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科并非是第一個提出綠色建筑概念的企業,對于這個全球最大的房地產開發商而言,它更需要的是實際行動。2009年新落成的萬科中心就是一幢綠色建筑的標桿“樣板房”,它通過總體規劃和建筑單體設計,利用自然技術、本地綠色建筑材料低成本、低投入地平衡和維護周邊的生態系統,在保持辦公使用者的身心健康和舒適性的前提下實現對資源和能源的節約。新萬科中心的設計理念被它的設計公司——美國斯蒂文·霍爾建筑事務所表述為“漂浮的地平線、躺著的摩天樓”,“萬科中心為什么是這樣子,因為它代表了萬科對自然的一個態度,對社會的一個態度”。從北京到深圳,從布魯塞爾到哥本哈根,王石都介紹著萬科綠色建筑的概念,萬科希望在今后將這一綠色建筑的理念與實踐更多地融入到其產品之中。
萬科中心坐落在深圳大梅沙度假村,毗鄰沙灘公園。在規劃設計之初,萬科并不希望這僅僅是企業的“私有品”,而更多地使它成為一個對外更為開放的活動空間,將它打造成游客們旅行參觀、嬉戲庇蔭的佳處。這棟平躺的建筑物,抬高了的建筑設計使得地面空間完全釋放,留給了地面最大的觀景空間與綠色草地,此舉加強了海風對流,并營造出一個良好的微氣候環境。
針對深圳多雨的氣候,萬科總部還采用了滲水鋪裝路面加強雨水滲透,種植各類樹種。在整個項目中,萬科還采用了全面的雨水回收系統,將屋面和露天雨水收集處理,并蓄積在水景池內,利用于綠化和補充觀景水池水量。此外,它還將生產和日常辦公中的中水、污水,通過人工濕地進行生物降解處理,以循環利用于整個大樓植物的灌溉以及清洗用途,每日處理量高達100噸,節約用水50%。
在節能方面,萬科總部采用了大面積玻璃以獲得充足的日照陽光。當然,大面積的陽光照射也造成了太陽得熱,以及冬季的眩光現象,為此,萬科在采用了低輻射、高透光玻璃的同時,也配上了能夠自動調節的外遮陽系統。根據太陽高度角以及室內照度,該系統能夠從0-90度智能化地自動調節遮陽板。除了燈光照明之外,對于亞熱帶的建筑而言,能源損耗的最大一塊還來自于建筑溫度調節。
為了達到節能環保的目的,萬科采用了蓄冰空調技術與地板送風系統的結合。蓄冰空調技術的工作原理是,讓制冷機在夜間電力負荷以及電費低谷期進行制冰。在白天負荷高峰釋放出來,通過峰谷間負荷的轉移既節省了企業成本,也減輕了電力系統的負荷。地板送風系統是利用地板下低壓風管將冷風送到風口,送風溫度較常規送風溫降低2-4攝氏度。根據計算,按照常規制冷系統,設備初始投資196萬元,年運營費86.5萬元,而冰蓄制冷加地面送風系統,設備初期投資為303萬元,年運營費用53.8萬元,萬科在3.3年之后便可以收回投資。
除此之外,為了充分利用深圳氣候的特點結合風景區林業特點,萬科獨特地將建筑屋頂設計成太陽能光電系統和屋頂花園的結合。它在年發電30萬度,降低此建筑總體耗能14%并為總部淋浴提供所需熱水的同時,也避免了光照污染,美化了建筑形象,使之與整個景區融為一體。
當然,對于建筑而言,除了整體設計與運營的節能、綠色之外,更重要的就是建設期中對于能源的節省以及環境保護的應對。與萬科一直倡導的住宅產業化理念一樣,在這棟大廈的建設工期之際,萬科也嚴格地貫徹了LEED認證對施工管理以及材料使用的方針。這其中包括盡量使用本地材料,減少運輸材料過程中的能源消耗:使用回收修復或可再生的材料產品和裝飾材料,大量采用了可再生材料(竹、羊毛、棉花等材料)、快生木材(生長周期10年以下,萬科中心全部采用竹質門桌),在整個項目可再生材料應用率高達23%;制定和執行廢棄物管理計劃,并開辟專門空間,用于回收廢棄物,而泥土則被堆成一座座小山頭,用于植物栽種。王石希望,能夠將萬科中心的建設經驗在未來應用于商品房的大規模建設之中,并逐步實現萬科對于綠色建筑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