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理論是中醫“春夏養陽”理論的具體體現。中醫認為,人與自然界是合而為一的,人體的陽氣與自然界生物的陽氣一樣,生于春天,收于秋天,藏于冬天,如果人體陽氣不足,在冬天寒冷的日子里,就容易受到風寒襲擊,導致哮喘頻繁發作。夏季雖然患病減少,但是氣血經絡通暢,此時應用藥物治療,易通過經絡直達患處,因此夏季治療是驅除慢病的最佳時機。
伏天是陽氣極旺的時候。一些冬季常發而以陽虛陰寒為主的慢性瘸,多可通過伏夏的調養,使病得以好轉,甚至痊愈。冬病夏治的原理歸結起來只有兩條:一是針對寒邪,二是針對體質虛寒。
目前,可“夏治”的“冬病”主要有慢性咳喘病,如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阻塞性肺部疾病等;風濕性疾病,如類風濕關節炎、風濕寒性關節痛、強直性脊柱炎、骨關節炎、頸椎腰椎退行性病變等;凍瘡;過敏性鼻炎;胃病等。臨床主要采用夏季敷貼、針灸、飲食調理等方法治療。
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阻塞性肺部疾病等臨床表現主癥為“咳、痰、喘”,習慣簡稱為慢性咳喘病,是最典型的冬病夏治病種。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多發生于秋冬季節。許多患者在夏季發病減少,病情也輕,就放松了治療,但祖國醫學認為:秋傷于濕,冬生咳嗽,夏季毛孔開瀉,易造成陽氣不足,夏季氣候潮濕,再加上常吃一些冷食,易造成脾虛,水濕停滯,使冬季的發病有了基礎。哮喘病通常采用敷貼治療,連續治療三年效果更佳。
風濕性疾病的治療也是如此,夏天人體的腠理較疏松,經絡氣血運行較通暢,此時選用祛風除濕、通經活絡的藥物,通過口服及穴位經絡或者局部給藥,可發揮最大的全身藥理作用,夏季三伏為人體經絡氣血旺盛之時,此時配合穴位藥物敷貼,可達到最佳療效。
凍瘡多為陽虛,要及早治療。機體陽氣不足,抵御外寒的能力就會下降,夏季陽氣旺盛,人體陽氣在此時達到了四季的最高峰,借助其旺盛之陽氣,配以花椒等溫通經絡的藥物煎水外搽,采用穴位敷貼等治療手段,起到疏通經絡、活血通脈、溫經散寒等作用,使人體陽氣充沛,抗寒能力增強,經絡氣血貫通。
過敏性鼻炎好發于春秋兩季,患者往往為虛寒體質,多怕冷,遇冷發病,氣候突變時尤其明顯。采用“冬病夏治”敷貼對相關穴位的治療,能顯著提高人體免疫能力,從根本上改善過敏性鼻炎、慢性鼻竇炎等疾病。
胃病包括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消化性潰瘍、慢性結腸炎等慢性胃病,發病率高,反復難愈。根據傳統的中醫學基礎理論,結合現代醫學研究成果,臨床研究發現,
“冬病夏治,中藥敷貼”這種特殊的治療方法對胃病有較好的療效,并有很好的抗復發作用。
夏季敷貼是治療以上幾種“冬病”的常用方法。敷貼,一方面透過間接作用,即藥物對機體制定部位的刺激,調整陰陽平衡,以改善和增強機體的免疫力,從而達到降低發病率和緩解癥狀的目的。另一方面,即藥物的直接作用,當藥物敷貼于相應的穴位之后,透過滲透作用,透過皮膚,進入血液循環,達到臟腑經氣失調的病所,發揮藥物的“歸經”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有四類人不適合敷貼治療,即經常反復咳黃膿痰、咳血的病人、有皮膚過敏體質的人、有嚴重心肺功能疾患的人和正在發病的人。
針灸在補陽方面亦方法多樣,三里炙就是最常用的補陽保健灸法之一。在小腿前外側面的上部,外膝眼下四橫指、距脛骨前緣一橫指處,每次取艾灸條一支,點燃對準穴位,左右兩穴炙完為止。每日一次,注意避免燙傷,可達到理脾胃,調氣血,助消化,補虛弱之攻效。
飲食療法也是冬病夏治的常用方法,《黃帝內經》指出:“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飲食療法要講究七個原則:一要合理調配;二要五味調和(五味是指酸、苦、甘、辛、咸);三要講究飲食衛生;四要飲食有節;五要烹調有方;六要四時宜忌,“春發散宜食酸以收斂,夏解緩宜食苦以堅硬,秋收斂吃辛以發散,冬堅實吃成以和緩”;七要因人制宜。
最后,患者在夏季治療期間,也要注意以下幾點,以免影響療效。首先。外敷患者在三伏期內均要盡量避免感冒,外敷期間不能進食冷飲,不要過度吹電扇、用空調;其次,清淡飲食,忌吃海鮮和辛辣刺激食品,如:大蒜、辣椒、蔥、姜、胡椒等,忌食冷飲和冰凍食品,少喝酒,少抽煙;第三,充足睡眠,每晚保證七至八小時睡眠,避免收視緊張和刺激性過強的影視片;第四,情緒調節,注意維護良好心態,避免情緒過于激動、煩躁或悲傷憂郁,要習慣于簡約、寧靜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