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問卷調查的基本情況
此次廣西壯族自治區開發公益性崗位,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問卷調查由廣西人才資源研究所啟動并在相關部門的指導、支持下完成。調查對象主要是2010年應屆高校畢業生、在公益性崗位工作人員(一年以上)及參與政策實施人員(各項目管理人員、鄉村干部、高校學工人員等)。問卷針對不同調查對象的特點設計了不同的內容,總體上涉及廣西現有大學生公益性崗位的認知、評價、工作內容、福利待遇和今后建議等方面。調查采用隨機抽樣和定向調查的方法,范圍大體覆蓋了廣西全區設崗縣(市);投送問卷的方式采用紙質、網絡(QQ群)、電子郵件等,共發放調查問卷1240份,其中2010年應屆畢業生750份,西部志愿者、大學生村官、三支一扶、特崗教師等在崗人員200份,組織、人事、教育、團委等系統參與政策實施人員290份。最后回收有效問卷1107份,其中應屆畢業生714份、在崗人員163份、參與政策實施人員230份,回收率為89.27%。
二、問卷調查數據分析
(一)對廣西現有公益性崗位的認知、評價方面
1、應屆畢業生對廣西現有的大學生公益性崗位的認知相對充分,在崗人員和應屆生均對公益性崗位性質有著較為準確的把握。調查顯示,在高校、人力資源主管部門的網站和相關單位的廣播電視等媒介宣傳下,應屆生對大學生公益性崗位(特崗教師除外)了解較多,了解比重均占被調查應屆生的50%以上。而且,大部分(60%以上)的在崗人員和應屆生對公益性崗位性質有較為準確的認識,認為公益性崗位是“為社會提供公益性服務的崗位”和“由政府出資開發,優先安排困難人員或特殊群體的過渡性崗位”。但也有相當大的比例認為大學生公益崗位是“面向普通大眾,可長期從事的崗位”(應屆生的占46.88%,在崗人員隨崗位項目不同而有差別,其中“特崗教師”崗位選擇比例為60.87%)。這一方面說明主管部門對公益性崗位的界定沒有一個明晰的標準,另一方面也說明現有納入公益性崗位的不同項目待遇、出路等差距較大(廣西特崗教師項目服務期滿基本轉為正式教師)。
2、總體上贊同大學生公益性崗位計劃。被調查的三類群體總體上對大學生公益性崗位計劃持正面評價。高校應屆畢業生參加公益性崗位的意愿很高,50%以上的應屆畢業生表示“想過、并且條件允許則愿意參加公益性崗位”,同時其選擇最多的項目是“西部志愿者計劃”。在崗人員也把“尋求認同自己、可以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方式”作為選擇崗位的重要因素,其選擇的比重超過五成;而且認為在當前崗位做到了“抓住了機會,把知識付諸實踐”和“發揮自身優勢,傳播科學文化知識和現代文明”。超過85%的參與政策實施人員認為廣西現有面向高校畢業生的公益性崗位設置基本合理,對廣西農村發展是有作用的。
(二)對大學生公益性崗位服務期限、工資水平和專業要求方面
1、大學生接受的公益性崗位合適服務期為2年,希望的工資水平在“服務地區城市居民最低工資標準至該地區城市居民中等收入之間”。 調查顯示,五成左右的應屆畢業生接受的合適服務期為2年(男、女生選擇比例差別不大),70%左右在崗西部志愿者和三支一扶人員也認為合適的服務期為2年,只有在崗大學生村官和特崗教師則認為合適的服務期為3年。應屆高校畢業生在回答從事公益性崗位對工資的期望值問題時,選擇工資水平在“服務地區城市居民平均收入至該地區城市居民中等收入之間”和工資水平在“服務地區最低工資標準到該地區城市居民平均收入之間”這兩個區間的比例最高,均為三成左右。不同項目的在崗人員大多數都對當前工資水平表示基本滿意(均超過50%),但三支一扶項目除外,僅有12.12%表示滿意、39.39%表示基本滿意、45.45%則表示不滿意。這說明,大學生在對公益性崗位認知相對準確的基礎上,對工資水平有比較理性的認識。
2、參與政策人員認為從事公益性崗位最需要經濟管理和農業技術類專業背景。調查中,參與政策實施的科級及以下和處級及以上干部認為從事高校畢業生的公益性崗位最需要經濟管理類和農業技術類專業背景,在四個備選項中這兩者所占比重最大。但也有相當比例(20%左右)的認為“無所謂什么專業背景,主要是看能力”。
(三)調查反映當前公益性崗位存在的問題
