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顯示,1991年以來美國公民從中國收養了7萬多名兒童。
卡拉和雅麗安娜是一對小姐妹,黃皮膚黑眼睛,她們的父母卻是一對白人夫婦:勞里·理查德和保爾-理查德。兩個孩子都來自中國,由勞里和保爾先后收養。
卡拉·理查德今年12歲,她在美國生活了近12年。卡拉每天早上6點起床,吃早飯、看電視后,7:15由媽媽勞里開車送去學校,下午2:10放學。
卡拉在學校課程排得很滿,上午的課程有家庭藝術、語言讀寫、音樂、體操,下午有科學、數學和社會研究。課外學習內容每個季度都不同,上一期是法語,這一季度是藝術。
10歲的雅麗安娜課程跟姐姐卡拉差不多,姐妹倆都學了樂器,卡拉學的是單簧管,雅麗安娜學的是鋼琴。
她們的母親勞里現在還記得她和丈夫保羅迎來第一個孩子的情形: “記得我們第一次帶卡拉回家時,我的哥哥、保羅的哥哥以及其他所有家庭成員都急切地等著。朋友和同事對我們表示祝賀,我的老板還帶頭為卡拉開了一個‘喜迎新生寶寶派對’,把卡拉介紹給大家認識。”勞里對《世界博覽》記者說。
今年夏天,理查德夫婦帶著兩個女兒來到了中國。這次中國之旅,他們一家準備了兩年多。因為這不是一次普通的旅行,他們的主要目的是帶著兩個女兒尋訪故土,更多地了解中國。
卡拉來自福建龍巖,雅麗安娜來自安徽合肥。這次中國之旅,理查德夫婦制定了詳盡的旅行路線:從北京到西安、成都,選擇這三個城市是為了更好地了解中國歷史和文化,然后去龍巖,帶卡拉看看她的故鄉和小時候住過的福利院;再去合肥訪問雅麗安娜的故鄉,讓福利院知道孩子被照顧得很好;最后一站是上海,從那里返回美國。
像理查德夫婦這樣從中國收養孩子的美國家庭還有很多。美國熱播電視劇《欲望都市》里也有收養中國孩子的情節。夏洛特和其丈夫亨利經歷了填寫煩瑣的文件、家訪、面試之后,終于等來了一個中國養女莉莉。
1992年,中國開始實施《收養法》,不久后制定了《外國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收養子女登記辦法》,允許外國家庭來中國收養孤兒。中國很快成為美國、瑞典、西班牙、德國等國公民收養兒童的主要提供國。
中國民政部發布的((2009年民政事業發展統計報告》顯示,2009年全國收養登記合計44260件,其中外國人收養登記4459件。美國人收養占外國人收養登記總數的66.8%。
美國國務院發布的《收養簽證統計(adoption visa issuance)》顯示,2009年,美國家庭從中國大陸收養了300 L名兒童,全年跨國收養共12753名兒童,其中中國兒童占23.5%。中國成為美國家庭跨國收養的第一大來源國。統計顯示,1991年以來美國公民從中國收養了7萬多名兒童。
另據加拿大移民部門的數據顯示,加拿大人每年約從中國收養1000名孤兒。瑞典則成為北歐國家中收養中國孩子的“大戶”,瑞典國內頗具規模的收養家庭民間組織網名定為:中國孩子(KinaBarn)。西班牙55%的收養家庭收養的是中國兒童。
跨國收養的好處
“我們一開始就知道無法生育自己的孩子。直到1996年,我們才開始考慮收養一個孩子。至于到哪里收養,我們在調查不久后就開始把目標鎖定在跨國收養,主要是因為國內收養等待時間十分漫長,而且生母可以隨時改變主意把孩子再要回去,這讓我們很難接受。”勞拉·理查德說。
羅伯特·漢森和辛迪·漢森這對美國夫婦也前后收養了兩個中國孩子:凱莉和夏萊。2003年,他們收養了第一個孩子凱莉。
