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我們身處在二戰的關鍵地柏林以南一座紀念蘇聯戰士的公園Treptower Park。身邊兩位德國朋友講述著他們認知的歷史故事。
“納粹軍易如反掌地攻陷多個國家,捷克、波蘭西部、丹麥、荷蘭、比利時、法國北部、盧森堡,輕而易舉,也就是所謂的閃電戰。歐洲各國人死的死,投降的投降,使納粹軍更加亢奮。直至后來,有一個國家的人誓死抵抗,咬緊牙關!拼死反抗!那就是蘇聯。”
朋友跟我在倫敦認識,使我不禁想起這段二戰小插曲:當時德國對英國肆意轟炸,倫敦連續兩個月每晚受襲,直至英國空軍對柏林空襲,納粹受到威脅,沒有登陸英國。同時間,希特勒轉移陣線,決定向東發展,攻打曾是盟友的蘇聯。
德國沒有信守承諾,破壞《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在Treptower Park的其中一塊石碑上,刻有斯大林的語錄。
希特勒下令“將列寧格勒從地球上清除”,德軍與芬蘭軍南北圍攻列寧格勒(即現在俄羅斯的圣彼得堡),切斷其外來物資,同時進行地面炮擊和空襲,炮彈、寒冷、饑荒、恐懼,列寧格勒被圍剿長達900天,蘇聯人竟沒有屈服。
“人都有一種錯覺,認為是美國贏了二戰,事實上是蘇聯。當年,紅軍亦曾對多國進行殘酷地洗劫,肆無忌憚地強奸婦女,然而不得不提的是,真正鏟除納粹的是紅軍。紅軍死守著戰線,德軍無論如何還是攻不進蘇聯;直到最后紅軍猛攻柏林,納粹才真正地戰敗。”在二戰中,蘇聯的死亡人數為各國之冠,約為2700萬人(第二位是中國,750萬人),占二戰中死亡人數總和的一半。
1945年4月25日,蘇軍進攻柏林,德國連14歲的小孩也要拿槍上陣,5天后,希特勒自殺。
蘇聯在柏林除了建造有名的柏林圍墻,還建造了這位于前東德,紀念于柏林1945戰役中逝世紅軍的Treptower Park。園中的最大型雕像是一位極度英俊的蘇聯軍人手抱一位德國女孩,腳下踏著粉碎的納粹標志。
此園與人一種莊嚴之感,充滿強烈的蘇聯美學(特點為寫實,偏好將藝術品建造得仿佛充滿歷史價值),兩旁的石碑上則刻有蘇聯的宣傳畫作,以及一段又一段斯大林語錄,標示著其瘋狂的個人崇拜。
這公園不讓人感到放松,相反叫人靜靜坐下來嚴肅思考。身處于一個蘇聯在東德建造的紀念園,蘇聯已經解體、柏林圍墻已經倒下、德人再次揚起德國國旗、中國變成世界經濟強國、俄羅斯境內嚴重的貧富懸殊……
在兩座刻有紅軍標志的紀念碑中間,遠見商業大廈的公司標志Allianz。帝國主義、軍國主義、資本主義,多諷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