闡述在邏輯上有個較為明確的目標,對知識的定義、知識的內在聯系及使用中需注意方面等都有較好的說明,但缺乏有效的實踐操作。針對這種情況,有必要在完成解決方案的同時,對知識結構進行系統化地梳理,以擴展思路的方式將零散知識整合到解決方案中。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職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