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載,最近一些地方相繼公布,今后大學生“村官”等六類服務基層項目的人員可定向考錄公務員,不再享受筆試加分等優惠政策。為此,輿論嘩然,支持和反對聲不絕于耳。
中國古代的科舉(考試制)取代察舉征辟(推薦制),現代的高考取代文革時期的推薦、評審制。在一個監督乏力的社會,“分數面前人人平等”的應試教育是最好的選拔方式。然而,高考還是留了個“后門”——加分。照顧少數民族的加分還情有可原,但是以貶低應試教育的辦法、打著所謂素質教育(其實根本不是)旗號的一類加分,實則是有權勢錢財者為“出身教育”開拓的另一條通道。而后又出現了公務員考試加分。才有了文前的一幕。
2009年“浙江高考航模加分事件”,《中國青年報》發表了一篇文章,文章說在浙江參加航海模型的加分測試,你只要交600元的報名費和15000萬的培訓費,培訓上一個月,那么幾乎所有的參賽者都可以獲得前六名的成績。這個成績最終將會為你的高考成績額外的再加上20分。加分者大部分是有背景的家庭。
高考不公的現象一個是在資源分配上面不公平。一個就是在加分政策上面,靈活性太大,使得黑手可以隨時地插進來。再有一個不公平,就是地域性的不公平,西部、東部永遠都分數線不一致,所以總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公務員考試又何嘗不是呢!也有很多的不公平,加分制度是其中之一。在“白領”易碎的當下,“紅領”被看作是最好的行當,這引發了公務員考試的持續升溫。公務員考試,現為我國第一大人才錄用考試。上至國考省考,下至市考縣考,可謂“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公務員考試的公平、公正與透明,不僅僅是一次取仕考試,更重要的,它關系到社會的公平與正義和底層青年向上的憧憬與希望,更關系到社會的穩定。在最大程度上確保公務員考試的公平性,是公務員考試的關鍵所在。作為考試制度,有加分項目,就難免有舞弊和不公。高考加分引發的公共事件及丑聞層出不窮,公務員考試加分的質疑也從未消逝過。從這個角度上講,取消公務員加分政策,算是一種社會進步。
加分只是公務員考試中的一個小插曲。其深層次問題是,公務員考試現在還存在大量的不公開、不透明環節。比如說,去年就有媒體開始質疑公務員考試的“三不準則”,即不公布試題、不公布標準答案、不標注分值。除此之外,公務員考試還有諸多關于“不”的弊病,比如說,不公開閱卷、不公布排名、不公示錄取人員資料……分達線了,面試給刷下來了。現在網絡、電視這么發達,面試也可以現場直播啊,為何不直播?恐怕于不陽光有關。有些成績、人選本可以現場公布,卻總要背后研究,研究對權勢人來說就是機會。
事實上,權勢的既得利益者,根本無須用考試加分的策略來完成就業,有時候,僅僅憑借一句話、一個簽字,就足以完成工作的安排。在一些地方黨政領導說用誰就用誰,只要有背景或有錢,也不問你身世,就可安排事業編制的工作,公務員工作也可以操作。為了搞平衡,財政局長和人事局長手里也分到用人的指標,因為吃財政人員必須經過財政局和人事局審批。
取消公考加分是為了平等。陽光、透明才是公考公平的關鍵。不陽光、不透明社會就會變陰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