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寶寶到了秋天易內生燥熱,不及早防治,嚴重者將出現咽痛、咳嗽、痰黏難咳、氣逆、發熱、肛裂出血等病癥,媽媽們該怎樣讓孩子免受秋燥的傷害?專家說:預防“秋燥”從“吃”開始。
小兒秋燥為秋季常見病
隨著秋季到來,秋風如刀,人們普遍有干燥的感覺。燥為秋令主氣,在這個干燥的季節。相對濕度較低,人體的水分特別容易流失。中醫認為:“小兒肺常不足”,小兒體質稚嫩,陰分不足、津液虧少的癥狀往往表現得比較突出,由于呼吸系統等器官發育尚未完善,口鼻黏膜嬌嫩,特別容易發生咽喉干癢、鼻干唇干、大便干結、小便短赤等“陰虛內熱”的現象,可見,小兒秋燥為秋季常見病癥。
倘若喜食炸薯條、羊肉串、巧克力、香瓜子等辛辣煎炸之品,更易內生燥熱。不及早防治,嚴重者將出現咽痛、咳嗽、痰黏難咳、氣逆、發熱、肛裂出血等病癥,多見于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管炎等。怎么辦?專家說:預防“秋燥”從“吃”開始。巧手媽咪們趕快一顯身手吧!下面向大家推薦一下秋季常用的食物及食療方。
給寶寶推薦的食物
谷物類:大米、小麥、糯米再配食松子粥,可預防秋季肺燥咳嗽,腸燥便秘。
肉食類:可選食魚肉、牛肉、烏骨雞、甲魚、鴨肉,鵝肉,鴿肉,鵪鵓,豬腎,豬蹄,驢肉。
蔬菜婁;可吃些芹菜、豆芽菜、蘿卜、冬瓜、西紅柿、藕、菠菜、莧菜、菜花、胡蘿卜、荸薺、茭白、南瓜、小白菜、卷心菜等。
果品嘗:可吃些蘋果、石榴、葡萄、芒果、柚子、檸檬、山楂、香蕉、菠蘿、梨,以及南瓜子、栗子、蓮子、桂圓、蜂蜜、白木耳等。
飲料:可多喝豆漿、稀粥、牛奶及多喝水,以維持水代謝平衡,防止皮膚干燥、邪火上侵。
給寶寶推薦的食療方
川貝燉雪黎
用法:取雪梨一個洗凈,橫斷切開,去核后放入川貝末6克,然后將兩半拼攏,用牙簽固定,放入碗中加冰糖20克,水適量,隔水燉煮30分鐘即可,吃梨喝湯。每日一次,連服3—5日即可。
功效:清熱化痰、潤肺止咳,對于久咳、燥痰、熱痰有很好的療效。
生梨銀耳貝母羹
用法:取生梨1個,川貝母3克,銀耳30克,冰糖30克。將川貝母用醋浸,生梨切成片狀,銀耳用水泡軟后去硬根。鍋內加水,放入梨、銀耳、川貝母、冰糖,煮半小時左右后食用。
功效:養肺、滋陰、化痰之功效。適用于秋燥咳嗽,平時易呼吸道感染的小兒。
鱸魚山藥生梨片
用法:取鱸魚1條,雞蛋1只,山藥60克,生梨1只。先將鱸魚洗凈去內臟切片,用少許鹽、淀粉、蛋清上漿:山藥去皮切片;生梨去皮切小片。先用油炒魚片,熟后撈起;放入山藥、梨煸一煸,再加魚片一起炒,加入蔥、姜、鹽、酒,用水淀粉勾芡,翻炒即成。
功效:鱸魚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不飽和脂肪酸,有健脾開胃作用;山藥健脾、潤肺;生梨滋陰潤肺通便。對預防小兒“秋燥”效果較好。
百合杏仁粥
用法:鮮百合50克(干品30克)。杏仁10克去皮。打碎,粳米50克。同煮為粥,調白蜜適量溫食,一日一次。
功效:潤肺止咳、清心安神,適用于病后虛弱、干咳勞嗽。
陳秀華醫生的貼心建議:
預防小兒干燥癥的關鍵是要補足水。如,可多吃些含水分高的水果,如生蘿卜、梨、番茄、香蕉、百合等等;也可適當多飲開水、淡茶、豆漿、牛奶等飲品。
盡量少吃過咸、過甜、燒烤類食品。以免引起陰津進一步耗竭,徒生內熱內燥。
保持居住環境適當的濕度,比如在臥室內放一盆清水或者在地面上適當灑些水。
要讓孩子養成早睡早起,定時作息的習慣,不能過度娛樂或熬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