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上個世紀90年代外商來中國時抱有同樣的目的,中國企業現在的“走出去”行動要么是希望占領某個市場,要么是解決原料問題。因此,當中國企業進行海外投資的時候,應該被問到這樣幾個問題:為什么對這家公司感興趣?什么是為它估價的主導因素?什么是判斷這個公司未來的依據?
剛剛經歷的金融危機中,中國企業的表現讓人想起了亞洲金融風暴中的日本。盡管我也認為他們的角色相似,但不同的是日本本土沒有延續發展的潛能。中國并非如此,中國企業的海外投資有些存在盲區——特別是民企,他們有時是為了獲得自豪感而進行投資,但無論如何,中國企業需要在做事前知道更多信息,而很多人還根本沒有意識到。
事實上,現在的投資,無論目的地在哪兒,中外企業同樣面臨困難。外商在華投資始于中國的改革開放,至今積累的國際投資經驗對中國企業走出海外非常具有借鑒意義。
上世紀80年代,多數外資企業都是剛剛進入中國大陸,開始發現這塊市場的潛力很大。但那時候由于市場、法律環境跟現在不一樣,外商來中國,多數采取合資企業的方式。尤其是在零售、汽車這些關乎到國計民生的領域里。很多公司來到中國也并沒有盡職調查,與合作伙伴談得來就可以一起做事。
然而亞洲金融風暴為在華投資者敲響了警鐘,他們意識到,在投資了五年或者十年之后檢驗投資效果時,多數得到的結果都是消極的——很多公司發現投資回報非常不理想。由于很多外企的決策權利都在總部,而在中國的運作只是幾個人,因此常常出現的問題是在幾年之后,總部很難知道他們在中國真的在做什么。即便是賠錢,也弄不清楚到底是市場還是內部管理問題。
于是在2000年前后,在華外資企業的工作內容便集中在“亡羊補牢”,即尋找到形成投資現狀的原因上。所謂盡職調查。經常會發現很多問題,但歸結就是人的問題。到了此時,企業開始認識到盡職調查的重要性,不再是簡單地找律師看看合同,找會計師事務所審核一下賬。他們開始找第三方機構幫助了解其所雇用的人才是不是值得信任,因為無論公司多好,項目設計得多么美妙。最后還是要靠人來經營。這是中國企業現在正在或者需要做的事情;重新審視用人問題。
2002年前后,第二輪外商投資隨著中國政策和投資環境的開放而掀起。吸取第一輪投資的失敗教訓,外商的第二輪投資中,越來越多的人要求做盡職調查。而且尤其看重人的重要性。他們意識到:雖然到中國投資是一件新鮮事物,但是也不能因為這個破壞自己的全球布局。因此需要在進入之前權衡投資的利與弊。這是中國企業需要學會并在下一步跨國投資中需要注意的。
而在2005年前后至今,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嘗試利用資本市場。但是現在的國際投資已經發生了新的變化。高度競爭的環境往往容易讓投資者忘記初衷。因此,盡管現在很多公司都在進行二次融資,但投資者進入的大環境和立足點已經不同。但很多投資者都會以“之前投資這個公司都沒有問題”為理由,忽略盡職調查。
現在的中國企業,應該借鑒經驗由“從錢出發”的起點轉移開,加強對海外投資動機的思考。即便缺乏國際投資經驗,中國企業至少也應該想清楚“為什么要買”、“背后的真正籌碼”,以及“買了之后怎么辦”等問題。
當然,中國企業的海外之路仍然有很多特殊之處。其中尤其需要警醒的便是企業內部的難度。過去的一輪海外并購中,一個鮮明的特點是標的以資源為主,執行者則多是國有企業,政府審批程序復雜、政府介入很多。所以,如果看當前公開的并購數量是沒有用的。由于中國企業對于前期調查的認識不夠,因此前面做了很多工作,后來會發現此想法根本行不通,最終結果便是項目夭折。