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時期,奪取中國富饒的煤鐵資源,成為列強控制東方和爭奪世界的必要準備。雖然大清也有李鴻章等國家利益的捍衛者,但王朝末世的混亂,不僅使礦政管理機構的官員集體“怠工”,而且還在對外交涉中“出售”權力。大清煤礦業并沒有沿著李鴻章們設計好的軌道前行,反而日益受制于西方和日本。
張作霖素有“土匪”之名,提起他,很自然地就會聯想到赳赳武夫。很多人知道少帥張學良是東北大學的校長,卻很少人知道東北的教育是老帥張作霖辦起來的。在他主政東北期間,要求各縣每年的教育經費務占全縣歲出總數的40%,并將此標準作為考核各縣知事政績的內容之一。其實,北洋時期像他這樣關心教育的軍閥不止他一個。
晚清政府的高官中,其子弟能夠在實業界有所作為的并不多。孫多森算是其中比較有名的一個。他創辦了中國第一家機制面粉廠,協辦了中國銀行,并獨立創辦了中孚銀行,是實業界不可多得的人才。
1915年2月,張作霖僅是奉天城內二十七師師長,他上書大總統袁世凱,專門指出奉天教育存在的種種弊端,并提出了整頓的措施,建議對學校加強管理。
張作霖在條陳中首先指出,奉天辦學存在兩大弊端:一在靡費過多,得不償失;二是教授不得其人,僅是坐擁虛名,缺少實際才干。另外,他還提到,辦學偏重于高等小學,忽視初等小學,使師范畢業者不愿到初小就教。初小既缺乏良師,而畢業者亦無從升學。
張作霖的條陳馬上引起教育部、國務院乃至大總統的高度重視,肯定該條陳所指皆為癥結所在,大總統命國務院將該條陳轉交教育部查照。
對于第一條,教育部“已于本年二月十九日通令各省斟酌地方財力,體察人民生活狀況,竭力撙節,以杜虛糜”。對于第二條,教育部批道:“現在小學之必待整頓,亦誠刻不容緩。整頓之法,當從力節靡費,嚴定教員、管理員資格入手。庶使不能勝任之教員、管理員得以大加淘汰,于教育前途乃有澄清之望。”
4月9日,教育部訓令各省民政長遵照辦理。教育界聞之歡欣鼓舞,卻不知此訓令源自于一個遠在東北、并素有“土匪”之名的赳赳武夫。
提高教育經費
1916年,張作霖出任奉天省長。上任伊始,即在一份教育條陳上批示:“學務為造就人才之所,振興國家之基,關系最重,而奉天又處特別地位,若不從整頓教育入手,更無以希望。”
教育經費的短缺一直是制約奉省教育發展的主要因素。對此,張作霖認識深刻,他認為,必須把教育經費問題當作首要大事來抓。因而,他于1916年10月28日,訓令各道尹重申省令,嚴責各縣知事增加教育經費,要求各縣每年的教育經費務占全縣歲出總數的40%,并將此標準作為考成各縣知事政績的內容之一。1918年12月,他再次重申學款應占歲出40%的標準,并嚴訂辦法,如“今后各縣知事仍不實行辦理,即以廢弛學務論,照地方興學考成條例予以相當之處罰”。
除此之外,張作霖還注意教育經費的合理使用問題,為防止挪用、侵占教育經費的情況發生,督派專員赴各縣調查教育經費的使用情況。
視學相當于學監,在教育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為了嚴格視學制度,防止積弊產生,1917年7月6日,張作霖再次訓令各道尹,在暑假期間完成各縣視學調整撤換工作,規定視學不得連任。1918年3月9日,他還訓令視學不得受人供給,如遇招待應酬之事,“固宜婉言謝絕,藉保廉潔”。
