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到中國最東點了!環中國騎行第53天:9月22日/晴,黑龍江臨江鎮—烏蘇鎮,共105公里,愿月滿人圓。”中秋之夜,小龍在他每日必更新的QQ簽名中寫道。
自8月1日從太原出發至今將近兩個月的時間里,小龍單車單人累計騎行了5000多公里的路程,但對于他完成整個“單車環中國,低碳萬里行”的計劃來說還只是“萬里長征邁出了第一步”。
這不是一次簡單的戶外活動,而是通過以自行車騎行的方式,沿中國陸地邊境環繞騎行一周,在此期間還將一路宣傳倡導“低碳出行、節能減排”,并以圖片及文字的形式記錄中國邊境地區的生態環境現狀,行程累計將達三萬多公里,預計所需時間為14個月。
自27年前,有“中國第一騎”之稱的鄭群力騎著自行車走遍全中國后,出現了走遍中國大江大河第一人、環行中國陸海疆的勇士李根浩,還有為宣傳“關注水環境,珍惜水資源”單騎神州兩萬五千里的史興忠等。載入史冊的“環行英雄”可以說屈指可數,卻無一例外地有著深切的環保情結,而小龍也將用一年多的時間完成這一壯舉,成為另一位千里走單騎的孤膽英雄。
在路上
每天按計劃不停地趕路就是小龍現在的生活,這不光是為了整個計劃的順利完成,更重要的原因是,如果他不能在太陽落山前到達預定地點的話,長時間行進在荒無人煙地段的小龍就可能會有生命危險。
除了吃飯用去的幾分鐘時間外,一整天沿著國道,頂著烈日不間斷騎行八、九個小時,對于小龍來說,不過是家常便飯。在經過內蒙古滿都胡寶拉格蘇木一五岔溝鎮時,由于當地都是地廣人稀的邊防地帶,又遇到修路,嚴重影響行車速度,小龍不得不兼程15小時行近200公里后到達目的地。小龍當時感覺“骨頭都全部散架了,渾身哪都疼,連坐下去都很困難。”
在小龍單車單人的騎行過程中,一路上的地理、氣候有時甚至是人為因素都會給孤身一人的他造成威脅。從小龍出發到現在,走的絕大部分路途是山路,是真正意義上的“翻山越嶺”。走過大小興安嶺后,小龍曾調侃的說:“以前一直不清楚大興安嶺和小興安嶺的區別是什么,現在終于知道,原來大興安嶺是好幾天翻了一座山,而小興安嶺是一天翻了好幾座山!”山里溫差特別大,小龍曾經受過在短短幾天時間里從47攝氏度到7攝氏度的Nwendiu溫度變化。東北行程中,由于多地段修路,來往運土的大塊頭運輸車從身邊經過時裹挾的風力足以讓小龍六、七十斤重的車子劇烈搖晃。
一次次的考驗和無數的艱辛都在挑戰著小龍身心承受能力的極限,但他卻也樂在其中。
在內蒙古東烏珠穆沁旗烏里雅斯太-薩麥蘇木,小龍的到來受到當地人民的熱情歡迎,過往的路人也為他加油助威。那天,耳畔呼嘯而過的風聲陣陣,遠方云朵一般的羊群星羅棋布,在陽光的照耀下閃閃發亮,一望無際的高原那么坦蕩自由,小龍至今回味無窮。在經過內蒙古滿洲里市時,壯觀的中俄國門赫然屹立眼前,那種從血液里升起來的民族自豪感,在一瞬間感覺萬分真切,他此生都不會忘記。還有那黑龍江上的日出日落,簡直美的令人窒息……
東北鄉村的屯子里,人們善良好客,但幾乎家家戶戶養著的大狗卻頗讓人困擾。曾經在經過一個屯子時,小龍突然被一條大狗從后面追咬,緊接著不知道從什么地方又冒出七、八只大小各異、種類不同的狗,一起上陣圖住小龍狂吠。面對這種突襲的架勢,小龍頓時不知所措,只好原地不動靜觀其變。后來,小龍與一只狗對視,不管它轉到哪個方位,他都只盯著這一只看,這樣僵持了約一分鐘,狗群才退去。
記者這樣問小龍:“一路走到現在,累嗎?”
