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世矚目的世界杯大幕已然落下,但足球豪門演繹的禪味至今回味無窮。
禪,通俗地說就是寂靜審慮,包含著兩層意思:一是止住各種妄想,使心專注于一境:二是在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情況下,開悟智慧,產生正面的力量。長期進行禪修的人,呼吸悠長綿密,血液循環加快,給細胞乃至五臟六腑帶來無窮的能量,使人充滿活力,肌肉、骨胳更加靈活,四肢更加柔韌。禪修還能夠使神經系統得到鎮靜,精神得到凈化,從而理性地對待和處理問題。用禪的智慧處理問題,是做人的最高境界,但需要真正的勇氣和修煉。反之,遇到不平的事,動不動就用惡語、拳頭相加,試圖以暴治暴解決問題的人,精神比較脆弱,做人缺少彈性。
足球比賽和其它運動一樣,是力量和技戰術的博弈,更是智慧的較量。毫無疑問,沒有禪味的球員,身體僵硬、精神緊張、心靈刻板,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注意力和能量隨意發散,會在力量上大打折扣,很難培養出高超的技戰術水平,很難和隊友形成默契。本屆杯賽十六強的球隊,不敢說所有隊員和教練員都是禪師,應該說,絕大多數隊員在場上表現出的神勇、游刃有余和灑脫飄逸的氣質委實充滿禪意,至少與禪形成了契合。
專注是金,認真只能把事做對,專注才能把事做到極致。統計顯示,新科冠軍西班牙隊每場平均傳球543.3次,成功率80%中場發動機哈維每場傳球95.6次,居各隊之首,傳球、判斷落點之精準,跑位恰到好處,正是他思維專注、縝密的表征,唯有內心平靜的人身體和動作才能協調,小腦的指揮定位的功能才能發揮作用。身體柔韌、精神放松、腳腿靈便是禪修者的外在表現。西班牙隊7號比利亞每場比賽都是各隊重點關照顧的對象,但他在高強度的對抗中,神不散、氣不泄,平均每場比賽射正門框2.4次,為球隊貢獻了5個金子般的進球。
縱觀中國足球,不差錢,缺少的就是禪意。沒有禪,每臨大賽,球員焦慮、神經高度緊張,面對高強度對抗,腿腳發軟、動作變形、技術走樣,一碰就倒,一倒就火冒三丈,犯規和黃紅牌頻頻:重錢財,踢功利球,導致球員注意力不集中,場上失誤多,難以形成默契,技戰術水平難以發揮;心浮氣躁無謂地消耗能量,底氣和自信心不足;先進球后怕失球,畏首畏尾,進攻質量下降;先失球后著急上火,動作粗糙,越急越沒有章法;有理無理喜歡與裁判理論,甚至認為裁判不公而賭氣。禪的全稱為禪那,原意為棄惡,是一種道,古人講,
“為道日損”意為學道,天天有損失,能夠摒棄各種欲望,把自以為是的觀念甩掉,才令我們迷途知返。國足要出人頭地,需要從“心”做起,學會利用禪修來收拾精神,克服功利,把“浮躁”打包,心神安定,還足球之根本,才能培養平穩的競技水平。
(石墩,公務員,現居北京)
下弦月
馬宇歇
剛來的兩個月,印度的一切都是新鮮的,成天文思泉涌。幾乎不用思考,光是把見識到的東西寫下來就很過癮了。可看得越多,了解得越多,對印度社會的不理解也越來越多。比如我曾經興致勃勃地描寫印度學生對社會議題激烈的討論和參與,頻繁的罷課、選舉、辯論、游行。而時間一長,這些事件失去了最初的新鮮感,我開始反思,形式上的民主是否能夠達到實質的民主,并促成社會的進步?而這些“之后發生的事情”往往是隱蔽的、分散的,遠不如形式的東西那樣易于捕捉。
在觀察力受到挑戰的同時。我“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思考能力也遭遇了瓶頸。如果僅滿足于觀光客似的描寫,遠沒有必要跑到這里來上學、生活、融入當地社會。而我來了,吃印度飯、講印地語、交印度朋友,抱著認識我們偉大鄰居的崇高理想,卻發現印度變得越來越難以理解。那個符號化的形象在每一天實實在在的生活中被瓦解,而新的形象卻還沒能建立。我站在解構之后、建構之前的岔路口,面對德里擁擠的人群、瘋狂的車輛以及在其中閑庭信步的牛和大象,內心充實、思緒混亂。
晚上遇到從韓國來旅游的中國同胞。她在韓國念博士,專門研究韓國文化,剛完成了一個課題,來印度散散心。她說她剛到韓國的第一年,國內人問她韓國怎么樣,她給人家一二三四講得頭頭是道。而今,五年過去了,她卻再也無法回答這個問題。當你訴說的時候,世界便被簡化。簡化又分成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意識與言語合一的簡化,就是說,你能意識到的只是能說明白的那一點點;第二個階段是意識高于言語的簡化,也就是,用凝練的語言表達高度濃縮的思想。兩個階段之間則是詞不達意和意不盡善的混亂停滯期。大部分人自我滿足于第一階段,一部分人掙扎在中間地帶,只有極少數人能修煉到第二階段。
我們兩個脫離了第一階段的保護又沒有上升到第二階段的可憐人“他鄉遇故知”,又是“同病相憐”,越聊越起勁兒,繞著尼赫魯大學的原生態森林走了一圈又一圈。我問她來印度一周感覺怎么樣。她說,這里生活太艱苦了,可印度人卻每天樂呵呵,真服了他們。后來她又加一句,說她也服了我,竟然自己跑來找罪受。我說,其實我真沒覺得物質生活有多苦。幸福感是比較出來的,而比較是可以自我掌控的東西,比不比、和誰比、怎么比,都你自己說了算。比起在美國狂打工狂省錢的留學生,我在印度也算不愁吃喝一“小資”了。要說苦,主要是精神上,不是匱乏之苦,而是瓶頸之苦。
這番滋味正如今晚的下弦月,隱隱約約在東南邊的天際線上浮著,淡橘的月色時而被濃霧遮蔽,時而灑滿夜空。我見過印度的滿月,是中秋那天,在南德里一座公寓的陽臺。魚鱗般的云朵之上,那輪圓月周身散發出七彩佛光,明亮至極,讓停電的夏夜免受黑暗之苦。仰望它,心靈為之震顫。今夜,送好友回住處后,我朝著下弦月的方向往回走。看著它掙扎著長大的樣子,我深深體味著那滿月的夢想,心里漸漸漾出一份無法言說的滋味。
(馬宇歌,尼赫魯大學留學生,現居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