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既然墨西哥灣的漏油點已經大部分被堵住,現在要將更多的精力放在分析它帶來的影響上了:對當地(也可能是全球)生態環境的破壞、對旅游業和漁業造成的損失、不斷增加的訴訟以及政治余波。但在圍繞此次危機的喧嘩聲中,該事件對能源行業造成的影響被華麗麗地無視了。作為后果之一,全世界的石油部門都將經歷一個緩慢的發展階段。無論成功還是失敗的公司,它們的經營方式在未來幾年內都會發生巨大的變化。
要想知道為什么,我們需要回頭看一下泄漏當時的情況,并將焦點集中于漏油事件對石油業影響最大的方面。在石油開采過程中,無論是從地面或者是海底,風險都是一直存在的。在過去的幾年中,行業發展趨勢更加劇了這種風險。容易開采并產量豐富的油田,包括那些在中東和俄羅斯的,都只能被國家石油公司擁有和開采。而那些國際領先的石油公司,如BP、埃克森美孚和殼牌,只能將目光投向容易發生泄漏并且儲量較少的油田。
事實上,在石油開采和產量上,需要更公平的分配方案。正是開采區的分配不公,才導致了這些石油公司去更遠、風險更大、開采難度更大的地方,如深海、中非和北極。因為可開采的油田越來越少,這些大石油公司的利潤增長將會越來越受影響。
簡單來說,這些國際大石油公司不得不習慣于更昂貴的成本,并在探測石油儲量上技術越來越受限制。在海底5000英尺下或者北極鉆井,對投資和技術的要求相當于太空旅行。這也是為什么修復墨西哥灣的漏油管如此困難。
在這次危機之前,石油巨頭們在處理鉆井環境的風險上主要有兩種對策。一方面,它們要完成一系列的測試和平衡,最小化不安全操作。所有的石油公司都明白,人和環境的安全是放在第一位的。另一方面,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工作中,很多公司采取了“緩和”式工作方式,主要是通過在風險產生時,允許承包商或一線管理人員在每種情況下作出必要的取舍。
后一種方式將不再適用。此次漏油事件加速了人們對安全和環境質量的關注。從此之后,所有石油公司,無論是國際大石油公司還是國有石油公司都適用,在開采全球資源時,都將受制于更高的監管要求。在深海地區,石油公司們要么遵守更加嚴格的安全和環境保護條款,要么被吊銷其開采執照。
在西方,對開采失誤的監管與懲罰已經越來越嚴厲,現在會更加嚴格地強制執行。在1988年北海Piper Alpha石油鉆井平臺爆炸造成167人死亡之后,英國引進了一套世界上最嚴厲的石油和天然氣安全管理措施。最近,英國宣布將視察離岸石油平臺的檢察人員數目增加一倍。
美國礦產資源管理服務局的重組加強了對石油和天然氣行業的監控,此舉可能被更多的國家復制。甚至在管制相對較松的國家和地區,如亞洲、非洲和中東,新興的中產階級也在不斷給政府施壓,要求更嚴格的管制。7月16日,大連新港的輸油管道爆炸,造成了大量石油泄漏,中國政府迅速應對,出臺了全國范圍內更嚴格的港口運營環境標準。
此外,拋開墨西哥灣漏油事件引起的民事訴訟不論,這種可見并嚴重的后果將會使每個石油公司在面對類似風險時三思而行。企業需要極好的安全和環保記錄才能吸引到投資。競爭力低的石油公司在為了保持更好運營而借貸時會面臨更大的困難。
面對這些情況,石油的產出成本肯定會快速增長。該行業最易受到打擊的,很可能是那些小的獨立石油公司,它們現在會發現在深海作業的成本非常之高。
至于那些向油田提供服務的公司,主要是提供技術、專業評價和附加業務運營的部門,現在可以收取更高的費用來彌補成本的增加,包括那些有經驗處理環境問題的技術工人和專家的工資,以及更安全的生產等。保險費用也將提升,投入的維修成本也要增加,對意外事故的預防、對基礎設施的安全性維護都要加大投入,比如防泄漏設備、探測設備以及漏油事故發生之后的應對載體和設備。
所有這些成本的增加,將很大程度地拉升石油價格。德意志銀行集團的首席能源經濟學家Adam Sieminski預測,因為這次事故,在接下來的幾年內,每桶石油的價格將上升5到10美元。
諷刺的是,這些變數從長期看來,對石油巨頭而言將是一種優勢。價值鏈中專業技能和對風險的偏好是他們要追求的兩個主要目標。利用它們在產油區的長期經驗,石油巨頭們將會越來越同心協力走向合作。一些批評家要求石油巨頭們停止與承包商合作,當然,這是不可能的。在如此眾多的公司當中,必要的專業意見和技術在處理復雜的鉆探情況時顯得過于分散。
但石油巨頭們不得不有區別地處理與承包商的關系,與業務合伙人展開更緊密的團隊合作,在長期內贏得他們的信任,在另外一些情況下,因為利害關系引入第三方供應商來更好地控制它們的表現。這種合作模式必須建立在互相依賴和尊重之上,這是與以前明顯不同的地方。石油巨頭們也需要不斷調整它們的運營模式,將不同的工作分類整合,有些可以外包,而將最重要的監管機制抓在手里,這樣它們可以控制質量,并將員工派往第一線監督石油鉆探日益增長的風險情況。
在這個行業內,國有石油公司和國際石油巨頭之間將會出現新類型的合作模式。國有石油公司們在越來越復雜的環境問題下工作需要尋找可以平衡風險和責任的合作者,而國際石油巨頭則不得不全身心地充當好這個角色來尋求生存。當然,一些國有石油公司遲早都要關注自我發展。
如果這種情況發生的話,那些國有石油公司將會闖入國際油田領域而成為事實上的新國際石油巨頭。同時,這也可能成為一些新公司的創業機會,這些公司可以提供一系列服務,如預防石油泄漏、清理油污、應急措施、安全運營以及開發新的油田技術。
大多數石油公司,國際石油巨頭和國有石油公司都算在內,都有著僵化的管理文化,與供應商和合作者的關系也都比較緊張。歷史上看,它們傾向于削減短期成本,而不是與合作者充分考慮后使雙方都獲益的方式。
隨著石油勘探和開采越來越復雜和相互依賴,上述情況發生的可能性越來越小了。國際石油巨頭不得不更多地監管員工和供應商,同時又要給予它們更多的信任和支持,它們要鼓勵公司里的每個人都要大膽地指出存在的任何安全隱患和運營缺陷,盡可能在早期發現并解決問題。
許多業內人士已經預見了這些類型的改變,但它們并沒有被強制去執行。現在,是時候了。無論是在岸上、在淺水還是深水,近距離還是遠距離,石油部門新的領頭人將是那些知道如何跳出過去的框架、擺脫僵化的管理模式、理順麻煩的承包關系的人。這些改變發生的時間可能遠遠快過你所能想象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