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果自傳
本人姓氏不在《百家姓》里頭,生在外省,長在成都,工、農、兵、學、商、影視、文化都干過,如今是退居二線的公務員。80年代初開始“戀舊”,天天泡在檔案里頭,跟歷史上的各種角兒們“談情說愛”,一戀就是近30年,整得滿腦殼都白還是“一往情深”。一旦遇見與成都歷史有關的話題,我就“顫花兒”了,不說它個“眉飛色舞”、“口干舌燥”決不罷休。日久,人家就送我一外號:“老果果”,意思是老的東西從我嘴里一出來,酸甜苦辣啥子味道都有了。于是乎,我也就自稱為“老果”了。
當我們成雙成對地安坐在劇場影院看著大片大戲、感受“幸福指數”節節飆升的時候,不要忘了成都女人曾有20年的時間,不能與自己心儀的男人“排排坐”在一起看戲看電影。
涂脂抹粉去看“壩壩戲”
如今,不管是耍朋友談戀愛,還是純娛樂休閑,買兩張票往影劇院里頭一拱,腦殼挨腦殼地在那里看戲看電影,順帶借題發揮說點悄悄龍門陣,或是點評一下舞臺銀幕上的帥哥美女,嘿嘿,雖然方式老套一點,但那絕對還是排名靠前的選項。如果說有個別孤男寡女“膽敢”只身闖入,不要說自己覺得不多于自在,單怕別人看你都要想:“咋個哦,這人感覺好像不是失戀了就是發悶騷悶瓜了出來透氣嗦。”
的確,男男女女邀邀約約進影劇院看戲看電影,簡直不值得大驚小怪,但是,這要放到百年前的成都,單怕就有人要說:“你娃娃是鐵沙鍋盅不爛——不怕事嗦?”為啥子喃?因為當年男女混雜在戲園里頭看戲,那可是有“傷風敗俗”之嫌,是要遭警察“理抹”的哦。
想當年,電影還沒傳進成都之前,成都人最愛的休閑方式之一就是看戲了。但是,原來的成都并沒有戲園劇場,有錢人家倒是可以在過年過節、紅白喜事、老人做壽、娃兒滿月的時候,請個戲班子來自家屋頭唱堂會,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既有身份又有私密性,而且還是點唱,洋盤得很哦。而平民百姓要看戲就只有等到逢年過節趕廟會的時候,看戲臺子上演的“壩壩戲”。這種時候對于成都的姑娘媳婦來說,那可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既買了胭脂花粉湊了熱鬧,又看了壩壩戲聽了故事,一句話:“只有那么安逸了。”
戲院里的“三八線”
但是,堂會不可能天天唱,廟會也不是天天辦的,大家想看場戲也不是像現在甩手甩腳、說去就去的那么“撇脫”。直到1871年,成都人吳碧澄在今忠烈祠北街的家宅地上,建起了一座可容納800人的戲園,命名為可園樂部,成都這才有了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劇場。
“可園”建好后時常對外演川劇,票價才5角,而且還有糕點、花生瓜子、蓋碗茶出售,以及半空中飛來飛去、供看客擦汗提神的冷熱毛巾服務。所以,有錢人家的太太小姐也時常在家人的陪伴下前往看戲。雖然“可園”的生意還算興隆,但畢竟當時社會風氣未開化,在思想守舊的人們眼里,男男女女擠在一間大黑屋子頭看戲,與在“光天化日”之下看“壩壩戲”相比,似乎難避“授受不親”的嫌疑。于是,“可園”的主人想出了一個辦法,那就是“劃三八線”——設女賓座,哪怕你是兩口子哇,進了戲園也只能男女分開坐。整得人家本來要想在底下摸下手,或者是嚼下耳根子的,哼,莫搞!
幾年以后,華興正街的悅來茶園建成,同樣也學“可園”實行的是男女分隔看戲:男賓在樓下,女賓在樓上。而且女賓座前還設有紗幔,防止樓下的男人“偷窺”,讓女客只能是“垂簾聽政”般地隔簾看戲,就差點戴防毒面具了。此外,連進出戲園,男女都要分開,男人走華興正街,女人則走梓潼橋街出入,“男女界線”分得可以說是只有那么清楚了。
原以為這樣男女之間可以互不打擾,安心看戲,但是,女人家出門少不了要梳妝打扮一番,尤其是能進戲園看戲的絕非是貧苦市民等輩,有錢人家夫人小姐去戲園,那就更要擦脂抹粉、穿金戴銀了。而這等“美色”豈是一張薄紗可以遮蓋住的?于是,一些社會上的小地痞混混哪還管得到自己的眼睛哦,人在樓下坐,眼睛卻只管往女賓樓上“瞟”,哪兒還有心思看臺上的“生旦凈末丑”哦。加上當時的戲園還經常上演一些內容淫穢的戲曲,更是惹得這幫人“心猿意馬”。所以那段時間,戲園內外時常會發生打口哨起哄、言語調戲女客的風波。于是,1910年四川總督趙爾巽決定來一番“改革”,以男女同園觀戲有傷風敗俗之嫌,一紙批文將所有戲園所設的女座統統取消,不準女人再進戲園看戲。如此一來,女戲迷們自然就成了封建愚昧觀念的犧牲品,被“改革”出去了,而所有戲園也全變成了男子專場,還時不時有巡警入場檢查看是否有女賓混入。
讓我們“沖”回戲院
沒有了女客看戲,滿場子的男人就失去了看戲的“雅興”,戲園子的生意也自然日漸蕭條,而各大戲班又多為官宦軍閥士紳等做后臺,豈可坐等戲園生意垮掉?于是一番活動之后,1920年警察廳又解禁了戲園規定,但依舊是規定男女分坐,還派了軍警要加強對戲園的巡查彈壓,聲稱:“如有舉止輕佻之人定將嚴加懲罰。”
直到1937年抗戰爆發后,從淪陷區的大城市和沿海地區內遷來了大量的學校、機構和企業,自然也就帶來當時遠比成都文明、時尚的觀念,人家才不管你這個男女分坐看戲的規定,一幫一伙的時尚男女操著“外省話”或“下江話”就沖進了戲園劇場,整得沒見過世面的成都小警察些不知所措。于是,成都這種男女不能混坐看戲的陋習方才算是“塵埃落定”,灰頭土臉地不了了之。
所以說,如今當我們成雙成對地安坐在劇場影院看著大片大戲、感受“幸福指數”節節飆升的時候,不要忘了成都女人有20年的時間,不能與自己心儀的男人“排排坐”在一起看戲看電影哦…
1 1919年四川省會警察廳發給川劇伶人楊素蘭的演出許可證存根。2 1913年由四川省會軍事巡警廳頒發的戲園調查證。持證人員可以隨時進入戲園檢查有無男女混雜看戲,以及是否上演淫穢劇目。3 民國時期康子林(右)、周慕蓮(中)合演的川劇《斷橋》。4 1913年三慶會合影。5 1914年悅來茶園三慶會部分川劇師生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