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現在的大老板在你這個年紀的時候還和公婆住在一起,或者住在筒子樓里,心里是否會好受一點?
王石 萬科董事長
44歲有了第一套房
王石在博客上講述自己買房經歷。1983年到深圳創業,他當時32歲。本來在深圳的時候,公司租農民房解決員工居住問題。幾年后,將原來的員工宿舍私有化給職員。那個時候,本來有機會買自己的第一套住房,但是因為當時并沒有把深圳當做自己的長久發展之地,才沒有買房,而是一直租房。
直到1995年他44歲的時候,才給自己買了第一套住房,幾年后有了第二套住房,但都是自己儲蓄按揭購買。
王石的感觸是,在事業沒有定型的情況下,年輕人還是不宜買房,容易被拖累。而年齡太大了,銀行又不會給你做按揭。因此,購房年齡需要好好斟酌。
巴菲特 股神
富可敵國,住在“有損市容”區
“股神”巴菲特對自己的住房投資少之又少。由于少年養成的習慣,他不像那些當紅的大明星一樣揮金如土,他的簡樸是常人不能理解的。
當巴菲特的身價相當于克羅地亞和約旦兩國國內生產總值之和的620億美元的時候,巴菲特的居所——1958年28歲時花了3萬多美元購買的位于布拉斯加州奧哈馬歡樂谷的灰泥粉刷的小房子——所在的地區,卻被當地政府列為“有損市容”的地區。
唐駿 打工皇帝
無房,不妨住酒店
唐駿至今沒買房,而是租住每月12萬元的賓館。他自己有自己的算盤:“在上海買同樣質量的房子至少要花2500萬元,2500萬元拿來自己投資,我相信年回報率至少在30%以上,保守一點,按20%來計算,2500萬元每年的回報就是500萬元。而住賓館一年才花150萬元……我從中間還賺了350萬元。”
劉平 原華為副總裁
住在公司的房子里,不敢打牌
1993年的時候,華為的大部分員工都租住周圍農民的房子,唯一的一棟宿舍樓住著公司骨干、特招人員和高層領導。
大家戲稱那棟樓為“華為的中南海”。但是和領導在一個樓,生活上難免會有諸多不便。不僅打牌不敢太大聲,怕領導看見影響不好;偶爾偷個懶回家,也沒準被領導撞上。
公司后來集資建房賣給員工,員工可以按照工齡排序挑房子,我們的錢都買了公司股票,只得從公司借錢出來買。本來是個好事,結果因為開發商最后也沒拿出房產證,導致全公司集體退房。
這棟樓最后變成了華為的招待所。再后來,大家團購買房,由公司牽頭去砍價,最后大家七折買到了房子。
王珍 企鵝出版公司副總經理
30歲買了第一套房
我買第一套房的時候是在2004年,剛好是我和老公30歲的時候,在此之前,我們一直住在我父母家里。
酈城當年的房價在每平方米7000元左右,我們倆當時月收入水平在1.5萬元左右,靠自己的積蓄付了房子的首付。再往后,就需要父母給首付,自己付房貸了。
真是造化弄人。我有個朋友,曾經趕上最后一撥福利分房,分到了40平方米的房子,令我們這些沒有房的人充滿了羨慕。不過因為有了房子,她就沒再著急買房,而是投入到股市中。現在眼看著房價漲得這么高,她轉而羨慕起我們來。
買房之后,我心態還是有了很大變化的,更趨于穩定,而且有兩三年時間也沒有給自己買過任何奢侈品,我說自己更像個“中年婦女”了。
據說現在有一種說法,企業在招聘的時候,還是得找那些有房的員工。畢竟現在房價這么高,如果員工指著月薪來買房子,企業很難承受。(選自《職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