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如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一樣,每個孩子都是一個與眾不同的個體,發現孩子的獨特、挖掘孩子的潛能,要求父母具有“伯樂”的五大眼光。
1 給孩子營造廣闊的展示平臺,全面關注,勤于記錄。
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像一個神秘的未知數,任何儀器、任何專家都不可能準確地測試出孩子的特殊性在哪里。將來適合做什么,只有長期的細心觀察才能逐漸揭示孩子的獨特秘密。父母應該給孩子創造廣闊的展示平臺,提供充分的表現機會,讓孩子在盡可能多的領域里試試“身手”;父母則勤于觀察和記錄孩子的各種表現,盡可能多地收集孩子的成長故事。父母可以用紙筆記錄,也可以用DV記錄,既為發掘孩子的潛能積累了素材,也為孩子的成長過程留下了珍貴的記憶。
2 在比較中發現孩子的獨特性,積極等待,尊重天性。
有比較才有鑒別,了解獨特性,離不開一定的參照物;兒童普遍的成長規律和同齡伙伴的成長現象,都是與孩子具有可比性的參照對象。科學的兒童心理學已經揭示了大量的成長規律,反映孩子處于某一年齡段可能達到的基本標準,父母把孩子與之比較,就可以大致判斷出孩子的發展水平。當然,許多兒童心理學知識與概念比較抽象、籠統,有些父母解讀起來不習慣、領悟起來也可能不透徹。父母可以結合同齡伙伴的成長現象,來了解自己孩子的發展狀況。值得注意的是,每個孩子的發展速度有快有慢,但最終都將處于大致相同的水平,所以父母要抱著積極等待的心態,尊重孩子自然的成長速度和空間,避免揠苗助長的心態。
3 孩子的潛能還夠不穩定,需要父母的細心呵護。
有的父母足夠敏感,能及時發現孩子的行為表現;有的父母足夠熱情,有了發現就投入熱心的早教,可是孩子不久就轉移了興趣,父母該怎么辦呢?孩子的興趣水平比較低,以外在的、短暫的有趣為主,所以在最初的學習過程中。家長不宜要求孩子學得有多好,他學多少是多少,學習結果不令人滿意也沒有關系。如果嚴格要求孩子學到“第一”、“最好”、“出眾”、“考級水平”,會讓他感到很大的學習壓力,久而久之,他可能產生厭惡的學習態度。對孩子使用物質獎勵的辦法也是暫時的效果,但是總用物質來賄賂孩子,會讓他養成依賴物質獎勵的不良習慣。要以一定的物質獎勵為輔。以精神獎勵為主,例如給孩子一個擁抱和親吻。實際上,如果孩子的興趣源自對事物本身的興趣和愛好。而不是為外在的物質或精神獎勵所誘引,真正的潛能才能得到發展。
4 以孩子感興趣的方式發掘潛能,在游戲中快樂地發展。
雖然孩子的潛能還不穩定,但并不是隨孩子的便,想學就學,不想學就不學,這樣會使孩子養成淺嘗輒止的不良傾向,所以,家長還要想辦法維護孩子的興趣,以孩子感興趣的方式來調動他的學習潛能。例如很多孩子喜歡彈琴,也參加了鋼琴學習課程,但是遇到困難的時候可能就會出現不愿意練琴的現象,再好的潛能也需要持久的鍛煉才能穩定下來,那么為了維護孩子的興趣。家長既不能強迫孩子練習,還要鼓勵孩子練習下去,就需要借助孩子喜歡的游戲和玩具,在玩中激發孩子的興趣。有一位媽媽就把孩子平時玩的布娃娃玩具找出來10個,整齊地碼放在電子琴旁邊的桌子上,孩子彈完一首曲子。媽媽就讓布娃娃“暈倒”一個,孩子特別高興,有時候。媽媽不在身邊,孩子就自己彈,然后自己“幫助”布娃娃“暈倒”。這個孩子很快成為樂感和技能發展最快的孩子。
5 孩子的潛能與家庭資源息息相關,近水樓臺先得月。
孩子是一粒種子,他的哪些潛能逐步展現出來,與他成長的土壤密切相關。每個家庭的土壤都是不同的,帶有濃縮的個性色彩,孩子的潛能自然就會生根發芽。家庭資源對孩子潛能的影響比家長的發掘力量還要強大與持久。如果家庭成員中有做貿易的,就可能積極創造條件帶領孩子旅游,開闊眼界,鍛煉外語表達能力;如果家庭成員有從事醫務工作的,就可能有助于豐富孩子的營養、衛生和保健知識,提高自我保護能力,建立健康的生活習慣;如果有家庭成員是從事文秘編輯工作,就可能引導孩子熱愛閱讀與寫作,提高孩子思維的邏輯性……當然。孩子并不是家庭成員的復制品,家長為孩子提供家庭學習資源,但孩子將來并不一定要做相應的職業,孩子的潛能應該與他未來的理想、性格個性和時代特點密切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