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一些不負責任的報道非常配合奧巴馬“軟實力”政策,將東南亞國家輕易地推向了美國一方。
在短短數月里,“華盛頓”號在韓國、日本、越南、新加坡四處巡游,每次現身某個海域都成為媒體品頭論足的談資,每進一處新的港口都可能成為“威脅中國”、“包圍中國”的論據。
其實,輿論總會被某一種強大武器的外表所迷惑,而一種武器的強大卻往往并不取決于它的表面實力。
軟實力滲透的“陽謀”
最初,“華盛頓”號在準備進駐日本時曾遭到日本民眾的強烈反對。不過,美國政府在淡化民眾反感方面獨辟蹊徑,采用了日本人喜聞樂見的漫畫方式,介紹“華盛頓”號航母上水兵的日常生活故事,并且在日本免費發放,惹得不少漫畫迷前往收藏。
以漫畫方式為進駐日本開路,反映了美國軍方并不僅是“武力至上”的戰爭機器,對文化和思想工作也有獨到見解。軍事和經濟手段之外,加強其他國家民眾對美國文化、價值觀、意識形態的認同,更有利于某些政治、軍事目標的達成。
美國哈佛大學學者約瑟夫·奈在20世紀90年代提出了“軟實力”的概念,與之對應,人們傳統上認為決定國家實力的軍事、經濟、資源等等都被歸屬于硬實力,而文化、宗教、意識形態等精神方面的“軟性”因素則首次上升為國家實力的范疇。
軟實力是一種能力,它能通過吸引力而非威逼或利誘達到目的。中國國內的研究者,長期注重軍事實力、經濟實力在國際關系上的“硬性”作用,而非本國對外的“軟性”吸引力。美國總統奧巴馬在上任伊始就打出了“軟實力”的大旗,向全世界發出美國式的吸引力,即使在傳統硬實力領域的軍事方面也深刻體現了這種戰略。
回歸到“華盛頓”號進駐日本一事,美國政府把握到了日本普通民眾的喜好,用“日式漫畫”等一系列措施、用文化吸引力“中和”反對聲浪,將后者消融于無形。雖然有人對這種手段不屑一顧,但“華盛頓”號在2008年9月平穩入駐橫須賀卻成為不爭的事實。
兩種演習的“離間”
核動力航母,本身就是硬實力的高度體現。不過,這種硬實力在巧妙的“軟性”使用方式下,卻有利于掌握特定區域的國際關系主動權。
“華盛頓”號進駐日本橫須賀軍港后,主要活動區域大多在日本和韓國一帶,而在日、韓采取的行為方式卻有微妙的不同。
在韓國方面,“華盛頓”號在2009年和2010年兩次參加過美韓聯合軍演,每一次演習都徒有其表,但國際反應卻異乎尋常地大。
以2010年7月的日本海演習為例,對外宣傳都指其規模空前,但所有演習程序都似乎是走過場。全部演習時間不過四天,其中兩天還是花費在艦隊的往返途中;出動的兵器數量雖多,但基本都是在現場亮相一下即走。與此相比,6月底“華盛頓”號在沖繩海域參加的美日反潛演習就專業得多,花費更多的時間用于實戰訓練,訓練資金的投入也更多。
但“華盛頓”號對于朝鮮半島局勢的影響,卻遠不僅是過場表演所帶來的。自從“天安艦”事件發生后,“華盛頓”號航母作為關鍵詞,在東亞各國媒體的出現率越來越高。7月底和9月初的兩次美韓軍演,最初都是韓國媒體最先宣布“華盛頓號籽進入黃海演習”,并且或多或少得到美國官員的確認,從而造成各方反應強烈。
“華盛頓”號在這一段時間里,已成為美方在韓國民眾中激化意識形態情緒的工具。雖然兩次“航母進黃海”都以美國出爾反爾告終,但美國卻讓外界感到這是受到中國“硬實力”壓力的結果。在“軟實力”方面,美國不斷向韓國民眾強化“美國站在我們這一邊”的印象,并且又以受中國壓力“進不了黃海”的姿態,令韓國民眾在心理上進一步疏遠中國。
“華盛頓”號乃至美國在東亞的整個海軍,為這次危機所提供的“硬實力”都不如宣傳的多。但恰恰是通過宣傳,“華盛頓”號成為了大韓民國的“有力援軍”,成為了中國中樞地區的“致命威脅”,讓大家從一開始就忘記了最關鍵的事實:即使沒有“華盛頓”號,部署在韓國已經幾十年的美國空軍戰機也有充裕能力飛到北京上空。
韓國媒體不斷宣傳“美國航母會來黃海”,甚至有意無意在制造“美國航母已來黃海”的新聞,令中國國內也出現大量虛假的報道。
進入今年8月后,在韓國媒體熱情盼望、在中國網民痛罵航母進犯的同時,“華盛頓”號卻駛向相反方向,在南中國海暖風的吹拂下,如同休閑般地度過東南亞“友愛之旅”。
“親善大使”的道具
一艘美國核動力航母在南中國海周邊出現,能做些什么?一般人想到的無非是“炫耀武力”、“實戰演練”,然而還有另外一個選項,那就是“行醫施藥”。
這一年里,美國海軍在東南亞地區的“人道主義”活動出奇地多。不僅僅是災害發生時的救援行動,平常時期的義務診療、親民交流也明顯多于以前。
以義務醫療為例,
“仁慈”號醫院船目前在東南亞海域進行長期巡診,其他兩棲運輸艦、補給艦乃至驅逐艦、航空母艦,在訪問每一個國外港口都將義務診療作為必備項目。
美國近期的“重返東南亞”之舉,恰恰以“義務診療”為代表的軟實力項目為突破口。
據美國海軍網站統計,近年來美國海軍在東南亞的行動,更多傾向于聯合人道主義活動,而以往與東南亞國家的聯合軍事訓練的重要性則相對下降。大量新聞反映的是美國水兵在泰國曼谷、柬埔寨金邊、越南峴港等處為當地民眾“學雷鋒、做好事”的事跡。包括今年2月美國“尼米茲”號航母停靠香港時,美國水兵還組織在當地敬老院做義工。
“華盛頓”號航母自今年8月開始,在東南亞地區開始一系列友好訪問,每到一處均會開展與民眾的交流活動,以及必不可少的義務診療。中國媒體高度關注的美越“聯合演習”,實際內容卻是美國海軍軍醫在越南峴港集體上岸義務診療,另一些美國水兵則在幼兒園義務勞動,和越南兒童一起做游戲。
但恰恰是美國水兵和越南兒童一起做游戲的舉動,給中國的南海政策造成巨大困擾。國內媒體對硬實力的迷戀,以及對“華盛頓”號硬實力的誤讀,在情緒上主觀地給自己增加“敵人”,忽視了中國長期以來積極建設與越南在內的東盟各國的友好關系的努力。
國內一些不負責任的情緒,很容易破壞中國在東南亞地區來之不易的影響力和吸引力,非常配合奧巴馬“軟實力”政策,將東南亞國家輕易地推向了美國一方。
“華盛頓”號航母以及美國海軍在東南亞的“友好活動”,大張旗鼓地提升美國的“軟實力”,這才是美國實現“重返南海”口號的真正核心行動。航母戰斗群的強大威力,只是這些行動中的道具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