“經常有人問我們為什么會選擇跨國收養,而不是在國內收養一個孩子。因為在美國,你只能被選,也就是說被生母從一大堆簡歷中挑選養父母。這樣可能你永遠也選不上。即使被選上了,并負擔了準媽媽在整個懷孕過程中有關孩子的所有費用后,那位新媽媽完全可以臨時改變主意。然而,從國外收養相對而言沒那么困難,那里,有一個孩子在等著你。”羅伯特說。
美國國內收養實行“公開收養”的模式,即被收養兒童的生身父母不僅全程參與收養抉擇和養育過程,還和收養父母共同養育被收養兒童:收養父母和送養父母相互認識、保持聯系,也讓被收養人知道誰是自己的生養父母和收養父母,孩子常常往來于雙方家庭。
如果被收養兒童的生身父母想要回孩子,不論兒童被收養了多長時間,生身父母優先擁有養育權。收養父母認為,這種收養會讓他們沒有安全感。這也是理查德和漢森這兩對夫婦最大的顧慮所在。
家長們選擇國際收養的另一個原因是,美國國內待收養的兒童多為問題家庭兒童,或有健康問題,或有精神創傷,家長會有后顧之憂。除此之外,種族隔閡也是一大緣由。美國有50萬兒童待領養,黑人孩子占總數的40%以上。美國收養律師協會前主席史蒂文·基爾希說: “在美國很少有家庭愿意收養混血兒,愿意收養黑人兒童的更少。” 黑人也不愿意讓白人家庭收養黑人孤兒,比如全美黑人社會工作者協會堅決反對白人領養黑人孩子,并認為哪怕是最敏感、最具愛心、最有技巧的白人領養者也可能給孩子帶來不可彌補的傷害。很多黑人兒童的生身母親更愿意讓外國人收養自己的孩子。
專家估計,美國每年大約有500名兒童被澳大利亞、加拿大和西歐的家庭收養,其中大多數是黑人和混血兒。被外國家庭收養的美國兒童實際數字可能會更高,因為美國沒有出境簽證制度,聯邦政府對此不做統計。
對另一些國家而言,本國出生率低,因而可供收養的兒童少,所以想做父母的夫婦們不得不選擇跨國收養。瑞典從20世紀60年代起就開始進入跨國收養階段。德國媒體也提到,德國約有兩萬對夫婦想收養孩子,但可供收養的兒童只有7000名。
是收養還是拯救?
1996年,美國公共電視臺(PBS)播出由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記者偷拍并任意剪輯的有關中國孤兒院的電視紀錄片《死亡之屋》(Dying Room),同年美國的人權調查報告也以《棄之于死》(Left to Die)為題,對中國孤兒院的情況進行不實報道。一時間,美國公眾對中國孤兒充滿了同情。
那么,收養中國孩子是為了“拯救”他們嗎?羅伯特·漢森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很直接:“很多人說收養中國孩子是為了‘拯救孩子’,但是,對我們而言,這與‘拯救’沒有任何關系,中國孩子不需要被我們拯救,倒是一些不幸養成壞習慣的美國孩子更需要大家拯救。我們的歷史只有幾百年,而中國的歷史則有幾千年,在那里,也許一些孩子比較貧窮,但是他們都很快樂。相反,這對我們來說是一個莫大的機會,孩子的到來充實并豐富了我們的生活。”
理查德夫婦在收養第一個孩子卡拉之前花了幾個月的時間做調查,比較不同開放涉外收養的國家的優劣勢。勞里說: “我在選擇中國還是俄羅斯之間猶豫,我祖父是俄羅斯人,所以我剛開始比較傾向去俄羅斯收養。然而,很多調查結果表明,中國供收養的孩子總體上更健康,也得到了更好的照顧。”
記者從康涅狄格州的中華文化交流協會了解的情況與理查德夫婦的考慮相符合:中國孩子確實比較健康,這主要是由于母親抽煙、酗酒等情況比較少。收養中介機構也愿意推薦美國夫婦收養中國孩子。
