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年輕人在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物理系學習時,指導老師出了一道物理學考題:如何利用氣壓計測量一座大樓的高度?他的回答是:先把氣壓計拿到頂樓,然后綁上一根繩子,再把氣壓計垂到一樓,在繩子上作好記號,把氣壓計拉上來,測量繩子的長度,繩子有多長,大樓就有多高。結果,老師給他判了個零分,理由是這個答案不是物理學上的標準答案。年輕人表示不服,堅持自己應該得到滿分。師生倆為此爭執起來。最后,兩人去找學校物理系主任——著名物理學家歐內斯特·盧瑟福仲裁。
盧瑟福聽老師倒完“苦水”說明原委后,他認為這個年輕人“挺滑頭的”,決定當面考查一下。
他把年輕人找到辦公室,給他六分鐘的時間,請他就同樣的問題,再作答一次,并特別提醒說,答案要能顯示物理學的程度。
一分鐘,兩分鐘……五分鐘過去了,盧瑟福看到年輕人面前的紙上仍然一片空白,便問:“你是想放棄嗎?”
“噢!不,盧瑟福主任,我沒有要放棄。這道題目的答案很多,我在想用哪一個來作答比較好,你跟我講話的同時,我正好想到一個挺合適的答案呢!”
年輕人略作思考,迅速在白紙上寫下答案:把氣壓計拿到頂樓,丟下去,用秒表計算氣壓計落下的時間,就可以算出大樓的高度。
盧瑟福盯著年輕人的眼睛,問:“我很好奇,你說有很多答案,可不可以說幾個來聽聽?”
“答案太多了”,年輕人顯得很興奮,臉上泛著紅光,說話開始滔滔不絕。
“你可以在晴天時,把氣壓計放在地上,看它的影子有多長,再量出氣壓計有多高,然后去量大樓的影子長度,同比例就算出大樓的高度。”
“還有一種非常基本的方法,你帶著氣壓計爬樓梯,一邊爬一邊用氣壓計做標記,最后走到頂樓,你作了幾個標記,大樓就是幾個氣壓計的高度。”
“還有復雜的辦法,你可以把氣壓計綁在一根繩子的末端,把它像鐘擺一樣擺動,透過重力在樓頂和樓底的差別,來計算大樓的高度。或者把氣壓計垂到即將落地的位置,一樣像鐘擺一樣來回擺動它,再根據‘徑動’的時間長短來計算大樓的高度。”
“好孩子,這才像上過我們學院物理課的學生!”盧瑟福臉上露出了贊許的笑容。
“當然,方法是很多,或許最好的方法就是把氣壓計帶到地下室找管理員,跟他說:‘先生,這是一根很棒的氣壓計,價錢不便宜,如果你告訴我大樓有多高,我就把這個氣壓計送給你。’”
盧瑟福一聽,哈哈大笑。末了,他一本正經地說:“我問你,你真的不知道這個問題傳統的標準答案嗎?”
“我當然知道,主任。”年輕人撓了撓腦袋,有點不好意思,“我不是個沒事愛搗蛋的壞學生,我只是對老師限定我的‘思考’感到厭煩!”
盧瑟福遇到的這個年輕人名叫尼爾斯·玻爾,丹麥人,他后來成為了物理量子力學理論的奠基人,1922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在獲諾貝爾獎的前一年,玻爾倡議成立了哥本哈根大學理論物理學研究所,并領導這一研究所長達40年之久。這個研究所培養了大量的杰出物理學家,在創建與發展科學的同時,還創造了“哥本哈根精神”——這是一種獨特的崇尚平等自由討論和相互緊密合作的學術氣氛。直到今天,很多人還說“哥本哈根精神”在國際物理學界是獨一無二的。
思路決定出路。是的,成功的人生沒有標準答案。對一個成功者來說,“標準”不重要,重要的是“答案”——也就是思考和尋找這個標準答案的過程。也許,這個過程是“非標準”的,但就是這個非標準答案,指引著我們最終找到了最正確的答案。
其實,比起所謂的“標準”,人生更重要的是“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