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王科技董事長劉迎建表示,在書報刊數字化、無紙化時代,漢王就是想做出版社最大的經銷商,讓出版社繼續掌握出版業的主動權。
近日,漢王科技董事長劉迎建在接受《世界博覽》雜志采訪時表示,漢王能夠成為中國書報刊數字化時代的行業領袖,“表明了科技引領市場的主動權在增強”。劉迎建表示,漢王科技通過技術研發,產品制造,渠道營銷,內容整合,服務創新等方式,要把我們國家數字出版在當前的形勢下往前推進一步。
而漢王的未來,就是中國各大出版社的“最大經銷商”。
低碳時代的閱讀模式
“少買一本書,少伐一棵樹,電紙書讓你做環保達人”。暑期是圖書市場的銷售旺季,在這個國家厲行節能環保的年頭,各個電紙書賣家紛紛打出低碳環保牌,有著紙張顯示效果的電紙書在暑期開始熱賣。
“低碳經濟”革命在全球范圍內呼聲漸高,讓全球經濟加快了邁向低碳時代的步伐,電子產業也掀起了一股綠色風潮。
而歷來就戴有“污染大王”帽子的造紙業因電紙書的到來而再次被關注。據了解,每生產1噸紙需砍伐17棵十年生的大樹。而2009年中國一年消耗的紙制品約為8569萬噸,顯然,紙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森林殺手”。
電紙書的悄然興起從紙張為媒介的閱讀轉移到電子紙上的閱讀,電子閱讀器也正在潛移默化地豐富并改變著人們的閱讀方式。隨著電紙書代替紙質讀物,每年將減少砍伐百萬棵樹木,低碳環保的閱讀方式或將成為我們生活的主旋律。
漢王科技董事長劉迎建表示,書報刊的數字化、無紙化時代已經到來,和傳統產業相比較,新產業鏈條減少了兩個環節——印刷和物流,減少了一個很大的污染源——紙張。
這些都是能源消耗大、易造成環境污染的環節。因此,電紙書推動的書報刊數字化符合低碳經濟的發展趨勢,符合節能環保的社會潮流。漢王的使命就是推進書報刊數字化、無紙化的快速實現,以期緩解紙質書浪費資源的現狀,從而倡導低碳生活新風尚。
漢王的“地盤”
“我們漢王的企業文化是劃地盤,做老大。”漢王科技董事長劉迎建解釋,就是劃定一個領域,在這個領域內要做到第一。對于相關的領域,不能手伸得太長,而以合作的方式尋求共同發展。
劉迎建表示,為了產業鏈的健康發展,“漢王劃了條線,什么東西做,什么東西不做,這條線就是漢王不做內容,專注于做終端以及為終端提供內容的平臺。”而內容資源方面則是和內容提供商進行分成。“我們不做內容,這是非常重要的一條線。這樣的話,大家就不存在競爭關系了,而是合作關系,這是我們的商業模式。”
劉迎建介紹說:“數字出版產業鏈上有5個重要環節,分別是內容資源、數字化加工、網絡平臺、運營商和硬件終端,這幾個環節打通了,才可以延伸電紙書的發展空間,刺激整個產業鏈向前健康發展。”
在劉迎建眼中,漢王模式下,傳統出版市場的各個鏈條似乎沒有競爭者,只有合作者。比如,書店可以賣終端,出版社以自己的版權獲得大部分的利益等等。甚至對于中國移動的平臺,劉迎建也認為是“重要的合作伙伴”。
而對于漢王劃的地盤之內,劉迎建則相當自信。“我說句夸張的話,在全世界都很難找到像漢王這樣的研發能力和核心技術。電紙書這種東西現在竟然落到漢王的手里,我們一定要好好做,我們的目標是在世界當老大,我們有這樣的能力!”
走向“共贏”還是“雙輸”?
電紙書這樣的新產品推廣,進而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要依靠背后一個完整的產業鏈支撐。
在電紙書的商業鏈條中,由于省去了運輸,配送、印刷等中間環節,電子圖書的價格也將遠遠低于紙質圖書,同時作家和出版社等內容提供商的利益在得到保護的基礎上可以獲得更充分的市場價值,這將鼓勵他們繼續寫作和創造,能夠形成共贏局面。
顯然,在這種商業模式中,對于在閱讀內容的創造方面比較擅長的出版社和作家而言,看起來明顯是一件好事,可以把費力不討好的渠道工作甩出去,而專注于自己擅長的內容創造。
但是,即使存在這樣的“好處”,也并不是說只有“共贏”的可能,“共輸”的可能同樣存在。
就像MP3、在線音樂對唱片音像制品的沖擊一樣,電紙書對于圖書行業的沖擊也最終到來。暢銷書策劃人項竹薇表示,傳統書商能夠掌控的命脈也就剩“版權”了,或許是看透了行業的未來走勢,現在很多大的出版社都在創建自有品牌的電紙書,“實力不夠的出版社也將版權死死抓在手里,蓄勢待發”。
出版社的核心競爭力理應是“內容產品”。那么,傳統出版社又為什么不愿意將版權出售給電紙書運營商昵?
