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魚化石
湖南湘鄉城西10里處有一石魚山,又名石魚屏。
酈道元在《水經注》中這樣寫道:
漣水東入湘鄉,流經石魚山,山高數十丈,廣十里,山下多元石,色黑而理若云母,鑿開一層,輒有魚形,鱗鰭首尾,宛若刻畫,長數寸,魚形備足,燒之作魚膏腥,因以名之。
石魚山的“魚”,千百年來吸引著人們來游覽、尋覓,不知多少游客前來掘石考究,賦詩記事。其實,石魚就是魚的化石,所以燒起來有魚腥氣。這一燒也是現在用來區別魚化石真假的辦法之一。如果用刀尖在背眼處刮一小點用火燒,聞到的是塑料氣味,這“魚化石”必假無疑。
石魚山一帶幾百萬年以前曾是一片澤國,湖中生活著各種魚類和浮游生物。地殼的劇烈變動,這些魚和生物被埋在泥沙下面,因壓力和地心熱力的作用,泥沙逐漸形成巖石,魚炭化后凝膠在巖石層中,成了魚化石。
魚化石,近年不少地區都有開發。上世紀90年代中期,沂蒙山區發現很多,個頭大,一塊石上有尺多長一條或幾條,頭尾鱗腮畢現,真正的“悉如墨繪”。
我的奇石藏品中,有塊極為珍貴的魚化石。這是一條洋魚化石,它來自世界著名魚化石產地巴西。
這條魚化石長45厘米,寬6厘米,鰭尾完整,麟紋清晰,是條難得的“大魚”,很是珍貴。張大千去世前捐贈給臺灣故宮博物院94件“大風堂遺贈名跡”中,有5方奇石,一方就是巴西魚化石。
說起這條魚化石,有個有趣的故事。
2007年4月,旅美油畫大師李自健回到長沙。十多年前,李自健獨自一人去美國,就憑自己對祖國的一片赤誠,自己的勤奮和超人的手上功夫,在國際高僧星云大師的提攜和幫助下,打開了屬于自己的藝術天地。他繪出了一大批帶著中國泥土氣息的油畫,并為聯合國秘書長安南、荷蘭女王和幾十位國際政壇政要、名人繪制肖像。他繪制的巨幅油畫《南京大屠殺》,震撼了全世界有良知的人,成為中華民族永遠的警世之作。他帶著自己的作品,在48個國家展出,被譽為傳播東方文化的使者。
李自健和他的夫人、詩人丹慧在巴西畫展期間,有個來自臺灣的老華僑說:“你的作品是炎黃子孫的瑰寶,表達了世界華人的心聲。我要表達對你的感激之情,送件禮物給你,這件禮物是巴西特產魚化石。”
李自健十分感動地接受了老華僑的禮物。這條魚化石,一直陳列在洛杉磯李自健的城堡中。
李自健到長沙后,我去采訪他,并陪他與張紀中一起游了張家界。
李自健夫婦得知我收藏奇石,第二次來長沙時,便將巴西魚化石帶來,送給了我。
巴西魚化石,帶著萬里之遙的大洋風濤,帶著老華僑和畫家夫婦的眷眷深情,瞪大眼睛,挺直身子,搖頭擺尾,遨游在瀟湘大地上,延續它已有億萬年的生命。
從地震災區寄來的都江堰石
2008年“5.12”汶川地震發生后,每天收看電視,心情沉重,心懷災民,情系災區。當時我還牽掛在震區的作家溫靖邦。
唯一的方法,當然是打電話。電話撥過去,居然通了,但無人接聽。稍停再撥,仍是無人接聽。第二天再撥,仍無人接聽。5天的撥打,始終無人接聽。第六天上午,我絕望又滿懷希望再次撥號,再次靜候。瞬間,我差點跳了起來,疲憊的聲音像是從天外傳來:“我是溫靖邦,你是哪里?”
我快要哭出來:“靖邦,你還活著!太好了。我是長沙的老李呀!這是第七次給你撥電話……”
聽得出,溫靖邦也極為激動,大聲說:“感謝老兄的牽掛。天崩地裂的那一刻,我們家的小樓像搖籃一樣搖晃,我正在二樓寫作,意識到發生了地震,大吼一聲,全家沖了出去,奇跡一般,我和全家都沒有受傷。房子沒有倒塌,但已是危房,不敢住了。電話還是通的。今天是壯著膽子進來清理書稿,恰好接到你的電話。”
我為他幸免于難而慶幸,也為他能繼續完成抗戰題材的創作而祝福。
兩個月以后,我忽然收到從四川寄來的郵件。郵件是個包扎嚴實的紙盒。打開紙盒,竟是一枚用報紙包了幾層的石頭。石頭下壓著溫靖邦的短信:
“電話中一言難盡,今天特給你寄來一枚石頭。這是我特地在都江堰二王廟前的河灘上撿的。石頭不大,但很像災區羌族人的小氈帽。我知道老兄多年收藏奇石,地震災區的這枚小石,也算奇石吧。
世界文化遺產都江堰古跡損失嚴重,秦堰樓下沉,戲樓、三官殿等古建筑都已垮塌。伏龍觀的屋脊、屋瓦都被石頭砸壞。
地震和地震中的石頭,給我們民族造成的傷害,真是太大了。但是,災民在政府關懷支持下,重建家園的意志,堅如磐石!請老兄放心,我稍為安定下來后,將繼續完成我的書稿。”
團圓石
我的奇石陳列架上,有一枚來自臺灣海濱的卵石,狀如鵝卵,線條柔和,飽滿圓潤。令人稀奇的是,黃褐色石體上端,呈現一個白色的圓圈,猶如一個圓圓的月亮。
大自然的杰作,總能給人暗示和啟迪。這飽滿的圓圈,不正是一個民族滿月般的希冀嗎?
我們經常把玩摩挲,愛不釋手。
說起這枚團圓石,可真有一番來歷。
檢點30年來的藏石,安徽靈璧石,廣西三江石,廣東黃蠟石,山東草花石,湖南武陵石,河南黃河石,湖北長江石,就連遙遠的青海三江源的源頭石,都應有盡有。我還收有十多個國家的“洋石頭”,真是林林總總,品類繁多。
但惟獨沒有祖國寶島臺灣的奇石。
臺灣奇石獨具特色,石文化活動風靡寶島。我多次托去臺灣的朋友,幫我實現擁有臺灣石的愿望。
不少同事知道了我收藏臺灣石的愿望,也有意幫我。今年春天,我忽然接到同事、老編輯李紹謙的電話:我給你帶來了一枚臺灣石。
我手捧這枚臺灣石,真是喜出望外。原來春節以后,李大姐去臺灣探親,排除雜務,抓緊時間,帶著女兒、外孫,還有友人王牧師夫婦,開車專程趕到新竹海邊,像完成一項重大任務一樣,幫我尋找石頭。年過八十的王牧師夫婦,祖籍河南,每年都要回大陸繾綣一些時日。大家了解李大姐的意圖后,冒著海風尋了老半天,尋到30多塊頗有特點的石頭。
左挑右選之后,由李大姐拍板,就要了這枚石面上有圓圈的石頭。王牧師夫婦也連連點頭:此石有深意,眾人都領會。
大陸熊貓“團團”“圓圓”,已經到臺灣安家落戶去了,來自臺灣的團圓石早已經來到我的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