這一情況與俄羅斯相比較會更加清楚。2009年美國從俄羅斯共收養1586名兒童,居第三位。過去十年,俄羅斯一直是美國家庭跨國收養兒童的三大來源國之一,同時是收養白人小孩的主要來源。但是,收養俄國兒童面I臨著較大的風險。
研究表明,幾乎所有的被美國家庭收養的俄羅斯孩子都來自于孤兒院,但是在俄羅斯孤兒院,三及三歲以下的孩子平均每月失掉1個IQ值。俄羅斯孤兒患有胎兒酒精綜合癥的比例比其他地方的孩子更大。同時,幾乎所有從孤兒院出來的孩子在發育上和智力上都比同齡人要慢,有些病情比較嚴重的孩子即便依靠治療也不能恢復到正常水平。
除了健康原因外,美國主流社會對亞裔特別是華裔的印象也促使著一些人收養中國孩子。亞裔由于工作勤勉、注重家庭、強調子女教育,被認為是“模范少數民族”。 一位有著分子生物學博士學位的猶太人母親就認為:猶太人有不少傳統與中國人相同,例如家庭觀念強、重視孩子教育、理財和經營均很有一套等。因此,在收養中國嬰孩的美國人中,有不少是猶太人或有猶太血統的人。
《世界博覽》記者在與一些收養家庭的接觸中體會到,大多數美國夫婦收養中國孩子是出于現實原因:自己不能生育或者錯過了生育年齡,有些受宗教信仰的影響,想給孤兒更多的關愛,還有一些家長出于熱愛中國文化,而抱著 “拯救”的目的而收養中國兒童的家庭非常少。
帶小天使回家
“收養孩子需要準備堆成山的材料,包括收入明細、推薦信、自我介紹、醫生的評估報告等,還得提供包括有無犯罪記錄證明、社工活動等其他材料,此外,還要進行一整個下午的指紋識別。幾個月后,所有材料發往中國。接下來每一分每一秒似乎都過得相當慢。”羅伯特·漢森仔細回憶了收養大女兒凱莉的過程。
提到收養凱莉,辛迪和羅伯特夫婦倆都難掩當時激動的心情。“13個月后的某一天,當時已接近感恩節,門鈴響起了,對方對我們介紹說是收養代表。他送來了來自中國的關于孩子的資料,還附了兩張照片。她9個月大,非常可愛!我們被告知去中國接孩子還需要7個月的準備時間,但是,我們實在迫不及待,盡量縮短辦手續的時間。2個月后,也就是2003年12月4日,我們就踏上了前往中國的旅途。”辛迪說。
羅伯特和辛迪來到了重慶——凱莉的出生地——并在一棟辦公樓里第一次見到了他們日思夜想的女兒。
“當時的場面讓我們終生難忘,15個孩子坐成一排,父母們都在確認自己的孩子,大家都淚流滿面地擁抱著自己第一次見面的孩子,一邊閃光燈閃個不停,整間屋子有些亂,但是充滿了歡笑與幸福。
接下去的幾天幾夜都讓我一直記憶猶新。第一天晚上,我們的女兒一宿都沒睡,她像個小考拉一樣依偎著我,我只有在酒店的走廊上來回走動,并哼著圣誕歌曲才哄著她安靜下來不哭鬧。當時這種感覺很奇妙,在一個歷史悠久的東方文明國度,我在一個充滿了白色圣誕氛圍的酒店里,哼著圣誕歌曲,懷里抱著中國孩子。”羅伯特描述了當時的情景。
“凱莉跟我們很快就熟悉了,離開中國的時候,我們也不再在乎那些陌生人看我們一家人的奇怪目光了,因為凱莉喊我們爸爸媽媽。我希望她會記得中國,我也希望她相信她出生和成長在一片充滿著愛的樂土,我還希望,她有一天會理解,是她拯救了我們。”羅伯特說。他將自己的女兒稱為小天使。
繁瑣但謹慎的收養程序
中國收養法規明確、程序臺理、關于孩子的資料齊備、收費低廉。這也是美國家長選擇來中國收養孩子的重要原因。
