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曾在2006年選取“胡#8226;鈺.com”作為年度人物,那是網絡惡搞元年,網絡的力量一步步消解現實的嚴肅或者荒謬,于是有了陳凱歌“做人不能無恥到這個地步”的金句,也馬上就有了“做人要厚道,不能太陳凱歌”的回擊。
即將結束的這一年,網絡與現實的糾結在中國有了一個更集中的展示平臺:微博。
微博是一個中國式的詞匯,但這種互聯網產品原型是美國的Twitter。用戶在140字內發表信息(也有另類如網易微博可以發163個字),文字、圖片、視頻、鏈接都可以嵌入其中。從此互聯網上多了一個平臺,人人都可以在上面交到新朋友、獲取新信息,也可能成為意見領袖,只要你說的話有人聽。
在觸摸不到Twitter的情況下,從去年開始,以新浪為代表的門戶微博開始發力,在這一年,開始深入到很多人的生活里。以門戶的影響力編織一張大網,將互聯網用戶一網打盡,是門戶巨頭的夢想。在國外,已經有一個叫Facebook的網站干了同樣的事情。長城之內,卻是微博提供商的天下。
我們關注微博,不只是因為它攪動了中國互聯網,或者是重新洗牌的標志,作為一本以“記錄我們的命運”為宗旨的雜志,我們更關注那些微博使用者,不管是名流還是凡人,他們都是微博客。
這一年,Google退出中國、王家嶺礦難、南平殺童事件、玉樹地震、富士康連環跳、宜黃血拆、上海火災……無數的新聞背后,人們在微博上分享信息、PK觀點,一個話筒搭上了另一個話筒,無數的聲音開始激蕩。
140字的信息有價值么?對很多人來說,這不過是記錄吃了一頓大餐、與哪個朋友合影的事情,這種信息的碎片化讓人目不暇接。但對于陜西礦工鐘光偉來說,微博就是生命。在山西大同煤礦的勞作讓他患上了矽肺,他遭遇了常見的中國現實——拖欠醫藥費。律師告訴他,沒辦法了,弄到網上去吧。
當鐘光偉用手機發出第一條微博之后,他的命運開始隨之改變。微博上的網友關注了他,并且幫他打官司,送他生活用品,帶他去做手術。
很偉大,不是么?可當事人“北京廚子”并不覺得。在他看來,這不過是線上線下活動的結合,自互聯網興起就有了。
2007年,網友“北風”在報道廈門PX游行時,已經進行了直播,只不過他是用手機發短信給后方的朋友,朋友再敲打到網絡上。在廣州垃圾焚燒事件中,他也進行了在Twitter上直播的嘗試。
微博上的發言,內容千奇百怪。在Twitter所在的美國,總統有總統的用途,企業有企業的實戰,明星有明星的玩法。而在中國,卻凸顯出其中的一點——更強的社會性。
圍觀能否改變中國?當微博介入到一個個新聞事件中,人們不免高看一眼。但平臺只是工具,關鍵在于使用工具的人。互聯網觀察家謝文就指出,微博是中國社會進步的結果,而不是原因。
誠然如此,我們看到微博作為新的傳播工具與社交工具對現實的影響,其實這也是現實在網絡上的投影——當中國的現實照進微博的夢想,一切都不再單純,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不甘于做沉默的大多數,開始發出微小的聲音,而這些微小的聲音,又通過網絡工具,聚合成進步的大力量。正如年初網絡上一部自制視頻作品《網癮戰爭》里所說的:“豈能因聲音微小而不吶喊。”
已故美國著名作家戴維#8226;福斯特#8226;華萊士對電視業與現實的關系做過一番評述:“電視又粗俗、又下流、又愚蠢,并不是因為電視觀眾又粗俗、又下流、又愚蠢。電視之所以是這副樣子,只是因為人們在那些粗俗、下流、愚蠢的興趣愛好上極端相似,但在那些優雅、美好、高尚的興趣愛好上卻又大相徑庭。”
所以,在蒼井空每條寥寥幾字還不通中文的信息被狂轉的后面,是那些真誠的惡搞者的狂歡;在一個個喊冤求助的帖子背后,是渴求解決問題的心;在一條條帶著強烈情緒發泄的微博后面,是無數壓抑已久的靈魂;在名人的打情罵俏里面,透露的是名利場的百態。這分明就是一個微縮的社會圖景。
所以,微博的現實,就是中國社會的寫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