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買了房就有裝修公司打電話發短信,莫名其妙的噓寒問暖購房廣告和大量嚴重干擾人正常生活和工作的垃圾短信。困擾,是否會在9月1日戛然而止,拭目以待。
工信部宣布,從2010年9月1日起正式實施電話用戶實名登記制度,據時任信息產業部電信管理局副局長的趙志國發布將推出“手機實名制”的消息,已過去5年。
爭議中前行
“以前經常收到辦證、中獎的短信,都是陌生手機號,手機實名制實行了,他們就不敢這么明目張膽的發短信了吧,不然查號就知道是誰呀!”大南門移動營業廳中一位來繳費的手機用戶說。
手機實名制出臺的背景之一即是:由于,通信運營商的代理人出售手機號碼時并不嚴格查驗有效身份證件,手機號碼隨意匿名購買,為不法分子提供了一個隱身作案的電子平臺。匿名手機號以手機中獎、假冒銀行或銀聯名義發送欺詐性信息,散布謠言、恐怖信息,發布色情、賭博以及兜售假證、贓車等違法短信,已成為現代社會信息生活中的“牛皮癬”。于是,電信服務投訴的重災區——短信息服務投訴成為了眾矢之的。
南開大學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院副教授白雪潔對手機實名制持樂觀態度,她認為,手機實名制的全面強制實行將有利于匿名號碼的減少,隨之垃圾短信也會相對減少,會有利于治理當前不良短信泛濫的現狀,并對垃圾短信產生威懾作用。
工信部“要在3年內對匿名用戶進行補登記”的說法被中國社科院法學研究所教授周漢華認為不劃算,將會加大運營成本。根據工信部最新統計數據,目前全國手機用戶約有8億,而其中未進行實名登記的達到3.2億。
除了經濟賬之外,有業內人士解釋,手機實名制清除的只是大量的“沉默用戶”和影響通信市場健康發展的廣告和欺詐行為,留下的是大多數的優質客戶,他們總體的消費能力沒有降低。另外,手機實名制的推行,也可以有效減少用戶惡意欠費情況的發生,降低運營商的風險。而在未來的3G世界,手機實名制會給消費者帶來更多安全感,在手機支付業務上為運營商帶來更多利益。
采訪中,已經有手機用戶對于遞交身份證過程中信息泄露的擔心印證了知名互聯網專家劉興亮的觀點,他認為決策者過于草率,很可能“為了解決一個問題,卻帶來了更多的問題”,每一個用戶的隱私權和自由通信權如何得到保護在手機實名制中未必提及。
事實上,很多垃圾短信并非全部來自于11位的手機號碼,還有大約30%-40%的垃圾短信是以“0635”、“0769”開頭的號碼。工業和信息化部電信專家陳金橋從掌握的數據分析:“目前通過個人手機號碼發出的垃圾短信占60%-70%,其余的還有通過網關、群發器等多樣化的垃圾制造處發出的短信。所以,我們并不能給手機實名制太多的職責,指望它徹底消除垃圾短信就更不可能了,還要相應的輔以技術上的支持,從源頭上控制垃圾短信的發送。”
手機實名制推行的一個前提,就是公民的個人信息安全應當得到保障,已逐漸成為共識。如中國《隱私權保護法》在法律體系中的缺席,使得不在少數的非法公司和個人以販賣他人信息漁利并免于懲罰,而信息遭到泄露的受害者卻投告無門。記者曾一周內收到房產、公務員考試培訓、家電促銷等不下10條商業信息。
實行手機實名制后,運營商需要繼續加大控制網關、群發器等垃圾制造處向消費者發送垃圾信息的力度等配套措施,相關政府職能部門同時要配以強大的社會代銷渠道控制網管理,這些都將面臨著諸多挑戰。
代售商暗渡陳倉
先天不足的胎兒在爭議聲中呱呱墜地,已經預示了叫好不叫座的結局。
位于太原大南門的移動營業廳已經接到工信部通知,不過要求出示身份證原件和復印件才能辦理預付費新卡的規定,山西移動早在一年前已開始實施,聯通同樣嚴守戒規。然而作為“游擊隊”的手機代售點卻顯得更為“靈活多變”。
毗鄰不遠處的亨得利眼鏡店門前,布滿了兜售手機卡的小販。面對是否需要身份證的詢問,一位中年婦女說,她已經用自己的身份證辦過了卡,如需過戶,馬上就能辦理過戶手續,如不需要,今后辦業務直接道出身份證上的名字即可。
在山西大學附近的許西村,記者走訪了多家代售點,大多數代售點要求提供身份證復印件,少數代售點的老板對此并不要求。
群聚在下元的許多代售手機卡的商販,以署名“XX通訊公司”的小商鋪為存在方式,售卡小姐就在這數平米的窄小空間里不停得推銷手機卡,她們和“游擊隊”一樣方式,規避由身份證導致的業務量下滑,并承諾:“保證沒問題,有問題可以來找我們。”
一個身份證辦理手機卡數量沒有得到國家相關法規的限制,為代售商提供了猶可轉圜的商機,同時也為少數不良代售商詐騙制造了可能。后果就是,用“買卡送話費”招徠顧客,成交后即注銷該卡。
“利益”阻擊
中國并非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新加坡、韓國、澳大利亞、日本等國早已實施手機實名制,經過現實檢驗,總是利大于弊。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表示,手機實名制能否真正得以推行,關鍵還在于運營商能否過了“利益”這關。一則激烈的競爭壓力下。網羅客戶成為第一要務,如都堅持尺度,把關嚴格還好,一旦有運營商放松管理打開缺口。就會產生連鎖反應,實名制將大打折扣。二則,短期內運營商成本上升,利潤下降,成為實名制的最大阻力。
不僅如此,假證肆虐難以改變的現狀也將手機實名制陷入泥淖,這方面可借鑒新加坡推出的身份證掃描辨識系統,有效解決了假證問題。
“實名制”本身是個體自由與公共利益長期博弈的結果,是公共管理政策退而求其次的選擇,要讓身份底線成為犯罪的防火墻得有兩個前提——社會必須自覺準備好處理龐大的信息、支付額外成本的能力,再者公民在社會活動中必須自覺負擔煩瑣的程序成本和退讓個人隱私領地。
手機實名制畢竟只是一項新制度,它只有一般的規范作用,面對利益沖突,被忽略的門檻太低。南開大學教授白雪潔說,手機實名應該上升到法律層面,對運營商和代理商的行為以及違犯懲罰進行明確的規定,這樣才能具有強大的威懾力和約束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