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12日,正當龍虎山申報世界自然遺產的關鍵時刻,我專程趕到這方道都仙府、丹霞精華、崖墓大觀的“三絕”寶地采訪。作為江西老表,2008年7月,在三清山申遺的關鍵時刻,我曾受邀與全國數十位作家一起登山采風,著文《人間仙境三清山》為故鄉勝景申遺造勢。今天,當龍虎山與我第二故鄉的江郎山和廣東丹霞山等五處丹霞地貌捆綁申遺,即將填補世界地質科學研究空白之時,也當捉筆略盡綿薄之力。
如雷貫耳的道都仙府
龍虎山是中國道教第一山。道教創始人張道陵于東漢永元二年(公元90年)攜弟子溯信江入貴溪云錦山煉“九天神丹”,“丹成而龍虎見,山因以名”,龍虎山從此名聞遐邇。而當明代小說家施耐庵在《水滸傳》第一回《張天師祈禳瘟疫,洪太尉放走妖魔》繪聲繪色地描寫龍虎山勝景和洪太尉頤指氣使、一意孤行放走妖魔的神秘景觀之后,龍虎山更是家喻戶曉、四海揚名。
第一代天師張道陵于東漢建武十年(公元34年)生于浙江天目山,與我的第一、第二故鄉都淵源深厚。漢末,盡管張道陵之孫張魯之女嫁給曹操為媳,但老謀深算的曹操還是不放心天師教眾的勢力,逼迫之下,張魯之子、第四代天師張盛不得不遵從父命,將天師教從漢中遷回龍虎山,從此嗣傳65代香火不絕,龍虎山遂成全國道教中心。
龍虎山管委會派一位名叫盤子的行家為我導游。他非常自豪地領我探訪全國重點開放和保護的宮觀“嗣漢天師府”。這座歷代天師生活起居與日常辦公的王府式古建筑群,占地5.5萬平方米,府門、大堂、后堂、書屋、私第、花園、法壇依照天人合一、八卦四象的教義與園林藝術巧妙結合,處處彌漫和諧統一的氛圍,成為全國絕無僅有的道教領袖的龐大私第園林。因而早在1987年,國務院就確定它為全國重點開放的宮觀。
天師府門前,一對抱柱楹聯特別醒目,一看字跡,便知是我反復臨摹過的董其昌真跡:“麒麟殿上神仙客,龍虎山中宰相家。”說來慚愧,我不明白,道教領袖的府第怎么成了“宰相家”?董其昌乃大書畫家,曾任明代禮部尚書,其聯必有出處。
經盤子解釋,才恍然大悟。原來,張道陵是漢代開國名臣、留侯張良的九世孫。張良曾與劉邦在未央宮的麒麟殿內議事,后激流勇退,做逍遙神仙去了;第38代天師張與材被元武帝封為金紫光祿大夫,秩屬一品,官比宰相。得此史實,觀聯已心領神會。
然而,我最想看的是水滸英雄的誕生地上清宮。上清宮距天師府僅一公里之遙,始建于東漢,為張道陵修道之所,曾擁有二宮、十二殿、二十四院,為我國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道官之一。雖然大部分建筑1930年毀于火災,但目前恢復的建筑和尚存的東隱院、夢床、神樹、鎮妖井,仍然以非凡魅力勾起游人對《水滸傳》描寫情景的追尋。
匆匆來到充滿神秘感的伏魔殿前,但見四周古木森森,殿正門貼著一個巨大的符咒,不禁讓人心生畏懼。從邊門入殿,那口鎮妖井仍在,井旁置放著刻有龍章鳳篆、天書符籙,碑后鐫有“遇洪而開”的碑碣,透出絲絲陰森恐怖。張天師原本料算此井遇洪水而開,不幸被位高權重的洪太尉所利用:遇洪而開,“分明是教我開看”!真人教眾只得遵從,于是,“霎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一道黑光從穴里滾將起來,散作百十道金光,望四面八方去了”,并由此演化成了水泊梁山108條英雄好漢。
現在,新建的龍虎山博物館通過現代化聲、光、電手段,形象再現了洪太尉登山遇虎、蛇、牧童和縱妖的種種景象,游客從此可以輕松欣賞原本令人驚駭的傳奇故事了。
道教兩大派(北方全真教和南方天師教)都以老子的《道德經》為主要教義,主張天人合一、和諧相處,立身處世追求心香(心存善念)、身香(身正純樸)、口香(言齒干凈),在建設和諧社會的今天,仍有其積極意義。
美妙絕倫的山水精華
龍虎山景觀的最大特點是丹霞群峰奇絕、瀘溪綠水奇清,二者奇妙結合,山水交融,相得益彰。
龍虎山99峰赤壁丹崖,峰林秀美,千姿百態。2007年在馬來西亞召開的第四批世界地質公園評審會上,龍虎山以全票通過名列世界地質公園。
世界上不乏丹霞地貌,但沒有一處能像龍虎山那樣地貌類型多樣,擁有從初年期、壯年期到老年期的完整丹霞序列。在我國已發現的737處丹霞地貌中,龍虎山以發育程度最好、序列最完整而獨占鰲頭。我國丹霞地貌景觀類型共有26種,龍虎山獨擁23種。在占地面積38000公頃的龍虎山地質公園中,雄、險、奇、秀,鬼斧神工;瑞氣充盈,色彩斑斕;擬人狀物,美不勝收。難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地質專家們擊節贊嘆:“龍虎山當之無愧為世界丹霞地貌景觀的典范!”
