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必須改革,這是全國人民的呼聲,也是跟上世界步伐的必然趨勢。但如何改才能提高全國人民的綜合素質?這卻是一個恒久的話題。
一、素質教育存在的問題
我們在長期的摸索中做了許多嘗試,教材是一變再變,直至現在我們采用了美式的一些教學方式和教學方法。難道說這樣教育體制就算改了嗎?這樣就真的可以提高全民素質了嗎?事實上,還有許多無法解決的問題。比如,有人就曾提出不取消中考和高考的指揮棒,就永遠無法真正實現素質教育,因為學校要抓升學率。那么中考和高考能取消嗎?如果取消了中考和高考,又用什么來衡量人才呢?難道別的國家就不考試了嗎?這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方法。
筆者是一名有著十幾年城鄉工作經驗的普通一線教師,每天接觸著各種類型的學生,非常了解他們的心態。一般情況下,一個班要有70~80人,多則100~120人。在這種情況下,一節只有45分鐘的課堂,一名普通教師根本無法照顧所有的學生,而學生本身又缺乏學習主動性,長此以往,便會甩掉一大批學生,最后一個班只剩下十幾名或二十幾名考學有希望的學生,教師重點培養,學校重點培養,而其余的學生呢?我們時時在喊,要提高全民素質,要實現真正的素質教育,我們也下了大力氣去為這個目標去努力,舉國上下,所有的老師開始培訓,進行一次又一次的繼續教育,開展一次又一次的新課改理論與實踐的探討與學習,不容否認,這一切的出發點都是好的,但結果呢,這些真的貫徹到我們實際的教育教學之中了嗎?我們的教材改了,我們的教學方法也確實與從前不同了,但我們的步子邁得開嗎?我們不過是小步前進,而且有些方法我們也明知是好的,但能應用到課堂上嗎?所謂的應用,不過是有人聽課時的作秀罷了。誰能做到每節課都做得如此好?近兩年來筆者曾試著改變自己的教學方法,盡力靠近新課改,但成績卻不理想。筆者學生時代的老師,教學遠沒有現在的老師賣力氣,也遠沒有現在的老師素質高,但那時的學生卻很少掉隊,不像現在的學生,兩極分化如此之嚴重,為什么呢?那時每班只有三四十名學生,教師很容易照顧得來,而現在呢,要翻倍,甚至更多,教師能照顧得來嗎?當然有的家長也意識到了這一點,他們把孩子送到高價的輔導班,寧愿相信輔導班,也不再相信學校了。是啊,一個班的人數若是少一些的話,那么哪個學生就哪個問題沒聽懂,哪個學生偶爾溜號了,教師能及時發現,及時補救,那么還會出現每次考試有的學生100多分,而有的學生只有10來分的現象了嗎?為什么現在的學生如此之多,以至于每校都要有如此巨大的班級呢?原因很簡單,人扎堆了,班級少了!
二、對提升素質教育效果的建議
近年來,我們教育大呼改革,減少教育不必要的投資,大減人員,狠命搶生源,但搶來生源無班級,搶來生源無老師,更有家長挑名師、名班。怎么辦?擴大班額數。結果呢,兩級分化的學生增多,犯罪的未成年人增多,低品質的學生增多,特別在農村,這種現象尤甚。這難道不該引起我們主管教育的有關人士深思嗎?
有句話說得好: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作為一名一線教師,筆者大聲呼吁:素質教育要真正普及到我們祖國的每一個角落,要真正落實到每一個人的身上,要真正實現全民的高素質,要真正提高全民族的整體素質,讓我們的祖國更富強,小班化教學迫在眉睫。我們必須盡快遏制大班化教學現象的存在,遏制挑名師、名校、名班的行為,讓我們每一個孩子都有平等受教育的權力。
由于筆者曾在農村工作多年,更深切地體會到,只有高素質的教師才會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但縱觀現在高中生業生在填報志愿的時候,有幾名高才生愿意把自己的一生獻給我們的教育事業呢?可以調查一下,我們每年的高考狀元,有哪位是投身于教育工作的?為什么?為什么我們的國之驕子不愿意獻身于教育事業呢?歸根到底教師的社會地位和工資待遇仍需提高,只有高薪才會招募到高素質的人才來投身教育事業,只有高素質的教育工作者才會培養出更高素質的下一代。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讓我們把目光聚焦在教育事業上,把素質教育真正落到實處。
(作者單位:吉林省松原市逸夫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