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6個美國人中就有1個人定期前往“貧困救濟中心”領取生活救濟。
不久前,美國當局向公眾高調表態,金融危機的寒潮已經退去。為此,奧巴馬游走全國,并向媒體發誓要挽救失業人口。但在總統高調的同時,美國人口普查過后,一份“不和諧”的報告卻被媒體公開。報告顯示,從前象征著“美國夢”的郊區中產階級生活區,正變得赤貧化。
數據顯示,美國目前有4360萬人處于絕對貧困線之下(即每人每月收入少于1000美元,全年收入少于11000美元)。在赤貧化加劇的情況下,無論是民主黨還是共和黨人,都沒有在11月國會選舉的執政綱領中對此危局有所“動作”。美國主流媒體甚至悲觀地批評道:“自從尼克松時代開始,當局已經對赤貧化毫不問津?!?/p>
以往,美國民間慈善機構往往只關注發展中國家的饑荒問題,而美國自身日益嚴重的赤貧化使得很多慈善人士將目光轉移到美國國內。根據美國勞工部的數據顯示,目前,美國有1500萬失業人口,其中大部分屬于“99周”的范疇(失業后99周時間內可享受政府救濟)。
目前,全美大概有4000萬人周期性依賴救濟中心的幫助來度日。不僅僅是美國公民,旅美外籍人士甚至是非法移民都可以從救濟中心獲得幫助。希望獲得救濟的人們可以登錄救濟中心的網站,使用網站提供的救濟計算器,在輸入自己的實際收入情況和家庭情況后,便可知道自己每月能夠得到的食品救濟的額度。
對于眾多渴望獲得幫助的美國公眾而言,貧困救濟中心難以滿足所有人的需要,這并不是貧困人口簡單增加的問題。今年10月,美國布魯金斯學會公布了一份名為《郊區壓力》的研究報告,重新解讀了美國加劇的赤貧化的地理分布。
傳統上認為,真正需要生活救濟的人群主要是美國大城市中心平民窟里的居民,而城市郊區則是“美國夢”的象征、中產階級云集的社區。成千上萬的美國人搬到城市郊區,就是尋找更好的工作、子女的教育場所、舒適的住宅和穩定的生活狀態。因此在曾經富裕的郊區,救濟中心非常少。
但目前,向來被譽為“安全島”的城市郊區在持續的經濟衰退大潮下風雨飄搖,曾經收入穩定的中產階級被“打”回了赤貧原形。
73%申請救濟的郊區民眾承認,他們之前從來沒有申請過生活救濟,很多人在經濟繁榮時都曾熱衷于慈善捐贈。如。今,他們深刻體會到救濟對生活的重要性。在近一年間,美國“99周”失業者增加了80%,他們中大部分都曾經是衣冠光鮮的中產者。
和研究者呼吁增加對郊區民眾救濟力度的呼聲相反,美國當局依然沒有意識到郊區貧困化問題的嚴重性,美國政府甚至計劃削減2011年針對城市郊區貧民的救濟預算,削減幅度高達22%。
始于羅斯福新政,龐大的中產階級始終是美國經濟繁榮和社會穩定的磐石。如今時空流轉,曾經富裕的郊區在淪落,在美國中產階級逐漸式微、逐漸貧困化的趨勢下,即便奧巴馬團隊所宣揚的經濟復蘇,或許最終也只是鏡花水月。
或許真如著名經濟學家克魯格曼在《美國怎么了》一書中所言的那樣,美國生病了,自由放任資本主義的“保守主義運動”已到了適度“左轉”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