這種不合作態度主要源于在以往的合作模式中,出版社被邊緣化。中國移動等公司的閱讀平臺只給內容提供商40%的收益分成,再加上對于數字版權盜版復制的極度方便、以及下載次數難以進行公平統計,出版社在這種合作中淪落成一種任人驅使的“奶牛”,并被渠道商所控制。
為了吸引出版社的合作,漢王重金打造了自己的網絡平臺——漢王書城。到2010年底,漢王書城希望實現可下載圖書十萬冊。而漢王科技董事長劉迎建對漢王書城的部署遠不止此。據悉,目前漢王正在牽頭建立一個針對出版社和媒體的“MALL”——即電子書報平臺,將產業鏈整合到一起。
與中國移動等公司的平臺不同的是,漢王書城這個平臺對知識產權相當“客氣”。制定了“免費數字化”、“版權方定價”、“二八分成”、“一書一密”的“四項基本原則”,以吸引版權提供方加入。
但即使這樣,固守傳統模式的出版社也沒有表現出足夠的積極性來。這一方面因為目前漢王的主要用戶群為企業老板、政府領導等高端人群,他們下載電子書閱讀的概率極低,流量實在太少了。另一方面也因為一些出版社不明智地把本應視為合作伙伴的電紙書當作了競爭對手,熱衷于依托國有壟斷資源,搞全產業鏈拓展。
“作為一個殺豬的,他不但要養豬,還要賣肉,甚至還要生產刀具、生產豬飼料。結果是哪個領域都做得不夠專業”。一位中科院的產業聯盟負責人這樣調侃這種全產業鏈的拓展現象。
各出版社不會愿意在競爭對手的舞臺上跳舞,出版社自己搞電紙書的主意只會形成無數的割據市場。這種割據的市場顯然是在開讀者的玩笑,讀者不可能為了閱讀若干出版社的書籍而買無數閱讀器,這樣不過是把書架上幾十塊錢的書變成一堆數千元的各出版社閱讀器。
出版社手伸得太長肯定會走向一條“雙輸”的不歸路。
出版社的最大經銷商
漢王科技董事長劉迎建表示,電紙書未來將改變整個出版行業,電子化將是一個發展趨勢。“但我們漢王不會企圖擠占出版社的利潤空間,而是要成為各出版社的最大經銷商,幫助出版社在數字化時代進行經營,讓出版社繼續掌握出版業的主動權。”
漢王方面表示,電紙書對于傳統出版行業將是一次新的發展機遇,出版業每年的銷售收入不會因為電紙書的出現而下降,相反,電紙書如果形成網上書店的良性循環模式,出版行業每年的收入將能成倍增長。
對于出版商來說,面對這種不可逆轉的書報刊數字化趨勢,恰恰應該加快發展電子圖書的數字發行業務,增加電子圖書品種,并爭取定價權,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副教授王曉光表示。
但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喻國明表現得更為激進,他表示,版權機制的合理設置是目前數字出版產業發展急需解決的最關鍵問題。雖然必須加大版權保護力度,但是過猶不及,出版社將版權牢牢抓在手里,“并不利于社會文明的共享”。在書報刊數字化時代,如果沿用傳統版權方式已經不合時宜。
但漢王并不想掌握主導權,在漢王書城上,內容供應商提供的書籍由供應商自己定價,而不是像卓越亞馬遜那樣統一定價。
對于目前中國電紙書領域的三種模式:中國移動模式、中國出版集團模式和漢王模式,劉迎建表示,中國移動模式將可能更多地形成以休閑性閱讀為主的領域,中國出版集團模式則“有點懸”,但在知識產權保護不力時,還可以延續一段時間。而“漢王模式”,他則自信地表示,“每天增加1.3萬~1.5萬人,增長很快。”
而對于平板電腦將取代電紙書的說法,漢王科技董事長劉迎建則表示:“電紙書絕對不是過渡產品,數字化是大勢所趨,平板電腦跟電紙書的兩種形態都會高速增長,都代表著數字化這一大趨勢,從這點看,iPad是漢王的同盟軍。但iPad和電紙書側重點不同,客戶群也不一樣,因此,iPad不會影響電紙書銷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