除以行政命令加強教育管理外,張作霖還用法律來完善教育管理。在1919年10月,奉天省教育廳成立之前,由張作霖親自過問而制訂出來的關于奉天教育的地方法規就有二十多項,涉及教育行政,教育視導,教育經費,初、中、高等教育,師范、職業,社會教育等各個方面。這點恐怕是其他北洋軍閥所無法比擬的。
辦師范的努力
1916年12月6日,奉天公立工業專門學校校長孫其昌、奉天省立第二中學校長董寶麟、奉天省城第一高等小學校長魏福錫呈文給張作霖,建議派員赴吉、黑兩省,協商聯合向教育部爭取設立東三省區域國立高等師范學校事宜,以培養中等以上教育人才。張作霖看完,當即大筆一揮簽了個“準”字,并立即派孫其昌前往吉、黑促成此事。
1917年1月9日,張作霖以個人名義致電教育部,請設高等師范學校。電中將與吉黑兩省商議的結果作了詳述,提到兩省已同意,協款三萬元,并請教育部“先行允準”。但教育部以“于國立學校計劃有違”為由,未批準。
3月17日,張作霖又直接給教育總長發去咨文,進一步強調在奉省設立高等學校的必要性,并表達了舉辦高師的迫切心情。由于張作霖的積極爭取,教育部初步同意將計劃之內的最后一所國立高等師范學校設在奉天。1918年12月1日,奉天國立高等師范學校正式成立。學生不僅免收學費,而且還發給伙食費。
此外,為確定奉省師范教育的施教方針,張作霖于1918年2月15日,特召集全省師范校長來奉天,使其交流經驗,“互換知識”,謀師范教育日臻完善。會議形成議案近二十個,張作霖一一審閱、下發,令各地方議復并遵照執行。
加強職業教育
職業教育是培養實用性人才重要而有效的途徑。但在1915年以前,由于對職業教育缺乏認識,奉天省職業學校僅有8所。這遠遠滿足不了對實用性人才的迫切需求。張作霖統治奉天之后,積極開展各種形式的職業教育,取得很大的成績。
1916年10月27日,張作霖頒發省教育會決議案給各道尹、縣知事,令其遵照執行。決議案指出“中國興學十余年,畢業生千萬數。其優異者,赫耀里閭,平庸者或執教鞭,或事庸書舍,余則無業可操,學校多一畢業學生,即國家增一無業游民,貧累家庭,貽譏社會。考其主因以學校教育純屬空談,遂致積弊日深,幾乎不可挽救。”“中國欲富強,必以職業為基礎,各校添授職業教育,實為當務之急。”
張作霖所采取的第一個措施就是加強課余時間的職業教育,將職業教育寓于普通教育中。為此,他特于1917年12月2日訓令各道尹、省轄各學校,強調學校教育務注重實用。要求“所有中小男女各校,對于圖畫、手工、算術各課程,毋徒專求美觀,務當注重實用主義”,以使學生全面發展。
他還派人對全省的職業教育狀況進行調查摸底,以了解各地方究竟需要何種人才,何種職業最受歡迎等情況,以便制定實施職業教育之標準。張作霖還指定辦理職業學校專款抽收園圃捐,用作此項專款,使奉省教育的發展有了可靠的經濟保證。
在張作霖的一再催促下,各地方加緊進行職業學校籌建工作。到1929年,全省的職業學校總數達45所,省立6所,縣立39所,在校生4798人。
鼓勵青年留學
1916年夏天,張作霖下令對奉省20個縣的留學生進行調查統計,當時整個奉省在日本留學的僅有68人。張作霖于1917年6月和12月,分別派出兩批公費留學生,入日本高等預備學校學習。到了1918年,僅僅兩年之后,奉省的留日學生即達150余人,翻了一倍還多。等到1925年,奉天省已有232名留學生到外國學習。
為便于掌握留學生情況,張作霖還特派有經驗的經理員到日本,對留學生加以管理,制定《奉天省管理留日學生暫行規則16條》,要求必須遵守。1919年日本物價飛漲,留日學生在生活上遇到了一些困難,為使學生安心向學,張作霖下令對公費學生增加學費額數,對自費生由教育廳制定了《獎勵自費留日學生辦法》、《獎勵留日專門大學自費規程》。規定自費生考入奉省指定的專門大學,學習指定學科者,給予額定的獎勵金,獎金額數根據所在學校學科程度、地方生活狀況和學年考試成績,分為甲乙丙三等,分別每年給日金600、500、400元。
