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是一個與30年前的中國相似的國度,“改革”正在讓這里變樣。
2006年年底,我踏上從莫斯科飛往哈瓦那的航班,開始了在古巴的留學生涯。
弟弟派好友來接我,在哈瓦那稍作停留后,我們踏上了通往圣克拉拉市的旅途。古巴的高速公路就像國內的國道,車輛稀少,有時甚至開半個小時都見不到一輛車。兩邊種植著成片的柑橘樹與甘蔗,不時還會碰到成群結隊的牛、羊在吃草,偶爾還有禿鷲飛過。古巴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返璞歸真。
“馬棚大學”留學記
沿著沙土橫飛的道路,車慢慢停在了一個沒有大門的門口,一條粗鐵鏈連著兩旁的水泥柱子,右邊是一個馬廄,里面拴著兩三匹瘦馬。馬廄下方是一個雞圈,里面七八只雞在來回撲騰。左邊是一片荒草地,周圍坐落著幾棟舊房子。
我呆住了:這就是大學?只見司機跟門口的人說了幾句:“開門!放下鐵鏈子!”車繼續往里開,3分鐘后,我們就來到了大學樓前。
我的留學生涯就這樣開始了。宿舍破爛不堪,一間空曠的大屋子里擺著5張窄小的單人床,床旁邊豎著破鐵皮柜子,窗戶上的木頭合頁被風雨侵蝕得破爛不堪。廚房里一張破桌子,廁所里一個破淋浴頭。這里給我的第一印象只有一個字:破!
古巴天氣很炎熱,常年氣溫在25℃以上,可是卻時常停水停電。清晨5點多被熱醒是常有的事。古巴很少有自來水,幾乎各地都使用水庫里的水。據說這里的水不能直接食用,里面有細菌,古巴人的大肚子就是直接飲用未處理過的水導致的,雖然他們死不承認。
好在古巴的空氣未被污染,加上雨季時天天下雨,雨水很干凈,所以一到下雨天,大家都爭先恐后地搬著家里大大小小的桶,放在屋檐下接雨水來飲用。
我身邊有些留學生受不了集體宿舍的苦,就去外面租房子住。住賓館太貴,一晚需要60~70CUC(CUC是古巴當地的外匯券,1美元=0.8CUC)。通過正規渠道租房一天也要25CUC;而住在當地古巴人家里,一個月差不多只用付50~60CUC,是留學生們最熱衷的一個選擇。但也要冒很大的風險,因為法律規定,如果古巴當地人私自把房屋出租給外國留學生,被發現后房東要上繳巨額罰款,數目之龐大是任何一個普通古巴家庭都無法承受的。
與古巴人住在一起,留學生們也同樣有風險,有幾個同學的錢物被房東的孩子或朋友偷走,但又不能去告他們。
“幸福”的定義
古巴的工資很低,我們學校里一個博士級別的研究生導師一個月的收人才20CUC,這已經算是高的了。
記得她曾經對我說過:“劉楠,這20CUC是我跟女兒一個月的生活費,如果我想出去旅游,那就不能吃好的,不能買衣服,如果我想買衣服,就不能出去旅游,不能吃好的。”
我問她對于目前的生活有什么不滿,希望國家改革嗎?她回答:“沒有,挺好的。國家會給我們發米、面、油、糖等生活必需品;還有本子、衛生紙甚至衛生巾等日用品;醫療免費,孩子上學免費,我挺知足的。或許改革后我可以生活得更好,但如果改革不成功呢?說不定還不如現在呢!”
