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維也納一路駛來,我們一會兒走在丘陵腳下,一會兒把丘陵走在腳下。蘆葦從丘陵的邊緣探出頭,像剪影一樣印在天上。
布拉格是歐洲大陸的心臟、捷克的首都,橫跨著伏爾塔瓦河。伏爾塔瓦(Vltava)是已失傳的凱爾特語。vlt是曠野,va是水。最起初,這里是一片曠野和一條大河。公元前5世紀凱爾特人來了,將這片曠野稱為其中一個部落波伊人的居住地——波希米亞征服。生活了400年后,日耳曼人月夜來襲。又600年,匈奴人、阿瓦爾與斯拉夫人相繼侵入。倏忽又一千年逝去,波希米亞的版圖上先后標注著查理曼帝國、摩拉維亞公國、波希米亞王國和神圣羅馬帝國。1689年,布拉格浴火重生。又見百年日月,拿破侖終結了神圣羅馬帝國。然后一戰、二戰、布拉格之春、天鵝絨革命……奇怪的是,兩千多年歲月的風風雨雨,布拉格不僅沒有留下侵蝕的痕跡,反而出落得像個建筑歷史博物館。
早在12世紀初,伏爾塔瓦河上已有了歐洲最早的木橋。到12世紀中葉木橋被洪水沖了去。1160年繼造的猶迪石橋是歐洲第二座石橋,于1342年又被洪水帶走。現在眼前的這座哥特式的查理大橋,是查理四世于1357年所建,60年后完工。此后600多年,洪水數次沖刷,大橋自是巍然不動。查理四世的布拉格是布拉格最輝煌的時期,那時的波希米亞國王居于七大選帝侯之首,布拉格是大主教區,還設立了中歐的第一所大學,當然會叫作查理大學。
查理大橋長520米,寬10米。橋下有21個橋墩,由砂巖砌成。橋上有31組雕塑等距對峙,有獨像,也有群像。每座像高近五六米,大多為巴洛克式。最初橋上原本并無雕像,1683年才豎起了第一座青銅像。而后一發不可收拾,30年間陸續增添了《圣經》人物、捷克英雄等等。細細數來,共有75位圣人站在橋上。最先站在橋上的是內波穆克的圣約翰——布拉格主教區的大主教。橋上這尊雕像前會水泄不通。圣約翰頭上的7顆金星在陽光下閃閃發光,晃得人像從逆光里走來,背影里白花花的,不敢正視。1393年,他無偏無黨,堅決不允當時神圣羅馬帝國國王欽點的人士擔任修道院院長,被小雞肚腸的國王處以死刑——扔進河里。還有一種說法,稱是圣約翰拒絕向國王透露王后的懺悔內容,結局都是被丟進河里。傳說,當晚有7顆星星閃爍于圣約翰落水之處,久久不散。圍在像下的人都在等著摸一摸圣約翰腳下的浮雕,說是摸了會有好運相隨。不用人指點,照著浮雕上已被撫得錚亮之處如法炮制即可。
河里斜著圓木扎的木筱,那是歲月長河里熟視無睹的水鳥的驛站。它們飛累了,就下來歇會兒,順便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河里有艘游艇叫“爵士號”,但總是緩緩而行,速度十分不爵士,實在很幽默。長河中水鳥起起落落、嬉戲熱鬧,游船里人來人往、熙熙攘攘。每天的剪影似乎都一樣,只是今天的這只水鳥有這只水鳥的日子,明天的那個游人有那個游人的故事,自是有異。至于是“今生今世已惘然,山河歲月空惆悵”還是“今生今世未惘然,山河歲月莫惆悵”,各有各的解吧。
(沈綠,旅行作家,現居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