龍虎山的可貴之處還在于不但群峰精美絕倫,且有秀水媚山韞玉。一條瀘溪蜿蜒穿越群峰,碧波泛翠,清澈見底。中國的丹霞名山能與碧流珠聯璧合的為數不多,而能像龍虎山那樣與闊、長、清、緩的瀘溪美妙結合者更是少能媲美。
從漂流碼頭登上竹筏順流而下,只見可以直接飲用的瀘溪水瀉玉流翠,毛發可鑒。筏隨丹山轉,水合青天流。丹山斧劈刀削,峰巒競秀;綠水舟行魚躍,映照畫屏。水回嶂合之間,忽見一座奇峰夏日披雪,不禁大怪:“雪山?”盤子歡快解釋:“那是鸕鶿的糞便!”瀘溪生態環境獨絕,每年有數以千計的候鳥來此越冬。連與大熊貓、華南虎齊名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秋沙鴨也選擇這里冬棲。調查發現,在江西境內越冬的中華秋沙鴨共約200只,而龍虎山獨有88只。
環境幽絕的天然氧吧龍虎山,真是山水合一、人鳥安居、怡然和諧的人間天堂啊!
神秘奇特的崖墓大觀
綿延數千年的中國墓葬習俗蔚為大觀。土葬、天葬、水葬、火葬、鳥葬、樹掛葬,不一而足,而以龍虎山古越族人的崖葬最為奇特。
我國有11個省發現懸棺和崖葬,亞洲多國也曾發現崖墓。但是,科學考查證實,龍虎山才是世界崖墓葬和崖墓文化的發源地。
1978年至1979年,考古隊曾對龍虎山仙水巖崖墓群進行過一次聯合考古發掘,并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進行年代測定,證明龍虎山崖墓已有2800年歷史。
但是,對于棺木是如何置放于百丈懸崖洞穴的千古之謎,仍然沒有破解。
到了1989年,以同濟大學古代機械研究專家陸敬嚴為首的“中國懸棺研究”課題組,與當地藥農李金發五兄弟聯手,用滑輪絞吊“采吊籃”的方法,一舉揭開了這個千古謎案,被國家一流專家鑒定為“世界文化史上的重大成果”。
16年后,由中國社科院、中國科學院主辦的科考活動,邀請世界20多位頂級專家,深入龍虎山核心景區進行了為期10天的崖墓科考,雄辯地證實龍虎山崖墓是全世界最早、最密集的地區,龍虎山是世界崖墓文化的發源地。不僅如此,專家們從202座崖墓中獲取的懸棺陪葬品中考證:世界琴箏史比有記載的隋唐時期早了1000前,中國的紡織機械史推前了500年,中國的造紙術推前了700年。專家們感嘆:龍虎山真有挖掘不盡的文化寶藏!參與解開懸棺升置之謎的李氏五兄弟和他們的接班人,在管理局的安排下,至今每天上下午都會舉行“升棺”表演,令游客過足揭謎解惑的癮頭。6月12日中午,盤子特陪我走訪了“升棺”傳人李志明——李氏五兄弟中最年長的男孩。這位濃眉大眼、肌肉發達的19歲勇敢小伙子,穿一身黃色衣褲,以“金猴倒立”“空中飛人”“比翼雙飛”等高難度動作,驚險而又刺激地迷倒了無數觀看“升棺”表演的四海游客。李志明表示:一定會子承父業,將李家獨門絕技代代傳承下去,將古越族人“往若飄風,越之常性”的風采展獻給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