這就是大部分古巴人的思想,希望著什么,卻又害怕著什么。
在我們這個城市里,沒有正規出租車,交通工具除了雙腿外,就是馬車與黑出租了。所謂黑出租,跟上面所說的黑租房是同一性質,在大學附近擁有私家車的居民跟我們關系都特別好。如果要去什么地方,事先與他們打好招呼,定好時間,到時間直接去家里開車走人。當然收費也不菲,記得研究生畢業時為了論文,來來回回幾次車費就花了不下300CUC。
如果在白天不著急的情況下,我還偏愛坐馬車。馬車由兩個大輪子、幾塊破木頭、幾根鐵棍組成,由高高瘦瘦的馬拉著,幾個好友包下一輛車,車夫一高興還能讓你親自揮上幾鞭子,豪氣沖天。
在古巴最出名的三樣東西,莫過于蔗糖、雪茄與咖啡了。這里的甘蔗種植面積占全國耕地的55%,其次是水稻,煙草與柑橘。古巴甘蔗的顏色是青綠色,每根都有將近兩米長,卻不能直接食用,只能用來制作蔗糖或者榨甘蔗汁。
記得上學那會兒,每天下午下課,搭乘市內火車到達固定的車站,站臺旁就是一個榨甘蔗汁的小棚子。半裸著上身的年輕小伙子把一根長甘蔗塞進榨汁機里,另一端清透的甘蔗汁就緩緩流出,花上兩比索,買上一杯散發著清香的甘蔗汁,加入幾塊冰塊,味道清爽、甘甜。在古巴炎熱的季節里,那是我最幸福的時刻。
清苦并悠閑著
2008年2月19日,菲德爾-卡斯特羅在古共中央機關報《格拉瑪報》網站上用西班牙語和英語發表了致古巴人民的聲明,他表示不再繼續擔任古巴最高領導人。同月24日,古巴全國人民政權代表大會最終一致推選勞爾-卡斯特羅為古巴國務委員會主席和部長會議主席,一場不動聲色的變革悄悄開始了。
不可否認,菲德爾·卡斯特羅是整個古巴人民的核心,無論領導人換成誰,菲德爾的地位根深蒂固。在勞爾當選后,絕大部分古巴人認為“菲德爾依舊擁有最終決定權”。其實,就我個人而言,我還是偏向于勞爾的執政方式。他說的少,做的多,偏向于自由經濟體系,和目前的拉丁美洲反美情緒相背離。
之前,古巴普通居民不允許私自買賣手機、電視機和電腦等電器,只有老師、政府工作人員才能憑票購買,有點像中國七八十年代的計劃經濟;土地公有制;私人養的牛死后不允許擅自食用,需上報國家批準后才可以,不然可能要坐25年的牢,因為他們認為牛是主要勞動力。持有古巴護照的居民不允許進入旅游度假小島(古巴是一個群島國家,由古巴島跟青年島等1600多個島嶼組成,很多小島都被劃為旅游度假島,只接待外國游客)。
逢假期時節,我們三四個留學生都會租輛小車,一起去這些小島上度假。每個進島口都有關卡,進出車輛上每個人都必須檢查護照,謹防古巴人進入。同樣,星級賓館也不允許當地人人住,如有違反,當即逮捕。
自勞爾上臺后,古巴開始推行了一系列“閃電式”改革。最開始哈瓦那的不少市民還是持有懷疑態度:大部分人都認為“卡斯特羅兄弟倆的想法都是一樣的”,“勞爾講的那些都是老生常談,說的和做的之間總是有條溝”。只有很少一部分人保持樂觀的態度。
但很快,古巴政府宣稱要放開電子產品的買賣;緊接著廢除了不允許本國公民入住涉外賓館、酒店的禁令,隨后又公布新政策,允許把國有閑置土地租借給農民以增加農業生產;同日,政府解除了古巴人租用汽車的限制。
2008年4月1日,放開電子產品購買限制的第一天,我們圣克拉拉城市中僅有的三家“美元超市”門口排起了長龍。其實,很多人都沒有足夠的錢,他們只是想來看看熱鬧。據說,哈瓦那的一家電器店當天就售出了100多臺日產DVD。
在我看來,古巴改革的成效不錯,前進了一大步,但如何帶動起古巴人的工作積極性才是目前最關鍵的問題。
雖說古巴人生活清苦,但很悠閑。在圣克拉拉市,晚飯后人們會在酒吧或是市中心廣場流連到凌晨才回家睡覺。每個周末都會有或大或小的party,狂歡到凌晨三四點,帶著加勒比居民特有的開朗和閑適。但第二天他們仍要勤勞工作,因為那里的社會制度視“放縱”為恥,在“配給制”下勞動最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