1917年到1928年,為培養軍事人才,張作霖先后派出200余名留學生,去日本、法國各軍事專科學校學習,如日本的陸軍大學、步兵專門學校、騎兵專門學校、炮兵專門學校、航空專門學校,法國的毛蘭納和高特龍航空專門學校、法國陸軍學校等。這些人回國后,均被委以重任,成為奉系的骨干,如何柱國、鄒作華、楊正治、盛世才、徐英、孫銘九等人。
同時,為發展東北經濟,增強實力,張作霖還向日本、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比利時、奧地利、瑞士等國派送理科、工科、機械科等各類學科人才600人。這些人員學成回國后,由教育廳逐一考察學生,酌量提出任用意見,張作霖親自審查批準任用,基本都被分配到重要部門,為奉省的經濟建設作出重要的貢獻,東北才能有了張學良統治時期的十項全國第一。
張作霖統治時期,還特意選派一些女學生出國學習。1923年,奉天省教育廳指令駐日經理員蔡多祥,調查選擇在日留學的女生,視情況給以獎勵。奉天省黑山縣女子周淑清伴黎元洪之女黎紹芬赴美留學,于1923年遠隔重洋向張作霖條陳,“奉省于刷新百政之中,有遣派女生留學西洋之必要。”對于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女子的條陳,張作霖也非常重視,在批文中寫道:“仰教育廳查核辦理具報。”
創立東北大學
第一次直奉戰爭后,張作霖在整軍經武的同時,再次狠抓教育。他表示“寧可少養五萬陸軍,東北大學是非辦不可。”
1923年4月26日,東北大學正式成立,校舍暫用位于省城大南關的高校和文專兩校舊校舍。后于北陵購置500畝地,開始動工興建新館。購地款除外,東北大學的基建費用即達奉洋600萬元。1925年,新校舍建成,其規模之大,功能齊全,在國內亦是首屈一指。
除興建校舍外,奉天省長公署還在北陵附近劃撥官地200畝,撥款280萬元,興辦大學工廠。這種大學設附屬工廠,既顧及學生實習,又保障經費來源的模式,也是當時國內其他大學所沒有的。東北大學另有植物園地100畝。這樣,整個校園面積達900畝,是當時國內最大的校園。
東北大學的教學設備在當時國內也數一流。東北大學的實驗儀器和機械,諸如物理和化學儀器、工學機械、動植物標本、圖書、工廠設備,幾乎無一不備。而且大都購自國外,比較先進,這在國內名校中也不多見。據1926年的統計,學校藏書共33164冊,各類儀器標本共13516件,以及價值達86.53萬元的機械設備,為學生閱覽、實驗和實習提供了優越的條件。
至上世紀20年代末,東北大學己是國內學生最多的大學,教授300人,學生3000人,而當時北京大學也只有學生2000人。
最初,有不少日本人不相信張作霖會把東北大學辦好。可是,日本學者新島淳良在參觀東北大學之后,也不得不說:東北大學的實驗設備是第一流的,教授薪金也比國立大學高許多。其教育水準“高于日本在滿洲開辦的高等教育院校”。
除東北大學之外,張作霖為培養交通人才,還于1927年用北京交通部名義,在錦州建立了“東北交通大學”。
作為一名靠武力打天下的大軍閥,能從購買槍炮的錢款中撥出大筆經費來辦教育,確實讓人刮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