1、公益性崗位管理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調查顯示:大部分各類項目在崗人員和參與政策實施人員認為當前大學生公益性崗位的考核機制“合理”或“基本合理”,但也有個別項目被調查者反映考核機制存在較大缺陷,需進一步改進。其中,處級以上干部選擇最多的是“三支一扶”項目,科級及以下干部選擇最多的是大學生村官項目。在回答“您認為個人評估考核不合理的地方是什么”的問題時,大學生村官和三支一扶崗位人員均反映評估考核程序化,只注重形式、走過場,不注重實際的工作業績,不能夠真實地反映被考核者的績效,缺乏對考核者的激勵性。此外也有人員反映評估考核人員不夠專業,態度不夠認真直接影響了考評的真實性和有效性。
2、服務期內的公益性崗位培訓不足。在崗人員反映在崗位培訓方面,與希望和實際需求相差較遠,50%以上各類項目在崗人員表示僅是偶爾有崗位培訓。而調查顯示,應屆畢業生和參與政策實施人員均看重崗位培訓,盡管對培訓的內容側重點不一致,但比重相差不大,包括業務知識培訓、職業道德、法律法規培訓、工作職業技能培訓、服務地的基本社會情況培訓、大學生的心態轉換及心理輔導培訓、提高與村民溝通的能力以及了解新農村建設的形勢和任務等。
3、服務期滿后,大學生選擇留在西部就業、服務基層的比例不高,且對期滿后的去向不明確。應屆生對于服務期滿后選擇留在西部就業、服務基層的比例均不高(10%左右)。在崗人員則選擇“結合自身情況,伺機考慮”的最多(特崗教師除外)。在調查不愿到公益性崗位就業的原因中有40%左右的應屆生表示對職業發展前景(去向)表示擔憂。應屆生即使選擇在公益性崗位就業,在服務期內,也有近30%的學生擔心服務期滿的出路問題。同時,五成以上的應屆生對服務期滿的去向表示有目標但是不很清晰。
(四)對公益性崗位的建議方面
1、被調查者認為公益性崗位政策應該繼續完善,并且實施過程中有必要建立服務地方政府、單位與學校之間的定期聯絡制度。不管是應屆生群體還是參與政策實施人員均認為廣西面向高校畢業生的公益性崗位政策應該加以改進,繼續完善。盡管其選擇的側重點不一樣,但主要集中在公益性崗位的“選拔方式、程序”和“崗前培訓及后續培養”及適用對象上。而且高達40%左右比例的應屆生認為“非常有必要”和“有必要”建立服務地方政府、單位與學校之間的定期聯絡制度。一方面有利于更客觀、更全面地考核畢業生,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學校培養方式、學習內容等的調整。
2、被調查者建議今后多開發黨政機關、事業單位、群眾團體編外用工等公益性崗位。超過60%的應屆生和50%以上處級以上干部認為廣西今后開發的面向高校畢業生的公益性崗位項目應是“黨政機關、事業單位、群眾團體編外用工等公益性崗位”;接下來是“民政低保、勞動監察、社會保險、工會協管”等。
三、結論及建議
(一)大學生公益性崗位在廣西的社會總體認知度、認可度均比較高。在調查的三類群體中均對廣西現有的大學生公益性崗位持正面評價,肯定其在廣西這樣一個后發展省區,廣大農村缺乏人才、急需人才的情況下,大學生公益性崗位的設置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廣西農村基層對人才的需求,對促進大學生就業產生了積極作用。因此,今后應加大公益性崗位的宣傳力度,吸引更多的優秀應屆畢業生參與到公益性崗位中來。
(二)進一步完善大學生公益性崗位的政策,在公益性崗位的開發過程中要設置配套的政策措施,保障參加公益性崗位的應屆畢業生的權益,并使其能夠在服務的過程中免去后顧之憂。比如設置更加公開透明的選拔機制,擇優錄用;公正嚴明的考核機制,獎優罰劣,等等。不管是在崗人員還是參與政策實施人員,都有相當多的認為當前公益性崗位項目考核、培訓等方面還存在缺陷,這就要求各主管單位深入思考和探索提高考核工作的公正性、準確性、有效性,完善合理的培訓機制,加大崗位培訓的力度。同時,要設置更加公開透明的選拔機制,確保擇優錄用;監督并落實對從事公益性崗位期滿的各項優惠政策的落實,保障參加公益性崗位的大學生的權益。
(三)今后可進一步開發面向高校畢業生的公益性崗位,并可確定在“黨政機關、事業單位、群眾團體編外用工”等大學生意愿較高的方向上。調查對象均在認可現有大學生公益性崗位的基礎上,認為今后可進一步開發面向高校畢業生的公益性崗位,并可在“黨政機關、事業單位、群眾團體編外用工”等方面多設置崗位。這就要求主管部門在開發、設置公益崗位時,在考慮財政承受能力的前提下,應結合大學生年輕、有知識、有干勁的特點,多設一些需一定專業技能的崗位。切忌簡單套用對下崗職工和農民工的政策,警惕在崗位設置、工作內容上的大學生“民工化”的現象。
(此為2009年人社部重大政策課題研究《加大公益性崗位開發 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政策研究》(RS2009-1)子課題調研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