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與美國、歐洲簽署自由貿易區(qū)的先行經驗值得中國重視。
剛剛落幕的20國集團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上,中國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中的地位將躍遷至第3位。而“金磚四國”中的印度、俄羅斯、巴西將分別排第8、第9和第10。
許多人歡呼世界經濟進入了一個新的發(fā)展階段。美國力量的下降被認為有利于中國的國家利益。真的是這樣嗎?
按照目前大多數研究的定義,20國集團中的11國屬于新興經濟體,即便把新興經濟體的數量擴大至17個,加上太平洋東岸的秘魯、智利,以及太平洋西岸的中國臺灣、新加坡、泰國,菲律賓,它們在引起全球生產格局變動的對外直接投資中,其存量也僅僅相當于后者的1/4。
按照目前的增長率估算,來自新興市場的跨國公司差不多要在2030年左右與發(fā)達國家齊平。在這個列強搶占市場份額、重新均衡的過程中,不難看到日趨艱難的國際形勢。
如果歷史類比有啟發(fā)的話,那么,今后的20年將類似于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與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霸權缺位期。在國際政治經濟領域,廣泛認為存在著兩個霸權主導的經濟時代,即英國治下的世界經濟與美國治下的世界經濟。
自19世紀初期英國乘工業(yè)革命的巨輪,與戰(zhàn)敗的法國通過雙邊條約啟動了自由化進程,歐洲諸強看到形勢不對,只能被迫跟隨英國工業(yè)化,由此帶動了世界經濟的繁榮,這種良辰美景持續(xù)到1914年。世界經濟此后陷入了一個30年左右的混亂期,直至美國介入二戰(zhàn)并打贏了戰(zhàn)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打出了美國這個空前絕后的霸主,美國設計了迄今為止還在運轉的世界經濟制度,包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經3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已經從美國的霸主式國際經濟秩序中獲得了極大的利益。更準確地說,中國內部趨向于美國式經濟的那些集團獲得了絕對數量的利益。
中國在2010年發(fā)生了許多標志性事件,二季度中國取代日本成為第二大經濟體,10月份中國成了非洲的第一大貿易伙伴。問題是,中國還能從危機中繼續(xù)獲益嗎?在一個領導力發(fā)生危機的時代,這種持續(xù)性不可信。
源于近幾個月發(fā)生的美日爭端、中日爭端以及中美摩擦,彰顯了領導力危機。
例如,關于美軍是否要繼續(xù)留在日本,日本人認為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需要承擔外國駐軍70%的費用。在中日釣魚島爭端上,日本人認為領土爭端要遠比尼克松1971年撇開日本與中國實現關系正常化沖擊更大。
在中美匯率之爭上,美國經濟的衰退和失業(yè)困境拴住了自由之手,美國不得不在維護自由的國際經濟秩序和國內利益至上之間抉擇。而中國不可能讓國內的貧富差距繼續(xù)擴大,這意味著中國對美國的讓步十分有限。
三大經濟體的摩擦,其實質是,在沒有霸主的世界經濟中,成本收益計算的清晰化造成了戰(zhàn)略困境,大國不那么容易互相讓步。而在霸權約束的時候,由于存在政治與安全因素,成本收益實際上不那么容易看清楚,因此用戰(zhàn)略同盟保障彼此的經濟利益還行得通。
日本很長時期內靠在美國懷里成為了資本主義世界經濟中的第二大經濟體,而中國也毫無疑問是蘇聯社會主義集團的經濟強國。冷戰(zhàn)結束,一個霸主的消失造成了另一個霸主的困境,美國沒想好如何接納那么多的低成本勞動力,歐洲就大踏步走上了聯合,日本則重新到東亞爭奪主導權。
在中文,或者說東亞的語境中,領導力和霸權有著嚴格的區(qū)分。在今年10月份召開的一次有關中日韓建設自由貿易區(qū)的國際會議上,三方學者都認為在東亞地區(qū)要實行一種領導力、而不是霸權。所謂領導力,最重要的含義就是要承擔責任、努力付出,而不是從上而下的命令式行為。
在領導力被各國逐漸瓜分的時代,重溫英國霸權、美國霸權的國際經濟,已經是奢望。世界經濟需要創(chuàng)造領導力,中日韓合作是關鍵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