1985年中國首次批準一位來華旅游者在廣東收養一名女嬰,普通外國公民來華收養之門就此打開。中國從1992年正式開放涉外收養,并于L996年成立了中國收養中心,專門從事涉外收養服務工作,負責審查涉外收養中外國收養人的收養申請和有關證明材料,以及涉外收養的對外聯絡和協調。中國收養中心屬非營利性公益事業單位,由民政部主管。
2003年2月,中國收養中心按照《與中國收養中心合作的外國收養組織應具備的基本條件》和《中國收養中心對外國收養組織在華開展跨國收養的暫行規定和要求》,對外國收養組織進行了一次評估。中國收養中心對有問題的收養組織提出了改進意見,對不合格的收養組織已終止與其合作。
截至2009年6月1日,與中國建立收養合作關系的國家有17個,分別是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西班牙、荷蘭、比利時、丹麥、挪威、瑞典、芬蘭、冰島、愛爾蘭、澳大利亞、新西蘭、新加坡、意大利。在這些國家中,與中國收養中心合作的政府部門和收養組織共135個。
中國收養中心統一受理國外收養申請,并且收養人必須親自來華辦理收養手續方可接回孩子,來華辦理手續的效率較高,一般短則三五日,長則十來天,大多在省會城市集中辦理,收養登記、司法公正、小孩護照等資料一應俱全。最令收養父母滿意的是,他們到達一兩天內就能見到孩子,還可以實地參觀孩子所在的福利院。
外國人在中國收養一個孩子的費用約5000美金。捐款在3000美金左右,直接交給福利院,同時能收到發票和捐獻榮譽證書。另外,中國收養中心收取365美元的審核費和200美元的翻譯費,再加上辦理其他手續約800美元的費用。
這些要求對美國家長而言并不是負擔,他們甚至很喜歡中國這樣的制度設計。比如,韓國不要求外國收養父母親自去韓國接他們的養子女,而是讓收養機構將被收養人送到美國某機場,在那里一手交錢一手交人。雖然這樣做可以省去美國夫婦遠赴他國的車旅費,但是美國夫婦對此有些反感,他們覺得失去了親自去看一看孩子出生國的機會。他們認為了解養子女出生國的文化并保持與它的聯系十分重要。
再如,南美一些國家對外國收養申請沒有統一的受理機構,而是讓外國收養者自己到地方民間去收養子女,這讓外國收養父母很不方便,可能在那里幾個月或一年也不一定能收養到一個孩子。
中國2007年頒布了關于外國人收養中國兒童的新規定,要求外國配偶必須是已婚的異性夫婦,年齡為30~50歲,至少已經結婚兩年,夫婦沒有人離過婚。他們還需要擁有8萬美元以上資產。如果其中一人離過婚,這對夫婦必須已經結婚五年以上。離婚兩次以上者不能收養。
新規定對外國人收養中國兒童產生了顯著影響。美國國務院的資料顯示,美國家庭2009年一共收養了3001名中國兒童,比2005年減少60%。但是,這些規定目的都是為了讓中國兒童們有一個穩定的家庭、健康的父母以及得到更好的照料。
對中國而言,將孤兒送出去不僅可以減輕福利院的供養負擔,也可以給孩子一個溫暖的家庭。兒童福利院首先把院里兒童的姓名、照片、來源、健康狀況等資料報給中國收養中心,再由中國收養中心轉給美國等國家的收養組織,收養者根據照片等挑選。
在辦完了本國的手續后,中國收養中心向收養者寄發獲準收養的通知書,外國人還要在中國辦理一系列手續。整個收養過程要用1~2年的時間。目前中國國內參與涉外收養的福利院有200多家,主要有廣東、廣西、江西、湖南、湖北、安徽等省區以及重慶市。
相較其他國家而言,中國兒童的資料比較齊備。很多收養俄羅斯兒童的家長反映,收養前對俄羅斯兒童的了解不夠多。俄羅斯待收養兒童的醫療記錄中包含著很多錯誤信息,或者遺漏了潛在疾病的線索。而收養中國孩子,可以了解到長達10頁關于孩子的信息,包括血液檢驗報告、尿液檢驗報告以及孩子的成長報告等。
