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5年,流亡在美的法國外交家塔列朗,沿著綿延的阿巴拉契亞山脈跋涉探尋。在蔥蘢青山的環抱里,塔列朗發現了一股巨大的清泉。雖然身處美國,塔列朗在驚喜中脫口而出的還是自己的母語 “La Belle Fontalne(美麗的泉水)。”從此,在美國版圖上誕生了一座名為BeIlefonte的城鎮。
Bellefonte依泉而建。19世紀,由于附近鐵礦的發現,城中興建了煉鐵廠和鐵路,小城的經濟進入了鼎盛時期。大批的投資家和工商業者蜂擁而至。銀行家瑞諾德便是其中的一位。他用大約三萬美元的造價(在當時可謂巨款)在城中為自己修建了瑞諾德行宮。行宮并不是城中的唯一豪宅,煉鐵爐不僅為各地輸送鋼材,也鼓脹了Bellefonte人的腰包。一座座維多利亞式精美房舍拔地而起,就連大發明家愛迪生也多次慕名前來游覽,并在此修建了著名的愛迪生發電廠。
然而好景不長,各處大型現代鋼鐵廠的誕生很快將家庭作坊式的Bellefonte煉鐵廠逼入絕境。冶煉企業紛紛倒閉,人口銳減。瑞諾德行宮也幾易其主,年久失修。1994年,退休的海特夫婦買下了這座花園樓房,親自動手修復保養,終于將這座注冊的國家級歷史建筑恢復到昔時的最佳狀況,并開設為家庭旅館。
盛夏的一天,我們驅車400多公里,來到了濃蔭覆蓋的BeIIefonte。在贊美眾多歷史建筑的同時,我也哀嘆于小城的蕭條和凋零。正午時分,沿路商店關門,飯館打烊。愛迪生當年下榻的布什旅館在2006年的一場大火中燒成灰燼,其他當年貴客盈門的豪華飯店今日也淪為市府的貧民救濟房。
我們敲開了瑞諾德行宮厚重的橡木大門,投宿問路。海特太太熱情地接待了我們,并驕傲地介紹了Bellefonte輝煌的過去。以我在美國游歷的經驗,Bellefonte這樣的文化歷史小鎮,只要在距離大都市或富裕地區三小時的車程內,是容易招徠游客的。可惜這里周圍人口稀密,距任何大城市都要五個小時車程。前幾年,城中一座建于19世紀的教堂因為經費短缺而難以維持,一個懷揣著大把鈔票的外鄉人買下后,拆走了所有值錢的蒂芬妮古董玻璃窗,留下了一座失去昔日光彩的教堂。
今天,在連上帝的希望之光也照射不到的Bellefonte,人們仍然在認真努力地生活著。小城街道整潔,治安良好。即使收入低廉,屋主們仍然精心地修繕年代久遠的各式建筑,盡力恢復它們的光鮮模樣。這是個遠離浮囂嘈雜、沒有任何人為造假作秀的世外桃源。當我向華特太太夸獎小城的安寧美麗時,她說 “為了保住這份傳統和古樸,我們付出了極大的代價。”我問她什么代價,她吐出了沉重的兩個字: “貧窮。”
貧窮正像白蟻般吞噬著Be“efonte及千百個像BeIlefonte的城鎮。世外桃源究竟是Bellefonte人主動的抉擇還是無奈的接受,即使他們愿意妥協和放棄,當今的金融危機和美國的經濟模式,會給BeIiefonte人重新選擇的機會么?如何保持傳統、重塑昔日的輝煌,是擺在Bellefonte人面前的嚴峻考驗,也是第二天清晨我們告別Bellefonte、踏上旅途時路討論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