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夢見美人也不要夢見英雄,守著棗紅色的黑甜,靜候嚴冬的降臨。
棗味里特有的那股酒香,始釀于秋。入冬之后,葡萄、柿子之類相繼枯萎凋零。“孟冬之月,天地閉藏,溫養神氣,無令邪氣外入。”是月也,萬物閉藏,一切反季節的果子,都是邪氣,俱為砒霜。陪我們從秋季一起入冬的果子,只有棗子。
棗原產于中國,品種既多且雜,有南棗北棗兩類。在700多個棗子品種里,我們心中不妨只默念一個名字:大紅棗,即棗之又大又紅者。
超市里日光燈照耀下的那些嫩脆多汁的冬棗,都是防腐劑滋養出來的妖孽。
三國時代的《吳普本草》稱大棗“令人好顏色”。也就是說,這是在以棗子本身的“好顏色”來為人面增添好顏色,以色補色。棗之“色補”,蓋因其味甘、性平,又入脾、胃經,能起益氣、補脾、養血之功。
所謂棗湯,可以是紅棗桂圓湯,也可以扔進杯子里泡茶。煮粥亦可,與百合合煮更好。每日當成零食來吃亦無不可(生吃務必去皮)。不過吃棗宜早,即上午7:00至11:00,此時胃、脾經行至最旺。
過了這兩個時辰,就要等到晚上了。除了養顏,紅棗還能安神,撫心悸,幫助入眠。張愛玲在小說《留情》里提供了一個“晚棗”場景:“他們家十一月就生了火。小小的一個火盆,雪白的灰里窩著紅炭。炭起初是樹木,后來死了,現在,身子里通過紅隱隱的火,又活過來。然而,活著,就快成灰了。它第一個生命是青綠色的,第二個是暗紅色的。火盆里有炭氣,丟了一只紅棗到里面,紅棗燃燒起來,發出臘八粥的甜香。”
紅棗燃燒起來,就是“于文武火上反復焙香”之古法。晚飯后,生起火盆(使用無煙炭)。當第二個“暗紅的生命”在火盆里復活,隨手丟一枚紅棗到里面,反復焙香,喝湯吃棗,洗洗睡。
不要夢見美人也不要夢見英雄,守著棗紅色的黑甜,靜候嚴冬的降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