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早上賴床等同于暴飲暴食
有些人早晨醒后便賴床不起,以為睡眠時間長一點沒什么大礙,殊不知,如此“享福”,往往會因福得禍
醫家常說。賴床會使人毫無邊際地胡思亂想,起床后,頭沉甸甸的。什么事也干不下去。這是因為賴床也需要用腦,而消耗大腦的氧,以致腦組織出現暫時性的“營養不良”。
如果平時生活較規律。逢節假日貪睡,會出現暫時性的“營養不良”。這就可能擾亂體內生物鐘的時序,使腦垂體分泌的激素水平出現異常波動,結果白天激素水平上不去,夜間激素水平下不來,使大腦興奮與抑制失調,造成夜不能寐。而白天卻心緒不寧、疲憊不堪。
一般來說,經過一個晚上,到清晨7時左右,腹中基本消化完頭天的晚餐。此刻,大腦會發出“饑餓信息”,這時如賴床不起,勢必打亂腸胃功能的規律,久之。腸胃黏膜受損,很容易引發胃炎、潰瘍病及消化不良等病癥。
2 六齡童患罕見疾病吃飯就吐身高95cm體重12公斤
煒煒2004年出生,兩歲的時候,張林奇夫婦決定從山西農村老家出來到天津打工,煒煒則留在老家由姥姥照顧。
今年張煒煒被天津市兒童醫院確診,這是一種非常罕見的疾病——顱咽管瘤。因為這個可怕的腫瘤。煒煒已經好久沒有長個兒了。只有950m高的他,體重不足12公斤,躺在爸爸的懷中,沒有人會猜得到他已經6周歲,是小學一年級的學生了。
3 澳洲母親撫摸被宣告死亡嬰兒2小時將其救活
據英國媒體26日報道,我們都知道母愛的偉大,但是你能想象到嗎,這種力量竟然強大到了能夠戰勝死神。澳大利亞的一位母親凱特日前參加了電視訪談節目《今日今夜》,講述了她用自己的溫暖懷抱將已經“死亡”的兒子救活的故事。
今年3月,凱特懷孕27周后早產了,她在悉尼的~家醫院中生下了一對龍鳳胎。其中的女嬰艾米麗幸運地存活,而體重只有907克的男嬰詹米出生后沒有呼吸,醫生對其進行了20分鐘的搶救后,宣告其死亡。
詹米的“遺體”被交給他的父母大衛·奧格和凱特。凱特傷心欲絕地抱著自己的兒子,不愿相信他已經死了。她溫柔地撫摸著詹米,不停地對他說話。這樣持續了2個小時后,奇跡發生了,詹米開始顯現生命體征。凱特又給詹米喂了一些母乳,小家伙竟然開始正常地呼吸了。
造了奇跡的凱特日前在《今日今夜》節目中講述了自己用“母嬰肌膚相親法”,也就是澳大利亞人所稱的“袋鼠育兒法”救活自己早產的兒子的故事。
(閱讀鏈接本期P64-P65“愛的撫觸——新生兒按摩”)
4 孕婦吃魚大多,寶寶會智力低!
據路透社報道。中國香港的研究人員發現,孕婦長期并大量吃魚。會將攝入的水銀經胎盤傳給胎兒??赡苡绊憢雰撼錾蟮闹橇Πl展。
香港中文大學研究人員的這份為期兩年的調查涉及千名新生嬰兒和他們的母親。調查結果顯示,25%嬰兒的血液和頭發中,水銀含量超出標準,而母親中有6%水銀超標。孕婦吃魚過量導致胎兒智力低。
“即便是魚所含水銀量均符合安全標準,但是假如孕婦長期并過量食用。則會把水銀經胎盤傳給胎兒,加上新生嬰兒的排泄能力較差,這樣水銀便容易積聚體內,可能影響嬰兒腦部發育,使智力遲緩?!毖芯咳藛T說。
研究人員提示,女性懷孕期間不要過量吃魚,每月平均吃2至7公斤算是適中。
5 美研究稱多巴胺基因變異影響青少年學習成績
美國一項最新研究稱,多巴胺基因發生變異會影響青少年的學習成績,研究人員對2500名初中和高中學生的基因和生活信息進行了調查,這些學生參加了從1994年至2008年開展的一項全國性青少年健康調查。研究發現,隨著多巴胺基因變異的數量增加,學生的平均學分會隨之下降,這種現象非常明顯。
多巴胺是一種神經傳遞物質,主要負責大腦的情欲、感覺和興奮等情緒的信息傳遞,也與上癮有關。如果青少年體內多巴胺基因中的一個或多個發生變異,那么這些青少年的學習成績會受到影響,其中英語和數學成績受影響最大。
