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美容品,人們常將其與“靚麗”、“青春”、“時尚”等聯系起來,以為只要按照說明書上的使用說明往身上一抹,就會收到“舊貌換新顏”的效果,將自己的臉蛋變成美容品的“試驗田”。真是這樣嗎?
熊女士在一家外企工作,平素頗為注重自己的容貌。不久前聽說一種進口的護膚霜具有嫩膚防皺效能,當即慷慨解囊購得一瓶。霜劑的香型適宜,質地細勻,感覺不錯。用到第四天時,突感臉上有些發熱,但不重,沒有引起重視。到了下午,臉上出現了從未有過的燒灼刺癢的感覺,還有些腫脹,熊女士心里掠過一絲不祥的念頭。到翌日清晨起床,臉腫得連眼睛都睜不開了。除了非常刺癢外,還有明顯的灼痛,并有一片片紅斑和許多小皮疹“閃亮登場”。熊女士終于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不得不趕往醫院就診,結果被告知得了刺激性接觸性皮炎。
熊女士誤用護膚霜而引起接觸性皮炎,僅是美容品諸多不良反應中的“冰山一角”。來自國內外的調查顯示,美容品至少有四大陷阱:
皮炎類反應,最為多見 炎癥表現有輕有重,最輕微者可能只有些燒灼感或者刺癢一陣子就收場了;稍重者則有紅斑、丘疹及少數小水皰;再重的有更多的水皰及皮膚水腫,甚至出現大水皰:更重的可有糜爛、滲水及結痂;特別嚴重的還會出現皮膚糜爛、壞死及潰瘍,愈后留下瘢痕。至于病變范圍,大多較為局限,即限于化妝品接觸之處或者周圍,不過嚴重者也可超過接觸范圍,甚至累及身上其他部位。按病因又可分為三種情況:
1、刺激性接觸性皮炎,由化妝品直接刺激所致。熊女士就是“前車之鑒”。
2、過敏性接觸性皮炎,由皮膚對化妝品過敏引起。
3、光敏性皮炎。化妝品本身不過敏,但經過陽光照射就會發生炎癥。
非炎癥類皮膚反應 這類病變更是形形色色,如化妝品痤瘡、化妝品色素異常(色素沉積變黑或色素脫失而變白)、化妝品毛發損傷(發質改變或者脫發)及化妝品甲損傷(甲板損傷或甲周軟組織損傷)
毒性反應 如濫用豐乳霜導致月經過多,引起貧血;或頻繁染發,造成胎兒畸形等。雖然與局部不良反應比較起來發生率要低很多,但后果更為嚴重,甚至是災難性的,包括血液系統反應(貧血、白細胞數量減少)、神經系統反應(頭痛或神經細胞中毒)、肝臟毒性(肝炎)及致畸胎作用等。
眼損傷
▲角膜真菌病。國外專家報告,睫毛墨中常有一種稱為茄病鐮刀菌的真菌污染。一支睫毛墨在使用前污染率僅為1.5%,而一旦投入使用,則污染率可急劇上升至60%。這種真菌可感染人的角膜,嚴重者可致失明。
▲角膜灼傷。冷燙精是用于燙發的一種堿性極強的化妝品,誤入眼里可灼傷結膜,嚴重者可發生眼球萎縮乃至失明。另外,染發劑流入眼內,也可燒傷角膜,使角膜渾濁,虹膜發炎或誘發白內障。
▲結膜炎。化妝品粉塵顆粒落入眼內,可產生眼紅、疼痛、畏光、流淚等癥狀。若對化妝品過敏,則可誘發過敏性結膜炎,發生眼瞼水腫、眼結膜充血水腫、失明流淚等。
▲結膜染色。某些有色化妝品,如胭脂、口紅、眉粉、香水等誤入眼中,可將眼結膜染成黃色或出現色素沉著。
了解了美容品如此眾多的不良反應,是不是就該與其“拜拜”了呢?也不。我們既要充分認識美容品的負面影響,也要肯定其積極的意義,并針對性地采取防范措施,完全可以祛除弊端而盡得其利。防范要點如下:
首先是要選購質優的,至少也應該是合格的美容品。要適合自身皮膚的性質,同時要弄清楚該種品牌的性能,并掌握其正確用法。
其次,為避免過敏反應,在選購某種新的化妝品時,最好先做“皮試”。方法是,弄少許涂抹于手腕等隱蔽處的皮膚上,觀察1~2天,若無異常出現(如皮膚發紅、出疹、起皰等),方可應用。
第三。嚴格按照化妝品的使用程序進行化妝,絕對不要顛倒順序,草率從事。另外,不同部位的化妝品也不能“張冠李戴”,并留心不要沾染鄰近不耐受該種化妝品的組織或器官,以免殃及“池魚”。
第四,洗澡后不宜立即化妝。由于洗澡對人體的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皮膚的酸度、濕度以及毛細血管均有一定影響,故宜在洗澡后半小時到一小時后再進行化妝不遲。
第五,敏感性皮膚的人最好遠離化妝品,因為化妝品中的香精、顏料及防腐劑等容易引發過敏反應。
第六,長期從事戶外工作的人也不宜化妝,奧妙在于某些化妝品在陽光中紫外線作用下,可能發生化學反應,從而影響皮膚,如導致色素沉著、破壞皮膚彈性及促進皺紋加深等,使你美容不成反丑容。
第七,睡前一定要卸妝,并用清水洗凈,絕對不要帶妝入夢。
第八,特殊人群更要慎重。如孩子,由于其皮膚尚處于生長階段,本來就細嫩白凈,柔潤光滑,亂用美容品反可能使皮膚受到刺激,所以一般不用,重點應放在護膚上。若確實要用,則應選擇兒童專用品牌。再如孕婦,特別要注意美容品可能給胎兒帶來的隱患,最好不用。必要時應選擇無香料、低酒精、無刺激性的霜劑或奶液為佳,而口紅、染發劑及冷燙精等應絕對忌用,以確保母胎雙方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