身份認同
美國收養組織做過的一次國內調查發現,94%的收養兒童想要知道他們的親生父母長什么樣。對中國兒童而言,他們與父母不同的膚色使得收養不可能成為秘密。因此,收養中國小孩的美國家庭都很關注孩子的身份認同問題。
雖然目前收養的中國小孩身份認同問題并不明顯,因為大多數孩子都是在1995年之后被收養的,年紀不大,但是大多家長都會盡可能多地讓孩子知道自己來自哪里,如何跟現在的父母在一起,幫助孩子了解中國是個什么地方,學習中國文化。
理查德夫婦勞里和保羅的兩個女兒都來自中國,他們住在一個只有8千人口的小鎮,居住在這里的亞洲人很少,讓孩子接觸更多的中國和亞洲文化并不容易。
“所幸的是,我們住的地方離紐約市只有3個小時的車程,在那里有很多接觸中國和亞洲文化的機會。我們就經常帶著孩子去紐約。”勞里說。
他們讓兩個女兒參加了耶魯大學的美籍華裔學生發起的“耶魯中國收養姊妹項目(CASPY)”,這些學生在美國長大,他們為自己是華人而感到驕傲,更容易與孩子們溝通并被當作孩子們的榜樣。
“耶魯的學生花了很多心思,組織很多活動,教寫中國字、做手工,和孩子們一起做游戲,中間還提供中國菜的午餐,還有舞獅活動等。孩子們能一整天和耶魯的這些學生在一起,很開心,也學到了不少。”保羅說。
勞里和保羅為了讓孩子有更多機會接觸與中國相關的內容,還一直通過類似CASPY項目這樣的活動,尋找收養中國兒童的美國家庭,并努力保持著聯系。此外,他們也一直與收養卡拉時遇到的美國家庭保持著聯系。
“我們這5個家庭一直保持著聯系,每兩年聚一次。卡拉與那些同一年被美國家庭收養的、來自福建龍巖的其他幾個孩子保持著聯系并建立了友誼。今年我們又有聚會,不過具體地點還沒有決定。”勞里說。
一些收養中國孩子的家庭成立了互助組織,叫做“收養中國兒童的美國家庭組織(FCC)”。打開FCC的網站,歡迎頁面上用中文繁體字寫著“關心”二字。
FCc是通過互聯網建立起來的社區。據一些西雅圖的FCC成員回憶,建立該組織原來只是為了讓在收養過程中結識的家庭回美國后仍能保持聯系,后來才逐漸發展成一個遍布整個北美洲的組織。
FCC最重要的活動是慶祝中國傳統的春節和舉辦夏令營。夏令營被命名為“中美傳統”或者“保持傳承”。
由于Fcc頻繁舉行各種介紹、體驗中華文化的活動,許多收養者的社交圈子都發生了變化。非親非故的家庭彼此間走得很近,這在美國社會是很罕見的,中國孩子成了維系這些家庭的紐帶。FCC也因此形成一個社區。
根據FCC問卷調查,文化整合和尋求支持是收養了中國孩子的家庭參加這一組織的主要動機。在回答“什么原因促使你參加FCC”時,選擇“為我的中國孩子尋找社會支持”的人達100%,選擇“文化整合”的達95%, “尋求對父母的社會支持”的達71%。
研究跨國收養的學者、安徽農業大學教授黃邦漢對這一現象的解釋是:“這些家庭愿意走到一起,是因為感受到社會壓力的存在。雖然不會有公然地歧視,但是主流社會仍舊存在對少數族裔的排斥和不信任。在這些收養者看來,在美國這樣一個種族問題根深蒂固的國家,為孩子尋求一個與他們膚色相同的族裔認同是必要的。”
1988年前,韓國是美國跨國收養兒童數最多的國家。1988年漢城奧運會之后,送養人數銳減,從每年的六七千人降至兩三千人,重要原因就是韓國國內認為把孤兒送往外國,丟國家、民族的臉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