6 孤獨的感受等于每天抽了15根煙
歐洲一項針對1200位成年人所做的調查顯示,約有1/3的人常感到孤單。在最新一期美國《人格與社會心理學》雜志上。芝加哥大學歷時30年追蹤5214名美國人后發現,人們一年平均有48天會感到孤單調。查表明,如果身邊有一個攜帶“孤獨病毒”的朋友,你因此陷入孤獨的可能性比常人大52%!不僅如此,這種傳染還具有多米諾效應,甚至會連累到朋友的朋友。
美國一項涉及30萬人的研究表明。社會孤獨感的危害等同于酗酒或每天吸煙15支,甚至比不運動所帶來的危險還要嚴重。
7 日本研究稱血糖高易致早老性癡呆癥
日本一項研究顯示,血糖高或存在糖尿病風險因寨的老年人,容易出現導致早老性癡呆癥(阿爾茨海默氏癥)的腦內色斑狀物質。因此,若能通過合理飲食和運動以避免血糖高并預防糖尿病,或許可以防止罹患早老性癡呆癥。
腦內色斑狀物質是指貝塔-淀粉樣蛋白質在大腦中積聚形成的色斑狀物質。被認為是導致早老性癡呆癥的元兇。
日本九州大學教授巖城徹等人從1988年開始,對福岡縣久山町的135名居民進行了長期的跟蹤調查。這135人中,有16%的人在調查期間即患上早老性癡呆癥。對他們的遺體解剖發現,其中88人有腦內色斑狀物質。
研究人員根據調查數據,分析了高血糖和糖尿病等與腦內色斑狀物質的關聯。最終確認,血糖偏高的老人與正常老人相比,出現腦內色斑狀物質的風險為后者的1.7倍;而本身不僅血糖高,還具有易導致腦內色斑狀物質基因的老人,出現這種色斑狀物質的風險則是正常老人的38倍。
8 陜西:7月傷丙類傳染病報告發病數手足口病居首
新華網西安8月9日專電(記者許祖華)陜西省衛生廳9日公布了7月份陜西省法定報告傳染病疫情。7月1日零時至31日24時,全省共報告法定傳染病21135例,死亡25例。其中,丙類傳染病報告發病數手足口病居首。
其中,甲類傳染病無發病、死亡病例報告。乙類傳染病中除傳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質炎、人禽流感、狂犬病、登革熱,炭疽、流腦、白喉、新生兒破傷風、鉤體病、血吸蟲病無發病、死亡瘸例報告外,其余15種傳染病共報告發病9348例,死亡14例;報告發病數居前五位的病種依次為病毒性肝炎、肺結核、痢瘓、梅毒、麻疹,占乙類傳染病報告發病總數的94.54%。
同期,全省共報告丙類傳染病11787例,死亡11例。報告發病數居前三位的病種依次為手足口病、其他感染性腹瀉病、流行性腮腺炎,占兩類傳染病報告發病總數的98.46%。
9 服藥姿勢不當可致食管損傷
服藥姿勢不當,會導致食管損傷。例如,躺著服藥片或膠囊時,如只用一口水送服,有60%的藥物不會直接到達胃部,而是黏附在食管壁上。而采用站立姿勢,用60~100毫升水送服藥物者,藥物很快就能到達胃部。
藥物如果不能順利通過食管,有時會造成食管黏膜的摩擦性損傷,有時會黏附于食管壁上,刺激食管黏膜引起炎癥,甚至形成潰瘍。尤其是膠囊類藥物,原本應在到達胃部后溶解釋放的藥物,卻在食管內溶解。不僅損傷食管,而且還會影響藥物的吸收和療效。有人做過調查,發現干吞藥片后,會在1~4小時內引起不良反應,出現炎癥、水腫,引起咽部異物感、胸骨后疼痛、燒灼感、吞咽痛、下咽困難等不適,嚴重者可致食管潰瘍、穿孔、嘔血。其中引起食管損傷的最常見藥物有四環素、強力霉素、硫酸亞鐵、氨茶堿、氯化鉀、復方磺胺甲惡唑、非甾體類消炎藥和膠囊劑。
正確的服藥方法是取站立位或坐位,用200~300毫升水送服。服藥后不能立即躺下,至少保持原姿勢90秒。如病情嚴重不能取站立位或坐位時,應當考慮采用其他途徑給藥或服用水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