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全球有30多個國家都存在野雞大學。
7月16日,美國《華爾街日報》報道,“從7月初開始,假文憑事件在中國廣受熱議,一位微軟公司在華前高管被指文憑作假,由此引發了關于中國學術背景造假現象的爭論。”《華爾街日報》所提及的,正是國內沸騰一時的“唐駿假文憑事件”。
索以“科普作家”、 “學術打假斗士”著稱的方舟子,在7月1日晚上的微博里寫下了這樣的話, “唐駿《我的成功可以復制》第二章第56節最后一段:‘辦到第二家公司,我差不多已放棄了學業。但憑借語音識別方面的應用性研究成果,我最后還是拿到了加州理工學院的計算機利,學博士學位。’——假的,除非這個‘加州理工學院’是個野雞大學的巧妙翻譯。”方舟子對唐駿的炮轟拉開了帷幕。
而此時,這位新華都總裁兼CEO唐駿或許還沒有意識到,一場聲勢浩大的名譽聲討和道德質問正在悄然襲來。事情僅僅起因于一張文憑——來自大洋彼岸的博士學位。
“野雞大學”美國造
在錢鐘書的《圍城》里,主人公方鴻漸從一位美國騙子手里買了一張“克萊登大學”的博士學位。從歐洲歸來后,唐曉莢就調侃方鴻漸,說他在歐洲讀書而拿美國的學歷蹊蹺。所以,網上流傳這樣的趣談,說方家的后人方舟子,替祖宗方鴻漸揭穿唐家后人唐駿的“假學歷”。
《圍城》里的“克萊登大學”,現在一般都稱野雞大學。野雞大學也叫“文憑工廠”或“學位工廠”,英文為Diploma mill、Degree mill。
“野雞”的意思,就是“假的”、“不正規的”。但假的和不正規的大學,存在程度上的差別。所謂假大學,本身不是大學,卻自稱為大學,制造假文憑欺騙大眾;而不正規的大學,則指具備大學的基本構架,甚至是正規大學的掛靠機構,卻往往干一些帶有欺騙成分的勾當。 “克萊登大學”可以歸于前者,而后者則很難界定。一般意義上的野雞大學,主要指前者。
據統計,全球有30多個國家都存在野雞大學。其中美國的數量最多,原因是,美國法律規定每個公民都有權利創辦大學。
1862年,林肯總統簽署了一項名為《莫里爾法》的法案,該法案規定,“向每個州贈送一塊土地,鼓勵每個州創辦一所大學。”在美國這片自由的土地上,各種公立、私立大學如雨后春筍般涌現。
與此同時,學歷和文憑成為人們身份的象征。正是在這種情況下,野雞大學也應運而生。1876年,美國教育主管約翰伊頓就曾指出, “文憑工廠是美國大學教育的恥辱!”有人將其稱為美國大學教育的牛皮癬,難以根除;這和中國的“刻章辦證”有異曲同工之處。
20世紀80年代,美國聯邦調查局曾開展過一次大規模的調查,結果導致39家文憑工廠查封,多人獲刑。
2003年,美國夏威夷州政府通過法,律結束了對檀香山大學的控告,判決該校為在讀學生以及已取得學位的學生退還全額款項。從此檀香山大學作為“文憑工廠”在美國關停。關停的罪名是,未聲明“未受美國教育部承認的認證機構認證”。
最近,美國高等教育認證委員會和密歇根州教育廳聯合公布了一份“野雞大學黑名單”,曝光了全球1500多所文憑工廠,其中美國有885所,英國87所,加拿大18所……在這份黑名單中,有些大學已經把分支機構開到了中國,比如美國檀香山大學、克萊頓大學、肯考迪婭常春藤學院以及西太平洋大學。目前,這幾所大學都已關停。
文憑工廠主要的賺錢手段就是,兜售學位文憑、編造學習成績以及提供推薦信等“一條龍”服務。
重學歷的“原罪”
唐駿的文憑事件演化成一場西太平洋大學是否是“野雞大學”的爭論,由此升華到學歷可否買賣、成功是否要看學歷以及社會誠信等問題的爭論。 其實,野雞大學文憑并非只在看重“留洋”身份的中國盛行,在美國本土,同樣泛濫。2003~2004年,美國政府問責局開展了一次有關政府工作人員學歷的調查,出具的報告顯示,至少有463名聯邦政府員工購買了西太平洋大學、加洲海岸大學以及西肯尼迪大學等三家“野雞大學”的學位文憑,其中國防部的人數最多,達257人,有些文憑甚至是利用公款買來的。報告還顯示,在高級政府官員中,至少有28人擁有“野雞大學”的假文憑。
由此可見,在美國這樣一個注重個人能力的國家, “學歷身份”同樣被看重。
因此,唐駿的“罪”不在于他的學歷文憑是否來自于一個“野雞大學”,而在于他任由出版社為其冠以“加州理工學院博士”頭銜,而他自己也半推半就地“未及時修改”。英雄不問來路,然而英雄也有虛榮心。這個虛榮心就來自社會已然形成的“學歷身份”之風。
唐駿的恥辱,或許會被這樣一個賬單銘記,即西太平洋大學針對中國留學生的收費標準: “2295美元可獲學士學位;2395美元可獲工商管理碩士學位;2595美元可獲博士學位。”
然而,對于唐駿來說,文憑僅僅是一張紙而已。應該反思的,其實是那些過分看重學歷、文憑的人。
唐駿在7月6日的一條微博上寫道,他計劃在名片上加印一個“博士”在后面, “我還是我,什么都沒有改變”。
方舟子遭遇“=度打假”
方舟子原名方是民,長期旅居美國,并主持著名學術打假網站“新語絲”的主要事務。方婀子一般以“利普作家”、 “學術扣假人”、 “反偽科學斗士”的身份出現在公眾面前。在“假” “偽”的面前,他贏得了“真”“實”的模糊公眾形象。
然而,事實并不是看起來那么美好。
網名為“亦明”的神秘人物,是對方舟子進行“二階打假”的反偽斗士。他的目的就是揭穿方舟子的謊言和虛偽,還大家一個真實的面目。亦明揭露方舟子的文章,證據確鑿性、邏輯嚴密、針針見血,因此他被人戲稱為“方學家”。
比如,方舟子一直以來支持轉基因食品,并極力為中國大眾“科普”轉基因食品的好處,認為反對轉基因作物商業化種植、抵制轉基因食品的人,要么是科學盲,要么是反科學人士。方舟子還斷言, “歐洲利學界主流并不反對轉基因”、 “我吃轉基因食品,已經不知不覺十幾年了”等等,這些帶有欺騙成分的言論,完全沒有科學精神可言,被亦明一一舉證批駁。
方舟子把中國公眾當成科學盲,一面宣揚科學精神、另一面又公然挑釁科學精神,并且極力宣揚轉基因食品,其中的動因撲朔迷離。
亦明就曾指出,方舟子生活在美國,并且曾經做過某個生物公司的顧問,可能存在某些利益糾葛。當然,這僅僅是可能性的推測而已。 方舟子作為一個以中文寫作科普文章的“科普作家”,受到了青少年的青睞。然而,他的科普著作并非完全原創,有很多都是利用外文科普文章進行編澤,而且不署原作者姓名。按照方舟子學術打假的理想,這算做“剽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