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質量不高是我國許多職業學校面臨的共同問題,因此有必要對實踐性學習的教學設計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以提高實踐性學習的結構化水平。
一、在教學過程中實現課程整合
現實實踐教學中學生的學習方式有以下三種:
1. 在埋頭“做”的過程中進行偶然學習
這類學生對實踐性課程非常感興趣,熱情很高,但不會非常有目的地學習。這類學生只重在感覺、知覺上完成工作任務,也就是只注重實踐實習過程的操作技能,而很少把實習任務與學習理論聯系起來,不進行概括、反思。
2. 在外部管理的基礎上進行學習
當前在中等職業學校的實踐課大多屬于這一種,學生在上實踐課前帶有任務,實習有目標,過程有監督、輔導與解答,課后每個同學還要有實習總結或實習報告。這類學生的學習活動時刻都在外部管理下,要求與時刻提醒在學習過程中或之后經常反思,并把實踐活動與學習的理論聯系了起來。
3. 在理論與反思的基礎上進行自我管理的學習
這類學生能把實踐工作經驗融入理論框架中,同時運用其學習到的理論及自己形成的觀念來固化學習成果。
由此可見,在學習過程中,技術理論知識與技術實踐知識整合是不會自動發生的,雖然設計中已對課程整合做了充分考慮,但如果學生不按照整合的方式來學習這些課程,那么同樣得不到結果。這就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引導學生按照整合的方式來學習課程。
二、實踐性學習的途徑
1.工作本位學習途徑
工作本位學習是一種學習過程與工作過程完全融合的學習過程。也就是我們平時說的師傅帶徒弟的學習模式。以經驗、默會知識為學習的主要內容,以工作活動為學習的主要形式。這種學習過程,沒有固定的大綱、核心內容或重要的學科知識,因此這是一個高彈性的學習過程,很難取得理想的實踐與理論的有機結合。容易學會做但要有創新較難。
2.學校本位學習途徑
學校本位學習就是學生完全在學校中由教師根據教學大綱與計劃,開展有序的理論指導實踐,并由實踐驗證理論的一種教學過程。在這種途徑中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實習實踐過程中,能夠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讓學生不僅會做,還會有創新。
三、實踐性學習的教學模式
1.過程功能教學模式
這是以認知心理學為理論基礎構建的實踐性學習過程功能模式。這種模式最大的強調技術知識與技術活動之間的功能性聯系。也就是職業教育最原始的教育教學活動模式,重在理論研究,不在專業技能,對于中職學校的教學培養目標有一定的差距。
2.問題解決教學模式
發展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技術理論化背景下職業教育的重要目標。布羅克曼于1990年提出了問題解決教學的七步法:(1)仔細、徹底地明確問題;(2)建立問題解決的標準,明確要實現的目標、可能的限制以及預期的后果;(3)研究可能的解決方案;(4)尋找盡可能多的解決方案;(5)根據標準,篩選出可接受或有前途的解決方案,并加以完善;(6)建立一個或多個工作模式,并加以實施;(7)評價最終結果。
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中,創造性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是要注重解決的問題。中職學校的培養目標中著重體現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這種模式中體現得比較明顯。
3.認知學徒模式
認知學徒模式是傳統學徒制與現代認知理論的結合,它采用了大量傳統學徒制中的教學策略,但強調所學習的是認知技能,而不是動作技能。
在教學程序上,認知學徒制繼承了傳統學徒制的三步教學法:
一是示范。實習指導教師把操作技術過程規范的演示給學生,并把關鍵技術要求作突出展示。例如,在計算機硬件組裝過程中,可首先通過多媒體及多媒體課件進行理論性教學,然后在實驗室,再對學生進行物理實體的部件組裝,把主機各部件的名稱、外觀特點、安裝順序及注意事項在操作過程中逐一提醒他們,以期在后來的練習中少走彎路。
二是訓練。學生在實習指導教師的指導下開展練習作業,練習中可采用多種不同的方法進行學習實踐,例如可分組練習與單獨練習相結合,老師引導練習與學生幫輔練習相結合等多種練習方式,提高練習效果,并實時總結技術要領,逐步要求學生獨立作業。
三是隱退。學生掌握技能后,可以正式進行獨立作業,實習指導教師可以淡出,讓學生進入正式工作場地,就完成了此次教學過程。
認知學徒模式已經發展成了一種較成熟、有較大影響的教學模式,在廣大中職學校得到了廣泛應用。因此應當把認知學徒模式作為實踐性學習的一種重要教學模式。
(作者單位:河南省許昌技術經濟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