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很早就意識到了“美麗嘉獎”的規律——相貌美麗的人,不管他們的志向、品性如何,人們總是認為他們在各個方面都能做得更好。
今年,漂亮女人德布拉里·洛倫薩娜成為了美國人爭論的焦點。
2010年6月,這位前花旗銀行雇員引起了一場軒然大波——現年33歲的她起訴花旗銀行,稱自己是因為太性感惹火而被公司解雇的。她表示,花旗銀行主管曾建議她不要穿高領上衣、鉛筆裙及緊身套裝,因為此類打扮會分散辦公室男員工的注意力。
洛倫薩娜的言論引起了人們的關注,進而是懷疑。她曾參加過一個整容真人秀節目的陳年往事也被人們挖了出來,在那段電視節目中,她活脫脫就是一個想要引起別人關注、被整容植入物和硅膠填充起來的“花瓶”。“我就喜歡整容,這是世上最美好的事情。”她在節目里說。
至此,所有關于這個女人的動機以及她是否因為自己的美麗容顏而遭到解雇已經被觀望者拋到腦后。許多人心里都抱有類似的懷疑:她是不是靠展示自己的性感才得到這份銀行工作的?
漂亮臉蛋的額外獎勵
這樣的故事不會發生在每一個人身上,但我們就生活在這樣一個以貌取人的文化氛圍中。
有數據顯示,長相英俊的男人會比略遜一籌的男同胞收入平均高出5%(女性則為4%);出眾的外表更能吸引老師、老板和上級的注意力;嬰兒天生就喜歡盯著更漂亮的臉蛋看,成年人注視可愛孩子的時間更長。
在幾十年前經濟形勢還相對繁榮的時候,美麗的標準更傾向于素面朝天,而非濃妝艷抹、身體里塞滿硅膠的性感女郎。很多人會覺得這樣的事實證明這個時代真是粗俗淺薄的。但現在是2010年,時尚雜志的封面都被不斷“改造自我”的整形美女和高聳的“胸器”占滿。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人們對美貌的偏愛比以往任何時代都更嚴重。當這種偏愛進入職場,常常會導致外貌才是檢驗一名員工的標準。美德?靠邊站吧。
經濟學家丹尼爾-哈默邁什(Daniel Hamermesh)的研究表明,在人的一生中,一個英俊瀟灑的男人比一個長相平平的男人要多掙25萬美元。而根據美國整形外科協會的調查,13%的美國女性表示,如果能讓自己在工作中更有競爭力,她們情愿走上整容的手術臺。美國《新聞周刊》就同一問題對男性讀者進行了調查,結果有10%的男性也表明了相同的決心。
這樣的結果肯定讓人不快,但在當前不算太好的經濟形勢下,老板們比任何時候都擁有更多的選擇權,一個人的相貌好壞就不再是平常的指標了,而在一定程度上變成了職業成敗的關鍵。
美國《新聞周刊》調查了202家公司的人事主管和964名普通人。從人力資源部的職員到公司高層的領導者都承認,在面臨能否通過面試、能否得到晉升的機會時,漂亮的相貌都將是重要的影響因素。
57%的招聘經理表示,考核成功但是長相不夠出眾的員工很有可能在職業生涯中度過一段相對艱難的時光,同時超過一半的經理認為,在穿著打扮上花費的時間和金錢與制作一份完美的簡歷同樣重要。當問題中涉及到女性,很明顯情況就更“嚴重”了:61%的招聘經理(大部分是男性)覺得,如果一個女人在工作時間穿著漂亮的衣服大展身材,那這就是她一種絕對的優勢。
在被要求將求職者的素質按照重要性進行排位時,許多人把外表放在教育背景之前,在9個選項中位居第3,僅次于工作經歷和自信程度,排在了“畢業院校”之前。這是否意味一張重點名校的畢業證還不如雙眼皮或隆胸手術?但愿公司還沒瘋到這個程度。不過,一位紐約的招聘人員說:“這就是就業市場的新現實,長得漂亮加上能力平均總比能力出眾但長相一般更有競爭力。”
在20世紀60年代,尼克松和肯尼迪在競選戰中那場著名的辯論,足以證明人們對漂亮臉蛋的偏愛不是今天的專屬。
當時,收聽廣播的選民都覺得尼克松能贏,但看電視的觀眾卻改變了局面。肯尼迪的皮膚是健康的棕褐色、臉型輪廓分明、年輕帥氣,而尼克松則一臉憔悴,外表的優勢顯然讓肯尼迪賺得了不少選民的印象分。同理可推中國臺灣地區的領導人馬英九的成功。
全社會對美貌太過饑渴
人類對美的追求是一種天性,對此,歷史上出現過許多解釋。
柏拉圖提出了“黃金比例”說,認為理想的臉部寬度應是長度的2/3,鼻子的長度不能長過兩眼之間的距離。從生物角度分析,男性會被勻稱的臉龐和曲線優美的女性吸引,是因為相信能和這樣的姑娘一起繁育出最健康美麗的后代。因此,比例合適的臉龐被認為是美的。
而且,漂亮與自信緊密相關。我們會認為自信又漂亮的女人就是聰明的女人。這并不是完全的謬論——如果好看的孩子在學校里能得到老師的更多關照,他的學習成績也許就會相應提高,一路順風順水,直到進入職場。
心理學家提出的“光環效應”顯然也有一定道理:我們對漂亮的人如此著迷,就像被施了某種催眠術,盲目地把智慧、聰穎等標簽也貼在了美貌的人身上。
從對整容塑形指指點點到鼓勵追求外表的美貌,社會風氣的變化讓人始料不及,也有很多東西值得人們思考和指責。實際上,對美貌的過度偏愛是當前社會文化的巨大力量,它讓我們瘋狂地追求容貌之美。今天的上班族們就是在這樣的媒體和流行文化的反復渲染中成長起來的。
在美國,電視整容節目《改頭換面》和《我想要張明星臉》大受追捧。我們總會不知不覺地把自己的身體和廣告、雜志封面上被photoshop軟件修改得面目全非的模特們比較,最后讓自己感到自卑和不安。
全社會都盛行追求個性之美,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人們想要改變自己的身體也更容易,正常體型的標準早已經扭曲。以前,整容是有錢人和名人的“專利”,而今早就不是什么奢侈品,隆胸、收腹、吸脂手術,一頓飯的時間就能搞定。于是許多人(尤其是女性)堅信,美麗不是天生不可改變的,它應當是人一生不能停止的追求。
黛博拉·羅德(Deborah Rhode),斯坦福大學教授、《美麗的偏見》一書的作者,她本人的經歷就很有代表性。在擔任美國律師協會主席的期間,她注意到,美國最強勢的女性們總是排著長隊等出租車——因為穿高跟鞋,她們都走不了遠路。這些有權有勢的成功女性為什么必須穿高跟鞋呢?有些女性是自己喜歡高跟鞋,有些人則是知道老板喜歡。
現實是,不管“美麗嘉獎”有多高,女性總要面對兩難的境地——她們期望自己符合時下美的標準,同時也會譴責這種束縛。
招聘經理們可能覺得洛倫薩娜這樣的人造美女因為性感而機會更多,但是47%的人相信,女性也可能因為美貌得到某種“懲罰”。不管美貌能否有所回報,一切事情已經離經叛道了——6歲的孩子就開始用化妝品,買化妝品的錢足夠交大學學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