小龍說:“累!但我會一直堅持下去,人生中能實現夢想的機會并不多,如果現在不行動,那以后可能就不會再有機會了。”
聽從心靈的聲音
同樣作為一位戶外運動愛好者的武文,這么評價她的好朋友小龍:“生活中的小龍是個非常優秀的小伙子,上進、踏實也很有想法,在戶外是位非常優秀的領隊,只要跟著他出去的隊友都會有一種安全感。這次小龍單車騎全國活動無論能否圓滿完成,有勇氣上路其實就已經是一種成功,這種精神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
事實上,小龍在下定決心做這件事情之前,擁有長期戶外經驗的他曾想到要出國,去國外學習和借鑒別人先進的戶外運動發展模式和相關經驗,而且簽證手續也已經辦好。但是在他心底,始終覺得有個心愿未完成。上學時期的小龍就酷愛戶外運動,畢業以后一直從事戶外的相關工作。他曾是山西行者戶外俱樂部的一名專業領隊,帶隊出行70多次,并且是中國瀾滄江漂流探險隊隊員,曾成功漂流穿越梅里雪山月亮灣大峽谷,這是繼美國人1992年成功漂流后中國人的首次成功漂流穿越。環行全國是小龍長久以來的夢想,同時作為一名環保志愿者,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使他意識到,光是有熱愛戶外、熱愛大自然的心是遠遠不夠的,真正的熱愛是一個“動詞“而非”名詞”。同樣是因為他豐富的戶外經歷,使小龍深刻認識到中國脆弱的生態系統已經亟待全社會的人們共同拯救,每個人都應當而且有義務為環保盡一份力,現狀的嚴峻性已不容等待。內心的波瀾激蕩著他的心,最終小龍決定,暫時放棄出國的打算,通過戶外的自我挑戰,為追逐那個始終縈繞在他心頭的夢想,為把“節能環保”的理念帶到更多的地方而義無反顧地前行。
小龍的行為得到來自社會各界人士的無私資助,山西行者戶外俱樂部和山西捷安特自行車也給了他很大的支持,這讓家境并不是很富裕的小龍對此表示非常真摯的感謝。就這樣,小龍出發前的準備工作緊鑼密鼓的進行著且異常順利。小龍在QQ簽名里這樣鼓勵自己“有些人能清楚聽見自己心靈的聲音,并按這個聲音生活,這樣的人,不是瘋了,就是成了傳說!”小龍的父母也對兒子的計劃表示理解和無條件支持,讓一度因為擔心家里人反對而不敢和父母談及此事的小龍倍受鼓舞,勇氣倍增。
終于,2010年8月1日,小龍踏上了他的筑夢之旅。自行車文化的回歸
小龍在他的計劃書里說:“根據相關的統計數據表明,我國汽車排放的尾氣已成為城市大氣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占79%,這是一個讓人觸目驚心的數字!環中國騎行是我最終的選擇,也是我現在迫切力行之事,我要用我的行動去喚起更多人對自然的熱愛,對環保的關注,更是對我們賴以生存的美好家園未來的一種企盼和接力。”
小龍此次“單車環中國,低碳萬里行”的騎行活動,本質上講,代表了一種新的社會風尚,宣揚的是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的環保理念回歸綠色自然,追求健康生活:是對自行車文化的重新振興。這是城市經濟高度發達,城市文明高度進化后的理性回歸和感性回潮。
如今汽車文化風靡社會,卻鮮有宣傳自行車文化,其實,自行車比汽車更有“文化”。深圳市工經聯主席、自行車行業協會理事長王肇文說:“自行車文化主要是指運動文化,自行車不僅僅是一個代步工具,更是一種健康運動的時尚標志。我到北京遇到韓國、日本的老板,見面談的不是買寶馬汽車,而是買什么高級自行車。”同時王肇文認為,人們的觀念問題是自行車文化在中國普及的最大障礙,他說,很多人一年只有三五萬元的收入,卻拼了命也要買一輛汽車。據新華網的一則消息稱。如今城市經常騎自行車出行的市民越來越少,主要原因是自行車和機動車混道,汽車太多太“狂”不安全,96.4%的公眾希望設立自行車專道。
中國曾經是自行車大國,但卻正在走發達國家“汽車革命”的老路,城市交通幾乎被汽車“獨霸天下”,冷落自行車日漸成為社會現象和大眾的普遍心理。與此同時,汽車污染也已成為大中城市中最嚴重而且是最難治的環境問題。然而,在北歐的丹麥,全國500萬人口擁有400多萬輛自行車,首都哥本哈根60%的市民每天騎自行車出行。哥本哈根用20多年時間修建了總長度300多公里的自行車專用道,其中市中心到火車站的自行車快速道沒有一個紅燈,每天有3萬多騎車人通過這條快速道上下班。同時政府部門率先垂范,為公務員配備公務自行車,最大限度減少汽車使用。
在我國,自行車文化的衰落固然是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居民收入增加的結果,但是從根本上講還是人們觀念在作祟。在當今社會的流行風潮中,“有車有房”儼然成為了身份的象征,而曾經熙熙攘攘,承載很多人幸福與夢想的“零污染”自行車似乎已經被定位為“窮人”的交通工具。種種表象背后,其實折射出的是我國當下的主流價值3~--經濟建設至上,為這種價值觀買單的正是人們日趨惡化的生存環境。
在“節能環保、低碳出行”漸漸成為共識的今天,自行車文化的回歸已經在世界各地掀起狂潮。如著名旅美學者、現為波士頓Suffolk University歷史系助理教授的薛涌所言:“新的自行車文化,不應該僅僅是買不起車的人的窮人文化,而應是中高產人的文化。”如今,在一批以小龍為代表的“騎行驢友”的帶動下,“自行車歧視”現象已經有所好轉,單車騎行這樣一種綠色健康的生活方式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并熱愛,自行車已不再是簡單的交通工具,“自行車=代步工具+健身+旅行”、“騎車旅游,游玩健身雙豐收”。
北京的“驢友”胡劍說“其實自行車交通也是城市交通的組成部分,政府也應當給予足夠的重視,比如在國外,地鐵里給‘騎車族’預留了最后一節車廂存放車子,不過,根據我國人多的特點,出于安全的考慮,是不是可以采取非高峰時段自行車可以搭乘的辦法,以這種地面、地下多樣的組合交通方式緩解道路擁堵問題呢?”為騎車人提供安全快捷服務是普及自行車最重要的保障,以人為本和環保至上的城市,零污染排放的自行車應備受禮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